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真理,继往开来——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探索

2016-12-17朱悦池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社会和谐公平正义

摘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贯穿于这整个过程,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放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在新的时代也有新的内涵。探索和梳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探寻本质也是回顾初心的一个过程,这将更加催进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公平正义;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39-02

社会主义的诞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领人类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新的发展状况下,需要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学习和探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再次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深刻理解中国特色主义的优越性和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从而更加坚定信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不断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执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化,思想上一些旧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惯性还存在,使得在工作中有顾虑、不敢放开去干。从根上讲,引导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从而让我们的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开辟了认识的新境界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邓小平说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一论断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说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及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社会主义就无法蓬勃成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和前提。另一方面,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教训和充分认清当时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③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创立之后,国家经济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甚远,但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社会主义有能力用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速度发展生产力,使国家繁荣富强,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更高,这既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经济发展做到最好,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更加巩固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幸福美满。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必由之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两者缺一不可。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上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质的规定性。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社会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生产力紧密相关,不能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分割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有做好社会主义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推动和促进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现。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只有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从根本上废除这种私有制才能解决这种矛盾。这也是社会主义所以先进和优越的表现。社会主义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反对剥削和压迫,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彻底消除两极分化。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没有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可能彻底消灭剥削,从而最终消除两极分化。 因此,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第三,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的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马克思讲到,“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④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制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资本主义虽然生产力发达,在物质财富上成就很高,但其最终趋向不是共同富裕而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通过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使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其最终趋向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⑤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全部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用在他们自己身上,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归全体劳动者共享,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这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二、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恩格斯曾经指出过,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所在。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拥有的美德,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制度,是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许多辉煌成就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显得更加重要。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习主席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十分崇高的价值目标。”⑥这强调了公平正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维护公平正义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利、伸张正义。我们党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消除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使广大劳动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美好成果。当前我们国家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而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体现在党治理国家的具体做法上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本质对新时代国家建设中的具体要求,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公平正义解决的是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冲突,社会主义保障的是劳动者的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坚决反对一切通过剥削和压迫手段等非正义获得的利益。公平正义包含在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第二,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要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观是,劳动和正义是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手段,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剥削制度、非正义的制度,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少数剥削广大人民的资产阶级的“正义”。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人民反抗不公正的成果,它与生俱来就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让人民过上有尊严、更幸福的生活。社会主义各项制度也都体现着公平正义,保证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维护好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要做到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有机统一。习主席指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⑦这样保证了公正始末都落到了实处,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三个“公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权利公平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基础,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尊重和他们应有权利的底线保障。权利公平使人人感到平等,才能确认自己的意义。机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一个公正的社会必然首先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机会公平,让每个人在各方面都能拥有平等的机会,这让每个社会成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发展。规则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实质上的重要保证。它会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规则面前一律平等,让每个人可以自由公正的竞争。

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⑧ 这一新思想、新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属性,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一直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马克思、恩格斯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并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实际上描绘的就是一副社会和谐的景象。我们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坚持共同富裕。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对立,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根据,也说明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胡锦涛曾经提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⑨ 这是在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的基础上发展产生的新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的新发展,因为这段论述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内在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社会和谐还要我们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才能做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进入矛盾突显期,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学不断出现,其中有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我们持续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更加积极主动地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实事求是,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努力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1页,第370~37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0~371页,第2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第172页

⑥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5页,第73页

⑦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⑧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2页

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06页。

作者简介:朱悦池,南京政治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会和谐公平正义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伦理正义与法律正义的关系研究
生育文明是计划生育发展的前进方向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理念和思路
通知“被害人”参加庭审活动,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探索
传统文化中社会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