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南地区大鲵繁养技术试验

2016-12-17李坚明荣仕屿黄儒明

科学种养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大明山大鲵养殖池

李坚明+++++荣仕屿+++++黄儒明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鲵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受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大鲵养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地,而广西大鲵养殖尚处于起步阶段,桂南地区气候炎热,大鲵繁殖成功率很低。为此,我们在南宁市祥津大鲵良种场实施大鲵繁养技术试验,开展其生物学、生态学及生态繁殖研究。试验结果,大鲵繁养取得成功,为扩大大鲵在桂南地区养殖提供了实践依据。具体实验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①仿生态养殖池设施。建椭圆形仿生态养殖池7个,池底铺鹅卵石,水深30厘米,池壁、池底平整、光滑;每个池底两边各造4~6个面积为1米2的洞穴,供种鲵栖息繁衍。洞穴内墙用大卵石砌成,洞穴上方用水泥制板盖上,覆土50~80厘米厚;在覆土上面种植水草遮阴,洞穴上方安装透气管。养殖池四周设置防逃网和监控设施。

②亲鲵来源。2011年3 - 4月分别从湖南省张家界和广西金秀县引进4~5龄亲鲵,分别为83尾和45尾,平均体长50~68厘米,平均体重1.75~2.5千克/尾,在广西大明山大鲵仿生态繁育基地进行培育。

③后备亲本引进。2014年2月从陕西汉中引进3年龄备用亲鱼360尾(♀120尾,♂240尾)。在祥津大鲵良种场地下室进行培育。

④幼鲵。大明山繁育基地,于2011年11月经过仿生态繁育获得幼鲵2135尾。

⑤水质检测设备。分光光度计、便携式pH计、电子天平、试剂盒、酸式滴定管、分析纯药品等。

2. 技术措施与方法

①亲鲵的培育。大明山基地7个仿生态养殖池,放养了2011年从湖南省张家界和广西金秀县引进的128尾4~5龄大鲵,每池15尾。日常投喂以鲜活鱼苗为主,繁殖期间主要投喂鲢鱼肉块及鸡肝、鸭肝等,每次投15千克左右。视天气情况每天或隔1~2天投喂1次,投喂时间在18:00左右。

②后备亲本的培育。2014年2月从陕西汉中引进3年龄备用亲鱼360尾(♀120尾,♂240尾), 运达存活率100%。经2%盐水消毒后,放入80个用高锰酸钾消毒过的仿生态养殖池饲养,每池放养种鲵3~5尾。每天或隔1~2天投喂1次,每次投15千克的鲜活鱼苗,投喂时间在18:00左右。

③亲鲵的雌雄鉴别。经过大约半年饲养,亲鲵逐渐开始性腺成熟。雌雄亲鲵辨别:在非繁殖期间,头部>躯干的为雄,反之为雌;头部眼后有2个明显的肌肉质圆角(不平顺)为雄,反之头部平顺、无明显鼓包的为雌;泄殖孔光滑为雌,泄殖孔周围有一圈白点为雄。在繁殖期间,雌性体型较宽,生殖孔两裙边突出明显,手可摸到鼓起的卵粒;而雄性体型消瘦,生殖孔为橘瓣状。

④催产与孵化。2014年8月16日、18日、20日分3批对雄鲵以每千克体重注射400单位的绒促性素。其中第一批8月16日为一、二、三号池注射雄鲵46尾,8月21日产卵12窝,得卵7000多枚,受精卵5000多枚;第二批8月18日对四、五号池注射雄鲵32尾,8月22日产卵6窝,得卵4000多枚,受精卵1500多枚;第三批8月20日对六、七号池注射雄鲵30尾(只有6年龄),8月24日产卵5窝得卵2000多枚,受精卵不足200枚。以上3批共注射雄鲵108尾,水温均在22℃的情况下获得23窝13 000多枚卵,其中受精卵6700多枚,因受周边工程影响,经过32~33天的孵化,出小苗2875条。

⑤稚鲵的运输。大明山繁育基地的大鲵自然交配繁殖成功后,于2013年11月获得5~6厘米的稚鲵2135尾,同月将稚鲵转移到位于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沙井街三津养殖基地饲养。

