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神婆的人格特征研究
2016-12-17韩英刘财发王锋宋博媛
韩英 刘财发 王锋 宋博媛
【摘 要】长期以来,神婆一直被视为封建迷信被官方和民间学者所批评。但是在中国农村一直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神婆,那么神婆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禾丰镇的几位神婆进行了个案研究。采用了艾森克人格测验的测验工具对其进行人格特征的资料收集。研究发现:神婆普遍在N(神经质)量表得分较高。典型情绪不稳。焦虑、紧张、易怒,往往又有抑郁。笔者尝试的分析了神婆的成因。认为神婆的产生可能与其人格特质有关。
【关键词】客家神婆;人格特征;成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被西方心理学家们称为心理学玄学,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虽然如此他的精神分析法仍然得到推崇,影响深远。中国的心理学起步晚,发展慢,至今仍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广泛的认可。但东方世界尤其我国农村一直存在大量的专门从事巫信活动的专职人员。他们的叫法各有差异,巫婆、神汉或算命相面先生。他们在中国百姓中有广大的市场和足够的信任度,他们在与来访者沟通时可以较有效果地改变来访者的信念,这种现象可能与从业人员的人格特质有关。目前对于从事此类职业的人的研究多是归结于封建迷信。当中关于此类特殊职业从业人群的人格特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了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禾丰镇神婆为例,描述本地特殊群体(神婆)的人格特征,为以后更进一步研究此类人群的人格特质提供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客家神婆
在中国南方的福建以西、江西以南、广东以东等客家地区,民间存在着许多的特殊群体,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仪式请神附体,沟通阴阳,为人祈福治病、驱鬼消灾。因为他们的特殊本领,在当地一般称他们为“神婆”、“神汉”。“神婆”也叫“仙婆”“神姑”,一般由女性担当,但其中也不乏男性。 “神婆”是民间对宣传巫信色彩的人的俗称,类似于中国北方的的萨满。本文中“神婆”与北方“萨满教”中跳大神的“大仙”有些相似。只不过“跳大神”者是事先不知道哪个神灵附体,而“神婆”知道。“神婆”她们自己不会叫自己“神婆”,一般信仰什么神就会叫什么神,如信仰“仕保公[1]”。“神婆”就是所信仰的神在人间的代理人。
1.2 人格
人格一词的英文“personality”是从拉丁文“persona”演变来的。拉丁文的本来意思是面具。面具是戏剧中用来说明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而这就是人格最初的解释。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人们就已使用“人格”的说法,并且由此引申出很多较复杂的含义,例如: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他的外在行为表现方式,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声望和尊严。在当代英文词典里,依然可以在“人格”(personality)这一词条下看到上述含义的影子。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其中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曾列举出50种不同的定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人格的多义性和复杂性。但这么多的定义有一个基本相似的看法,即认为人格是与人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有关的概念。从以下各种定义可以看到这种共识:“人格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艾森克,1955);“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情境中的行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卡特尔,1965);“人格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它组织人的经验,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拉扎勒斯,1979);“人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决定(内隐,外显的)行为,同他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米歇尔,1980)。如果把诸多界说总结起来,可以这样概括: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人格标志一个人具有的独特性,并反映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交织。
2 研究概况
目前在我国对于神婆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全面否定说。这类研究把神婆完全视作封建迷信,从不同学科角度来论证,以否定其社会价值。韩明谟的《农村社会学》中将巫信定义为迷信,迷信的意思,是指人们缺乏理性认识的信仰、准信仰或习俗[2]。这个定义倾向于将巫信的定义广义化,泛指不合理的信念,与理性对立。论文《现阶段农村迷信透视》中,作者认为迷信的主要内容是:与宗教活动相关联的封建迷信,特指除了佛道之神,还有关帝神、土地神、城隍神等;通过封建迷信活动求医治病、请神驱鬼,特指神汉巫婆、道士仙姑等为人治病 ;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对祖先、诸神的崇拜和传统节日供祭;算命先生和风水先生的封建迷信活动[3]。另一种则是辩证肯定说。主张用辩证的观点来研究此类职业,把这些职业当作中国传统的民俗和民间信仰来研究,认为此类职业(神婆)是一种科学与迷信成分皆有的学问。这类学者多以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往往选择一个地区的某个庙宇或者某一地区特有的神灵信仰及其祭祀仪式,进行个案调查,追溯庙宇与社区的信仰历史。其中关于神婆的研究有《闽西客家萨满研究》、《迷信存在的社会结构基础》、《农村风水相命行为的心理救助功能研究》等论文。
笔者认为当研究对于确立之后,保持价值中立应成为具体研究的准则之一。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也说过,面对各式各样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作为一个研究者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和既有常识的决裂,其次就是对既有的学究式概念、观点和方法的反思,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研究对象。所以,当研究对象确立开始,笔者就抛开刻板印象,把神婆当作是一般的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看待,这能够帮助在研究中保持价值的中立。
