APP下载

细化理论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微课设计

2016-12-19李柏林熊思雨

关键词:细化高中历史知识点

李柏林,熊思雨

(湖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细化理论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微课设计

李柏林,熊思雨

(湖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细化理论是在教学领域影响深远,它对于高中历史微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有助于深化历史微课设计中的教学分析,而且可以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过程的排序,并通过教学评价和反馈使微课的设计进一步细化。

细化理论;高中历史;微课设计

“微课”作为近来风靡中国教育界的新生事物,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一缕清新之风。“微课”的出现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真正的学习主动者,而教师也成为了学习的促进者和个性化发展的指导者。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具体的微课设计中,绝大多数老师对于如何把教学的宏观组织和微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感觉不好操作。细化理论的出现,为打通教学内容宏观组织和微观操作之间的窒碍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和操作策略。有鉴于此,本文以细化理论为切入点,结合高中历史微课设计,从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综合排序,以及课后总结评价等方面论述细化理论在高中历史微课设计中的具体运用,力图为高中历史微课设计构建一个宏观设计框架,从而为高中历史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微课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虽然各专家并未统一对微课定义的认识,但对于微课的特点却是被大家所公认的。一是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一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疑点或某一教学环节。相对于传统教学中众多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指向则更为明确和单一,教学内容也更为精简;二是资源多样,情景真实。微课主要包括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素材课件)、微反思(教学反思)、微点评(用户评论)、微反馈(学习反馈)、微练习(练习测评)这六项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微课教学活动,并营造出了一个真实情境化的微课教学资源环境;三是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微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十分钟,以5~8分钟最为适宜,这是符合中小学生的视觉注意力规律的。微视频和与主题相匹配的教案、练习等资源容量一般较小,一般都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和下载储存,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四是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既不是多种类型资源的简单堆砌,也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资源包”概念。它是以网页的方式将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相关教学资源作结构化的组合,并将教学资源与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形成一个主题突出、资源有序、内容完整的结构化资源应用环境。[2]对于微课设计、教案、课件素材、教学反思和反馈都可以修改、扩展和生成。

历史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大多数学校高中历史课堂采取的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设定好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按照教学流程授课,学生被动地成为观众。一方面,教师不太注重学生个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在课堂上把考试的知识强力全面的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对知识结论的传授,忽视了对知识过程性的学习,学生只需要记住标准答案即可。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自身优势,学生在历史基础知识上会有一定的积累,历史脉络框架构建完整。但是不难看出,它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独立养成收集历史资料,构建证据的能力,并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认识。在我国现在的历史课堂上,大班“齐步走”授课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的差异现象。在课外,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很难即时解答,尤其在长的假期中教师的作业批改和讲评都不能即使有效的处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微课”的出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且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指明了方向。[3]现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已有许多教师把微课运用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意识和自学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由教育部在2012年主办的第一届微课大赛,积极号召各中学一线教师参与学习制作和设计微课。这次活动得到了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组织、踊跃参与,共收到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万份作品,并根据大赛评委最终的投票评审出了600份优秀微课教学案例。其中历史学科也有近百份微课作品入围。大多数作品的主题都是集中于历史教学的重难点、疑难点问题。如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科举选官制、资产阶级的巩固和扩大等问题。除了教育部举办了相关微课大赛外,全国各个省份也在近几年纷纷开展微课比赛、论坛等。

二、 高中历史微课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微课设计是指以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以本学科教学内容中疑难点、重难点为主要内容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课程设计。微课教学设计的教学步骤一般是以普通课堂教学过程为基础模式,再与微课的教学特点相结合。[4]微课本身除了是学科与技术的融合,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创新。它基于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这些理念有区别于我们对微课的简单臆测,不是教师仅仅认为对学科知识点的切割,随便拿一段对该知识点的PPT录制视频,也不是一整堂课堂视频记录截取其中一段来当微课使用。这些设计者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制作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也不考虑选题,这样的微课制作出来缺少知识的整体性、趣味性和情境性,丢掉了微课最初的目的。通过在中国微课网观看了大量高中历史微课视频[5],我对现阶段微课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目前高中历史一线教师的微课设计能力不高。教师虽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盲点和兴趣点,但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精力时间有限,在微课设计理论和技术方面的进修还是比较欠缺。如以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中山东潍坊的马兴山老师的微课参赛作品[6]“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这节微课中采用的是课堂录影技术,九分多钟的微课中播放了六分钟左右的视频。视频内容是有关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演讲、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三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虽然十分符合当时世界历史背景——资产阶级的巩固和扩大。但是总体上看整节微课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对微课特点的认识,导致其类似似于传统课堂的导入环节和教学片断,欠缺微课设计能力是其主要原因。