⑥稚鲵的暂养。先用塑料盆暂养稚鲵,水温保持在21℃左右。在其卵黄囊消失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时,将稚鲵转移至地下室的养殖池中。

⑦幼鲵的饲养。幼鲵卵黄囊消失后投喂冰冻红虫,每天1次,投喂量大约为2块(1厘米3 /块)冰冻红虫。投喂前先解冻红虫,用土霉素浸泡消毒之后方可给幼鲵进食。经过3~4个月的饲养,开始改喂小虾米。 6个月后,配合投喂切成小条状的鱼块。9个月后,适当投喂鲜活的小鱼虾,并不定时地投喂切碎的动物肝脏,以提供均衡营养。

⑧幼鲵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于幼鲵极其怕光和惊动,因此需要在地下室全黑暗环境中饲养。养殖池面积为100厘米×50厘米,水深25厘米左右,将地下水引入池内,全天保持微流水状态,并适当充氧。每天观察记录幼鲵活动及水温变化情况。定期清理池中的食物残渣。

⑨病害防治。坚持“防重于治”。要随时注意大鲵的摄食活动情况,如发现成体离群独游,要采用隔离防治措施。要对水源进行处理,使用筛绢网进行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水体。由于幼鲵好斗,为防止相互咬伤,需逐步分池饲养;同时将被咬伤的大鲵及时捞出,伤口涂抹药物后再放回水体单独饲养观察。

⑩养殖用水水质指标的测定。测定的水样均为广西大明山大鲵繁育基地的亲鲵养殖池用水。测定的水质指标包括:水温,采用水银温度计现场测量;pH值,采用便携式pH计测量;溶解氧,采用碘量法测量;总硬度,采用EDTA滴定法测量;氨氮,采用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各取样点的水质指标以3个水样测定值的平均值表示。

二、结果与分析

1. 结果

①幼鲵的人工培育及生长。根据2013年11月自然产卵孵化获得的2135尾稚鲵的生长情况记录,刚孵出1个月左右时,平均体长4.5厘米,12月底平均体长达5.6厘米。将其从大明山运回南宁江南沙井养殖场,3月观察发现,2135尾稚鲵生长状况出现差异;至6月,累计死亡63尾,平均体长13厘米;至12月10日,累计死亡83尾,平均体长22.5厘米。

幼鲵的生长情况基本趋于一致,每个阶段呈比较均匀增长的趋势。但体重的增长变化比较大,前3个月通过本体卵黄囊提供营养,体重增长缓慢;第四个月后卵黄囊消失,幼鲵开始进食,体重增长快速。至2014年12月存活2052尾,体长从4.5厘米到22.5厘米。

②亲鲵、成鲵繁殖及生长。3年龄亲鲵在与幼鲵的相同条件下,共360尾,至12月10日,死亡12尾,余下348尾,10个月饲养平均增重1.25千克以上。

2014年2月从陕西汉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回3年龄大鲵360尾(♀120尾,♂240尾),个体平均重量1.23千克作为后备亲本培育,至2014年12月成活348尾,个体平均重量2.76千克。将2013年11月由本场孵化获得的2135尾稚鲵培育一年后,成活2052尾,培育成活率96.1%,体长平均值为22.8厘米,体重平均值为1.135千克。

③实验证明,在桂南地区只要控制水温在25℃以下,可以进行大鲵养殖,增长速度比西北地域快1~1.5年 (达到同等重量);在仿生态条件下,通过水温及各种繁殖生态环境因子的调控,大鲵可以进行自然交配产卵、人工孵化、人工培育和养成。

2.分析

①亲鲵养殖池水化因子的测定。在7个养殖池中取水样,根据所取水样的时间段不同,总共测定3次,测定的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硫化物、总硬度(以氧化钙计)、氨氮含量和pH值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大鲵养殖池中水质良好。

②影响大鲵养殖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温:水温对大鲵的生长、繁殖影响较大。大鲵可在0~38℃的水中生存,适宜水温16~25℃;水温低于10℃时开始冬眠,完全停止进食;水温超过25℃时,摄食减少,行动迟钝,生长缓慢;水温越高大鲵性成熟越早,水温剧烈波动可导致大鲵发育迟缓。

