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2016-12-17侯逸文崔倩刘贝贝舒丽严仕梦
侯逸文 崔倩 刘贝贝 舒丽 严仕梦
【摘 要】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随着中国人口老年化的发展,可以预测此疾病带来的病痛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骨质疏松症除了给病人带来痛苦外,还会有很多继发性疾病,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并造成经济负担,而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往往效果不够稳定理想。现作者通过在去卵巢大鼠身上进行的艾灸关元和三阴交实验,得出通过艾灸后大鼠的骨代谢数据情况,根据现代研究可知,骨代谢往往可以确定骨质疏松症的情况,分析结果后类比人体,总结艾灸的影响,并确定艾灸对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上的应用意义,加强临床上的使用,最大程度的减轻现实中的患者痛苦。本文通过以上实验研究以及结论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手法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辩证归纳各种情况下的效果与否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代谢;艾灸;补肾益精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影响所致骨质量、骨密度以及骨代谢异常,骨质结构遭到破坏,骨脆的可能性增加,从而易发生骨折等骨性疾病,影响性是全身性的。西医中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按照年龄阶段和特发人群分为三种,一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二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七十岁后的老人发生的骨质疏松症;三是,特发性骨质疏松,又称青少年型,病因不明确。中医中骨质疏松症又称骨萎,常因过度劳累导致肝肾亏精,脾肾阴虚,肾主骨,骨不得肾精濡养,继而骨枯髓减,常见症状有腰背酸软,全身萎弱无力,后继难以正常行走活动。
1 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论治
1.1 肝肾虚弱型骨质疏松症
肝肾虚弱型骨质疏松症主因常为肾阴虚,肾为母,肝为子,所以后因肾阴虚影响肝阴不足,阴不足阳则偏盛,阳火耗伤阴液由肾及肝。肝肾虚弱型骨质疏松的一般伴有症状有目花眼干,胁肋隐痛,四肢酸软无力,腰膝酸软,耳鸣以及一些生殖器官的异常反应。此类症型往往在女性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失眠难安,浑身燥热,食欲不振,畏寒怕冷且常伴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脉象多细数,舌红苔少。
1.2 脾肾虚弱型骨质疏松症
脾肾虚弱型骨质疏松症常为阳虚症状,多由于体质偏弱导致的外邪轻易侵入人体,尤其感受寒邪较重,或者是病久后脾肾阳气受到损伤,亦或是其他脏器的亏虚,最后脾肾两脏受累。脾肾虚弱型骨质疏松的一般伴有症状有脾胃功能失调,肠蠕动能力异常,腹泻或者便秘,营养吸收能力受损导致全身性的衰弱感,小便不利,肢体浮肿伴有腹部的鼓胀,形寒肢冷,面色晄白伴有腰膝酸软。舌多胖大伴有齿痕,苔白滑,脉象沉细无力。
1.3 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症
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症主要由于体内气运行不畅,气伤痛,形伤肿,造成骨内微骨折,而致骨内淤血,影响骨内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整体的骨质量下降,易脆易折。导致体内气运行的因素多为生活习惯所致,情绪抑郁紧张不放松,偏食甜腻食物和咸食引起血脂血糖血压过高,饮水量不足,血液过度粘稠,气难行血,血滞阻塞,不注意保暖,外界寒邪轻易损伤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的一般伴有症状有腰背酸软,严重者弯腰变形,胸胁窜痛,有硬结压痛。舌多暗红有淤点,苔白腻,脉象表现为沉弦。
2 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2.1 肝肾虚弱型骨质疏松症
此类症状的主因是肾虚,骨质疏松一般情况下不属于急性疾病,所以我们遵循缓则治其本的要求,补虚治本,兼顾肝气的疏导,对于肾气有温补功效的药物很多,但根据药物君臣佐使使用起来,临床上常用的方子有左归丸。左归丸的方子组成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怀牛膝、龟板胶等。方中熟地黄补肾、山药补脾、山萸肉补肝、枸杞补精、川牛膝补血、菟丝子补肾中之气,龟胶、鹿角补督任之元,乃三阴并补,水火交济之方。[1]此方在临床上应用时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钙丢失减缓,骨密度随之增高。
2.2 脾肾虚弱型骨质疏松症
此类症状的主因是脾阳虚兼肾阳虚,需温补脾阳和肾阳,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有右归丸。右归丸的组成有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及、菟丝子、鹿角胶、当归、川附子、肉桂、杜仲炭,可填精止遗,右归丸和左归丸方组虽相似,但功用并不尽然。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补肾温阳,益精养血;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滋养肝肾,填精补髓,与君药相伍有“阴中求阳”之功,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同时佐以杜仲、菟丝子、当归,补肾之中兼顾养肝益脾,使肾精得充而虚损易损。[2]段玉民、王书军、史风雷等[3]通过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的防治的研究表明,右归丸很好的减缓保持了大鼠的骨密度,改善了骨质疏松。此类虚弱型骨质疏松在更年期女性中的反映较多,根据实验,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右归丸对更年期女性的作用程度呢,有待研究实验。
