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唱衰?悖论!

2016-12-17赵晓蕾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

摘要:近几年网络以及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环境,有学者提出“电视消亡论”来预测电视今后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悲观论调,笔者认为电视不会消亡,只是在改变,如此轻易地给电视下“病危通知书”并不科学,必须建立起平等的媒介观,才能让电视在新媒体中突围。

关键词:电视消亡;媒介观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26-01

网络以及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环境,传统广播意义上的电视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媒体的生存担忧一直存在,关于电视是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预测和判断也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更有学者提出“电视消亡”、“电视唱衰”等悲观论调,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电视媒体真的由此没落,走向衰败?笔者认为如此轻易地给电视下“病危通知书”并不科学,“电视唱衰”为悖论。

一、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的变化

笔者质疑“电视消亡论”,并非否定新媒体以及互联网对电视媒体的冲击和影响,在消亡论的刺激下,电视从业者纷纷寻找电视的出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开始出现多种多样的变化和改革,传统电视的转型和突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电视的仪式感退却。电视作为一门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其形式、内容、意蕴等的发展变化都与观众的观感方式息息相关,这个观感方式,即是观众在接受过程中表现出的“仪式感”。[1]上世纪80年代,电视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进入百姓家,电视市场虽全面开花,但并不发达的前提下,屏幕中任何一个动作都能博得观众的注意力和新鲜感,观看电视成为一种家庭行为,并且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们全神贯注欣赏时呈现出极强的仪式感。然而,在电视市场空前繁荣的今天,电视逐渐变成受众“附庸伴随”性的存在,仪式感逐渐消失,电视终于从“神坛”上走下来,变成了和电话机、洗衣机等一并存在的“家用电器”。

2.电视的边缘化趋势。从媒介的发展历史角度来看,每一种新兴媒介的产生,都会对相对而言的旧媒介产生“冲击”,比如广播对纸媒,电视对纸媒,电视对广播,电视对电影等等。然而,媒介之间并非线性的取代关系,而是呈现混杂性、相关性、融合性、创造性和互动性。[2]

在电视进入市场伊始,正如现在的新媒体一样,引起了传媒行业的震动,“广播消亡”、“电影消失”等言论彼时亦是位居话题榜榜首,但事实证明,它们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开辟出了自己的一片传播领域,培养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受众,电视也是如此。电视作为传媒霸主,必定有着自己的一套优势和特色,如内容的深度、精致性以及信息的权威性和主流化都是新媒体所不能比的,应该说,在某一方面,电视是不可被新媒体取代的,也因此电视不会消亡,而是受众选择上的边缘化。

3.电视受众的层次范围缩小。电视是否消亡的矛盾还要考受众层次的差异,如年龄、地域、受文化程度等。已有研究显示,在中国,农民对媒体的接受与城镇居民有很大差别。如王广生对中部留守农民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民主要接触的媒体仍然是电视,占95%以上,远远高于其它媒体。总体而言,他们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较低,也体现了他们对媒介的低层次需求。这些地区的现代电子信息流通不充分,文盲率和半文盲率较高,“95%以上只上过初中,还有一部分人不识字”。[3]基于此原因,电视的受众在年龄、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会越拉越大,一些接受信息迅速、及时的人群类别会逐渐选择新兴的快捷媒体,而边缘掉电视媒体,电视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某一类别人群的扎堆现象,层次范围渐渐缩小。

4.电视的智能传播。笔者的这一提法是基于关于唱衰论的对象到底是“电视行业”还是“电视机”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上文中所提的仪式感、边缘化等问题,都是趋向于“电视机的消亡”,而非电视行业,更非电视从业者。近几年,现象级电视节目层出不穷,《欢乐喜剧人》、《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使得各个卫视频道赚足了粉丝和话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引起现象和话题的节目虽然粉丝和追随者众多,但真正坐在客厅里、电视机前贡献收视率的观众又有多少?笔者认为,新媒体冲击电视市场,冲击的并非是电视台、电视节目等,而是电视的线性传播方式。

电视机的网络化、电视信号的数字化、电视接收的互动化,这些都是电视机的技术革命,智能电视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电视将迎来一个泛化的时代,不仅仅局限于客厅,还包括卧室、厨房、书房、洗手间甚至是汽车等移动场所,出现在所有你需要获取信息的地方。从这个层面来看,电视的革命是“去客厅化”革命。

二、建构平等的媒介观

“电视消亡论”的提出从本质上来讲是新技术崇拜心理在作祟,将新媒体与电视媒体放在了对立的两方,很显然,这种对立是不科学的。电视、电影、广播、报纸,以及新媒体,这些都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介,它们之间既不存在矛盾,也不存在对立,我们应该建构起平等的媒介观,从媒介角度来认识它们的独特角色及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电视和新媒体不仅是媒体,也是媒介,更是两种艺术形式,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谁压制谁,谁从属谁,或者谁高谁低的比拼。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说:“一切建立在假设的自然对立之上的命题,都应该被认为是伪命题。”他列举了两个民族、两个种族、两种政府形式、东方和西方、两种宗教、两种语系的对立都是伪命题,在他看来,“我们考察的事物肯定或否定同一观念,我们则渴望或拒绝相同的目的”,在这种条件下可以考虑对立的关系。[4]因此,电视和新媒体是并行不悖的,又何来新媒体的出现将导致电视的“消亡”呢?

三、总结

“电视消亡论”,是没有正确认识和看待电视和新媒体的相处关系,错误地将电视与新媒体放置在对立的两方,从而提出的错误的、悲观的命题,作为电视从业者,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并在坚守自己传播立场的基础上,调动最优资源和技术构建起最佳相处模式,促进电视与新媒体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王欣玥,从仪式感的退却到日常审美化——由明星真人秀的兴盛谈电视娱乐节目的嬗变[J]. 西部广播电视,2015(22).

[2]胡言会、石长顺,新媒体时代电视消亡论与影响论探微[J].编辑之友,2014(8).

[3]王广生,中部地区留守农民的媒介使用状况研究[J].新闻爱好者,2008年3月(下半月).

[4]胡言会、石长顺,新媒体时代电视消亡论与影响论探微[J].编辑之友,2014(8).

作者简介:作者:赵晓蕾,性别:女,出生年月:1991.3,籍贯:山东省聊城市,学历:研究生,毕业院校:聊城大学(研二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媒体)。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