水质:大鲵对水体中的溶氧和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当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时,水质清洁无污染,适合大鲵的生长发育。适宜pH值在6.8~7.8,pH值大于9时可导致其死亡,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夏季气温偏高,大鲵容易氨中毒。

光照:大鲵昼伏夜出,光照主要对大鲵的繁殖有显著影响。大鲵性腺发育适宜光照为100~500勒克斯,光照超过适宜范围,将导致大鲵性成熟紊乱,出现性腺异常,难以产卵受精。

三、讨论

1. 影响亲鲵养殖的水化环境因子

水温对大鲵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大明山繁育基地的水温较适合养殖大鲵,水温常年在大鲵的适宜温度范围16~25℃,可以有效减少大鲵的冬眠与夏眠。若水温低于10±0.5℃时,大鲵就会进入冬眠。但我们在2012年2月做过相关试验,在下午水温为11.5℃时,投喂一定数量的鱼块,晚上再去检查时,发现鱼块已被大鲵进食。这说明在大明山当地环境条件下,人工养殖的大鲵改变了冬眠习性,全年均能生长发育。

光照因子对大鲵的生长繁殖也有很大的影响。对大鲵繁殖所需生态因子的确定,今后尚需更多的、长期的观测和系统的调查研究。

2. 关于大鲵的仿生态繁殖

亲鲵一般选择体长超过60厘米、体重超过1.5千克的成熟大鲵。大鲵的仿生态繁殖必须在大鲵性腺完全成熟之后进行,否则将很难繁殖成功。判断其性腺是否成熟,首先根据时间进行初步判断其性腺是否接近成熟,亲鲵在性腺成熟时行动异常兴奋,雌鲵腹部明显增大,摄食量明显减少,用手压其腹部,松软不梗手,即可判断为性腺成熟。此外,根据亲鲵的生长发育特点,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多种维生素和复合矿物元素,强化饲养管理,以促进大鲵的性腺发育。研究表明,仿生态条件下无需催产刺激,通过雌雄亲鲵配对原地自行交配产卵受精,产后亲鲵恢复较快,且亲鲵可使用多年。

3. 关于稚幼鲵的生长

刚孵化出来的稚鲵基本无太大区别。2013年11月底从大明山运回的2135尾稚鲵,可能是由于运输惊吓的原因,在之后的3个月饲养中,有20多尾长势不好,经过后期的精心照料,生长到6个月时,长势基本相当。由于大鲵相当害怕惊动与惊吓,因此在运输过程中需特别小心,尽量不搬运。由于稚鲵抗逆性差,若环境变化不易变态,生长停滞甚至死亡。因此需加强环境控制,特别是温度的控制,保持池内流水状和环境清洁。

幼鲵较稚鲵抵抗力有很大的提高,对环境和摄食要求也不同于稚鲵,应保持水质清洁、pH值中性或偏碱性,以及高溶氧量。从幼鲵的生长曲线可以明显看出,夏秋季体重增长较快于春冬季。根据季节的不同,投喂量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饵料利用率。

研究结果表明,培育性腺成熟的大鲵是仿生态繁殖成功的关键,在生态养殖池中可培育出雌、雄性腺发育同步成熟的群体。目前,大鲵人工催产的受精率、孵化率不足15%,而仿、原生态繁殖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达80%。

4. 建议

针对目前广西桂南地区大鲵人工繁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仿生态繁育大鲵技术建议:一是如何采用多种手段刺激雄性大鲵的精子活性,促进雌鲵排卵、雄鲵排精同步进行,以提高卵子受精率是大鲵仿生态繁育成功的关键。二是大鲵自然产卵受精后,转移到孵化池进行人工孵化,可极大地提高繁殖孵化率。三是成鲵同类相残现象较明显,雌雄亲鲵应实行单养。四是今后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大鲵的性腺发育生理,探索出大鲵的性腺发育所需最适营养、生理和生态条件,从而保证亲鲵性腺良好发育。

(作者联系地址:李坚明 荣仕屿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邮编:530021;黄儒明 广西百色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533000)

猜你喜欢

大明山大鲵养殖池
水体消毒防病用药称量分配的简捷方法
相对弧宽比对双通道方形养殖池的流场优化研究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大明山滑雪记
北京动物园大鲵展示环境丰容设计
大明山,真美
游大明山
“回归养生地 岜是大明山”南宁大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