本研究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进行测量。该量表中共包括4个分量表,各12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是”和“否”两个选项,供受测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然后按E(内-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和L(掩饰性)四个量表记分。该测验由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张莘等人修订。选用该测验的原因,主要是该测验相对于其他的人格测验,题目更少,测试的时间会相对较少。而本研究调查的神婆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且有很强的排外性。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易于操作,它是EPQ系列中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之一,1998年由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张莘等人引进修订。修订形成了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作者并基于本研究的样本提供了EPQ-RSC的中国常模.研究表明该问卷的E、N和L三个分量表具有令人满意的信度和效度,P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基本达到有关的心理测量学标准。通过测验不仅可以直观的判断出受测者的内、外向性、精神质以及情绪的稳定性,还可以判断其气质类型。
于都县位于赣州东部,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而禾丰镇是于都县禾丰镇是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下辖的一个镇,是县域副中心,位于于都县的中南部,东与赣州会昌县白鹅乡交界,南邻于都县铁山垅镇,西接于都县利村乡,北连于都县梓山镇。下辖2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389个村民小组,是于都县南部较大的商品集散中心。
2016年1月至4月,笔者通过熟人以及亲戚朋友的介绍,一共走访了数位在职的神婆、神汉。表1是笔者收集到的愿意配合笔者调查的神婆的基本情况。由于神婆职业的特殊性,笔者不便透露受测者的姓名。在当地,人们一般来说对男性神汉称为“马脚”。女性神婆,一般没有特定的称呼。有称呼她为“问神的”,也有直接叫她信仰的神的名称,如“观音婆婆”、“仕保公”。神婆要为别人提供问神服务,必须要开设“堂口”。开设“堂口”就意味神明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固定的住所,神婆才有资格为人提供问神的服务。神婆每天都要请神和送神。请神,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把神明从“天上”请到“堂口”来。送神,则将神送回到“天上”休息。神婆一般分为两种状态,“起马”和“下马”。“起马”状态下就表示是神灵附体了,信徒可以问神了。“下马”就是神婆普通的生活状态,跟普通人一样,并不具备任何能力。
表1 神婆的基本情况
神婆一般通过在堂口“起马”请神附身为信徒或来访者提供“问神”的服务。“问神”主要有两种服务。一种是“问阳”,一种是“问阴”。“问阳” 是指神婆请神上身,问阳间的事情,包括婚姻、吉凶、运气、求子等现实中的问题。“问阴”是指神婆请鬼上身,来访者通过询问被上了身的神婆来了解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的怎么样。在禾丰当地,问阴一般不会在节日庙会、寿诞日进行,认为在喜庆的日子问阴是对神明的不敬。
3 研究结果
表2为测试者在E(内-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和L(掩饰性)的原始分数。表3为根据常模换算出的标准T分,平均分为50,标准差为10。
表2 神婆在EPQ-RSCD的原始分数
表3 神婆在EPQ-RSCD的T分数
根据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使用手册的评定和解释。T分在43.3—56.7之间为中间型;在38.5—43.3或56.7—61.5之间为倾向型,在38.5以下或61.5以上为典型型。上述结果表示:神婆普遍在N(神经质)量表得分较高。典型情绪不稳。焦虑、紧张、易怒,往往又有抑郁。睡眠不好,患有各种心身疾病;情绪过度,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烈后难以平静;适应不良,不可理喻,甚至有时走上危险道路;不知疲倦、易激惹、容易产生偏见。
神婆是客家地区普遍存在的特殊职业,经历过时代的变迁却一直都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巫信现象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延续至今有一定的存在性和必然性。近些年,关于神婆的研究有许多,但都较少涉及到神婆的人格研究。为了获取更多神婆的人格方面的信息,本研究采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辅以艾森克人格测验(EPQ-RSC)来考察神婆的人格特征。通过研究发现,神婆的心理特点虽然各有不同,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普遍情绪不稳。焦虑、紧张、易怒,甚至抑郁。睡眠不好,容易冒火、不休息,倾向于紧张敏感型特质。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神婆在“起马”和“下马”状态中有很大的不同。神婆平时或许是一个情绪不稳,焦虑、紧张、易怒的人,但神婆“起马”之后就马上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从神婆的经历中不难发现,很多神婆都起源于一些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她们声称有鬼神迷她,然后受到其他神婆的指点,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后才开始正式成为一个神婆的。这极有可能和他们的人格特质有关。
【参考文献】
[1]禾丰华堂村信奉的一位神灵,全名叫“张公仕保”.
[2]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3]徐学庆.现阶段农村迷信透视[J].中州学刊,2001(1):47-51.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