2.3 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症
气滞血瘀症骨质疏松多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疾病产生后,在治疗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调理生活习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通调气机为要点。临床上常用的方子为身痛逐瘀汤,此方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身痛逐瘀汤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五灵脂都可行气活血,桃仁破血行滞,红花活血祛瘀,两药主治,同为君药;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与赤芍川芎共为臣药,助君药活血祛瘀;生地、当归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理气,诸药调和,共助行气活血。陈继平认为虚中夹瘀是骨质疏松症的病变机制,采用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法治疗骨质疏松症 38 例,总有效率达 89. 47%。[4]临床表现身痛逐瘀汤能明显促进钙质吸收,对骨质增强有良好的效果。
3 针刺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针刺对于不同辩证的疾病主要不同在手法上的补泻,穴位的差别有限,在此主要总结有效针对骨质疏松症的针刺穴位。庞勇等[5]的关于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中显示,取肾俞、足三里、悬钟、大杼、关元、肝俞、三阴交、阳陵泉穴位,通过温针灸、针刺等手法,对比对照组,发现治疗组治疗结果有效率高达93.3%,有效代表患者痛疼减少,骨质密度增加。肾俞穴,腰为肾之府,肾俞穴属于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针刺此穴位可以调节肾经,肾主骨,自然对骨质疏松有益;足三里本就是治未病要穴,调节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悬钟穴为八会穴的髓会,具有补髓养精功效,骨髓相连,补髓健骨。
4 艾灸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同针刺一样,艾灸的辨证论治体现在艾灸的手法操作,此处主选穴位进行总结。刘飞等[6]的关于艾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中通过选取关元、足三里、肾俞三穴进行艾灸,后数据处理得出结果,艾灸这些穴位能达到防治骨质疏松,强身健体的功效。关元: 穴居丹田,为任脉之要穴,总任一身之阴,元气所藏之处。具有培肾固本,培补元气,调理冲任之功。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经脉之气与脏腑之气汇合之处,为养生之验穴,具有健脾益胃,养血培元之功。
肾俞: 为肾脏之背俞穴,具有益肾补精,强壮筋骨之效。应用以上诸穴,使脾胃之气涵育,肾气充实,冲任通盛。纠正随增龄而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起良性调节作用。[6]艾灸原作为一种保健治疗手法,保健为主,治疗为辅,针灸结合临床上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5 中医治疗手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启发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手法不仅仅有这些,比如穴位药物敷贴、穴位注射等等,很多的治疗手段都是老祖宗通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得出来的宝贵财富,现代人将其研究发掘规律,以便更好的运用。对于临床操作,其实不应该拘泥于治疗方法,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针药合用,相信会有更理想的疗效,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郭杨,马勇.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处方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188-191.
[2]郭杨,马勇.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处方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188-191.
[3]段玉民,王书军,史风雷,等.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和血清IGF-1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11):967.
[4]郭杨,马勇.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处方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188-191.
[5]庞勇,赵利华,农泽宁,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15-16.
[6]刘飞,任平,徐雅丽,等.艾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55-1656.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