第二,微课视频画面制作单一。由于制作微课需要很高的审美能力,对画面排版整齐,字体统一,文字图片相得益彰要求较高。但是现阶段由于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度还不够全面,导致许多教师对PPT和录屏技术的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单调的微课视频画面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广东佛山市钟小娟老师的“经济大危机的后果”[7]这节历史微课虽然全程采用的的PPT教学,但是并未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技术,虽然讲解的详略得当,但是画面倾斜,PPT布局中文字太多,重点结论等词句并不突出,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在微课设计中欠缺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融合。有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课堂上课的影响,微课中念PPT的情况还是比较多,很少做到是一对一与学生交流知识点,微课独特价值难以发挥。像这种情形的很多,从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的历史组参赛作品中可以发现,可能是由于现阶段微课并未大规模的普及推行,许多中学教师对它的了解也仅限于比赛层面,对微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作用理解不够深,所以大多数教师仍以传统大班授课方式,并未改变成一对一的讲解模式,并且可能由于大多数教师制作微课是以参赛出发点,导致其在录制微课过程中情绪紧张,讲解时较为拘谨。

第四,相关微课设计理论研究的缺乏。目前一线的学科教师发表的关于微课设计的文章内容趋于表面化,过于追求细枝末节,很多是与微课制作技术相关的问题,关于研究微课设计内容的文章较少。而许多专家学者关于对微课的研究,因为缺乏中学制作微课的经历,导致他们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关于微课的概念和特点。总之学术界把历史学科结合具体微课设计研究的文章少之又少,由于国内对微课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应用缺乏。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高中教师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的依然只是其中的部分教师,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教师不知如何设计和制作微课。即使有些教师有所尝试,但制作的微课质量并不高,不适应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的要求,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许多教师制作的微课存在着设计上的不足和缺陷。但是如何设计并制作出一节精彩且高效的微课呢?要保证设计出高质量的历史微课,离不开对历史课程目标的深入解读,对高中历史教材的高度整合,更离不开基于对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评价与设计一致性的研究,更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三、 运用细化理论进行高中历史微课设计

(一) 细化理论

为了实施教学,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分解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对于教学内容的分解和组织,通常有两类做法:一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时序、过程)分块,每次教一块;或者按复杂程度,每次虽然教的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细化程度不一样。像模拟教学、基于目标的情景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法,都需要从生活实例的简化版着手,细化理论就是为这类教学活动的设计而提出的。[8]这套理论根源于奥苏贝尔的顺应以及先行组织者理论,诺曼的网状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螺旋形课程。其基本假设是:不同的顺序安排策略基于教学内容之间不同的关系,内容之间的不同关系对于形成不同类型的专家知识十分重要。因此,可以根据你要掌握的专家知识类型,来决定最能促进学习的顺序安排。其基本内容可以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即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最合理的组织。“两个过程”分别是概要设计过程和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过程。“四个环节”是为了保证细化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必须注意四个教学设计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四个环节分别是“选择”“定序”“综合”和“总结”。按照细化理论,学科知识的内容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领域知识,包括概念性知识(说明“是什么”)和理论性知识(说明“为什么”);另一种是任务知识,包括过程性任务知识(说明在“怎么办”)和启发性任务(说明“何时该怎么做”)。如图1[9]所示。从图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一共有三种细化方法:一种是对于概念性的知识细化的方法是对概念进行分析,产生概念结构图,各个概念之间有上位、并列和下位之间的关系。从宽泛的概念学起,再学习逐渐细化的概念,直至所要求的细节为止;另一种是对原理性知识的细化,先学习宽泛通用的理论,再学习更具体特别的理论;最后一种是对任务性知识的细化方法是简化条件法(SCM)。先从简单版本的任务开始学习,依次增加条件使情况复杂化,学习该任务更加复杂化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是复杂等价任务,只是复杂程度不一样而已。

图1 细化理论结构图

(二)以细化理论为指导进行高中历史微课设计

目前,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制作微课时经常容易犯的错是把自己平时上课方式搬家,包括书本搬家、课件搬家或是整体搬家,借用微课这种方式表现出来。[10]这类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总是先写教案、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和导学案,在课堂上播放课件授课,营造教学情境,用导学案应道学生学习并提问,最后再布置课后作业。大多数教师习惯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在微课的制作中,不由自主的沿用了这一模式,压缩内容,加快语速,一节45分钟的课程,被教师拍成了一节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很显然,这样形式的微课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一节优质的微课必须事先进行教学设计,而且这种设计不同往常的课堂教学设计,二者在设计的方向上有较大的区别。常规的课堂教学设计追求的是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预期效果、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教学过程的全面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突出“精”和“微”从微小的知识点出发,设计上注重微小知识的精讲,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来讲清楚问题。 依据细化理论四个设计环节,可以从“选择”、“定序”、“综合”和“总结”等方面对高中历史微课进行优化设计。

1. 选择

微课不同于传统课堂上依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通常是就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些教学环节而录制的,它是为了满足学生课后查漏补缺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此在选择高中历史微课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对学习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再确定选取哪些历史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来制作微课。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也是我们微课教学目标逐渐确定的过程。

学习需求分析分为内在需求分析和外在需求分析。这个分析与普通教学学生需求不同点在于其更为具体,更加细化。高中历史微课通常是聚焦于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和重难点,如,小农经济的特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等问题。因此它的指向更为明确,分析要求更为细致。对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进行分析是一件极其具现实意义的工作,学生在历史微课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是对其内在需求的有力印证。因此在制作历史微课之前,我们应该对学习者内在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为微课教学总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案提供参考。在设计历史微课之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内在需求。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前测,了解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着没有普遍掌握的现象,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在该知识点上出错的原因,因此教师如果在历史微课中把该难点问题由复杂到简单,由整体到细节层层分析讲透,不但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也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与此同时,对学生外在需求分析同样必不可少。对于这方面的需求分析我们可以从了解社会需求、解读教材解读课程以及学业评价标准等方面入手。学习需求的分析之后,再进行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即对所要讲解的历史知识点的确定,这也是完成微课设计概要中最重要的一步。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知识点确定后,在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时,还需进行二次选择甚至三次选择,即选择最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该知识点的内容与方法,尽可能结合已学过的知识,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法,把相关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以宗法制这个知识点为例。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的指出:“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点是我们选择其作为微课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由于宗法制这个知识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专业性较强不好理解,也有许多老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感觉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选择它作为微课的内容即符合课标要求,也满足学生的需求。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未发展成熟,在讲解宗法制中利用大宗小宗示意图来引导可能并不十分通俗易懂,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可以引用历史文献《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的一则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来解释说明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的关系。还可借助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些片段认识宗法制中的嫡庶之分、对政治家庭关系的影响。此外也可增添一些图片来说明当代受宗法制影响至今的许多社会活动,如修族谱、建祠堂等。

2. 定序

选择是指从学科的知识内容选取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教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排序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组织和安排。[11]在设计历史微课的过程中,确定了微课的选题,以及对选题的内容的分析,接着应该是对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排序的确定。换个角度来说也是我们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如何实施操作的一个过程。重视历史“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就是注重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历史教学中揭示概念、观点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由于微课本身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学习微课的过程中,教师无法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在微课的设计中,历史微课设计者更应该课前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利用细化理论“定序”这一设计环节,把选择好的微课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排序整理,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将细化理论、“过程与方法”教学、学生认知规律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细化理论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排序提供了两种排序策略:主题排序策略和螺旋排序策略。主题排序策略是指在进入下一主题讲授之前,学生要对当前主题进行深入学习。如若当前主题为A,学生依次层层细化深入的学习当前主题A,直至学完为止。再学习下一主题。以此为参照,历史微课主题通常为一个历史知识点或一小节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符合细化理论这一排序策略。微课主题选择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设计时,我们应该是基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设计,这一排序既符合事件发生的实际顺序又符合学生认知事件的思维模式。另一种排序方法是螺旋排序策略。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某一主题内容时,先逐一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并且每一相关知识都要学习到其深度和广度。这一排序方式的优点是综合和复习。缺点也显而易见,中断性太强。频繁的打乱学习者的思维发展,以及影响知识的学习效果。细化理论虽然提出这两种排序策略,但是教师在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微课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来确定最佳的排序策略。以中国微课网举办的第一届微课大赛中获得点击播放次数最多的赵彦玲老师的“科举选官制”为例[12]。这节微课中赵老师简单的分析了科举选官制的背景,详细介绍了科举选官制的创立和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也穿插着对各个朝代科举制的特点的分析,并辅以对科举制有重大影响的帝王图片。最后通过几则古今中外对科举制的评价,归纳和总结了科举选管制的影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包含了细化理论中的排序策略,选择从科举制的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的这五个方面进行不断深入的讲解,体现了主题排序策略。再者就是对科举制的演变的分析,利用了时间顺序进行设计,加深学生对各个朝代中科举制发展的认识。虽然这节微课有一个瑕疵,就是没有阐述关于科举选管制的消极影响,但是瑕不掩瑜,这节微课依然是很成功的。

3. 综合

在选择好微课主题,并把教学内容按照一般到特殊,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排列以后,接着就是从宏观上把握本节历史微课知识点是否综合成体系。“综合”就是为了维护微课教学中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综合使得学习者们看到各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及历史知识点构成的概念图。历史是一门知识体系较强的学科,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更是学习历史微课一个必不可少的要求。那什么是历史知识体系呢?历史知识之间形成了主次、内外和因果等结构关系,这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结构关系即为历史知识系统。就像立体几何中点、线、面的关系,有各个历史知识点联系成一条条历史线索,在由构成的历史线索形成历史的方方面面以此组成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历史体系。虽然历史微课的主题通常是以教学重难点、疑点或某一教学环节为选择的主题,难以从宏观上建构整个历史体系。但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可以细化各个层级上的历史知识点之间逻辑联系,建立使学生在学习完微课后从细节上整体把握所学的内容。

“综合”这一环节的设计应穿插于选择主题和排序之中,对选择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排序,构建整节微课的综合体系。首先把知识点细化成不同的层级,再逐步深入,使学习者在思维中不断逐层地形成“框架——细节”的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的上层概括性较高,一般认为较容易被学习者所掌握,但层级结构图越往下越具体,但并不意味着它更难被接受。在这个细化的过程中,就是不断的深化知识,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追求知识的本质。由于综合的抽象性较强,很难直接在微课中有所体现,但我们也可直接以知识结构图来展现。如我们在设计“商鞅变法”这节微课时,可以在微课的结尾设计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结构图:

4. 总结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微课教学,课后总结必不可少。微课的课后总结对于学习者而言是需要巩固做学知识并促进知识的迁移,对于微课制作者而言,是及时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微课设计做出反思。

教师在讲解微课时可以用一到简洁而概括的话对微课的录制做一个小结,尽量简练精准。此外,要在设计中使学生做到巩固知识和推进知识的迁移那就必须在课后设计几个小练习。在习题的设计上,可能由于微课时间上的限制并不能过多的讲解分析,但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微课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系统,让观看并且学习完微课的学生把习题答案上传至平台,通过系统预设答案评判学生正误,对于错误的答案给出正确解答和解析。当然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这些微课课后习题还是主要以客观题为主。制作者在设计习题时,除了练习对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外,还应加强历史知识点和同类知识的类比,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例如,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可以设计与西方政治制度相比较、或是与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对比的习题。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归纳同类知识,找出知识内部隐藏的联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

教师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让学生观看完微课对微课进行评价打分,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后测试,了解学生学习微课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或是与同行探讨,分享微课设计心得,修改和完善微课设计。通常评价一节历史微课是否成功,应该具有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系统。系统的划分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知识点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二是具体。“微知识点”具体清晰,科学准确,层次结构完整。三是趣味。教师在语言设计上也应力求精练、亲切合富有感染力。最后是综合。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

结语

细化理论为关于如何设计微课知识结构模型提供了理论参考。这种知识结构设计模型能够在了解学生能力基础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细化理论在历史微课的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如下两点意义:①通过尽可能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选择、定序、综合和总结),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习动机;②能够推进快速收集在教学发展过程中关于学生学习反馈信息和第三方评价的各种数据。虽然微课运用细化理论四个环节设计教学知识有些单一,但不能否认这一理论丰富了微课设计,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方式。目前微课刚刚进入中国的教育领域,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其设计理论和设计模型并未发展成熟,还是需要教育者们的深入探讨和大量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微课设计与教学模式,以促进网络时代学习者的良好发展。

[1][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

[3]朱翠萍. 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15.

[4] 冯玉平,高勇,李鹏飞.微课教学的教学模式初探[J].课程教学(科教导刊),2014,(2):183.

[5] http://www.cnweike.cn/ .

[6] http://dasai1.cnweike.cn/c=video&a=play&id=104233.

[7] http://dasai1.cnweike.cn/c=video&a=play&id=143580.

[8] [9]查尔斯·M·瑞格卢斯,杨非译. 细化理论:学习内容选择和排序的指南[J].开放教育研究,2004,(2):26.

[10] 肖 凯. 玩转微课:用技术改变教学的先行智慧[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

[11] 何克抗.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育,1998,(10):9-11.

[12] http://dasai1.cnweike.cn/c=video&a=play&id=116108.

(责任编辑:王国红)

2016—09—26

李柏林,男,湖北嘉鱼人,湖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熊思雨,女,湖北黄石人,湖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2014级研究生。

G642.0

A

1009- 4733(2016)06- 0128- 06

10.3969/j.issn.1009-4733.2016.06.028

猜你喜欢

细化高中历史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中小企业重在责任细化
“细化”市场,赚取百万财富
“住宅全装修”政策亟需细化完善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