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6-12-17邵娜
邵娜
摘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我国的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高中数学通过问题教学法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环境下的问题设计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法;问题设计;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17-01
一、全面了解教学内容,做好问题设计
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对教材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材料中的教学重点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做好问题设计,将教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分层次进行教学,并由易到难的设计教学问题,做到层层递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们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操作和探讨,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注重问题的结果,更应当注重问题探讨的过程,设计的问题应当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同时,问题的设计还应当具有目的性,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问题的设计,使得设计出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创造操作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动手。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的局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由被告变为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再采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盲目的灌输知识,而是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椭圆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们在课前准备好三根绳子和两个钉子,将钉子的位置进行固定后,让绳子的长度分别大于、等于、小于钉子间的固定距离,并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并用,通过动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创造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数学学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点。同时,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更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具生活气息,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我向学生展示学生所熟悉的鸡蛋、水杯倾斜时水面的形状等,将学生带入熟悉的情境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对这些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由此来导入新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动力更强,更能取得事半功部的效果。
(三)创设实践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落脚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与灵活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进而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设计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创设实践情境,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在具体的运用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让学生能够突破教材的限制,实现对各个知识点的重新提取与整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创造地解决问题,真正形成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是学生不喜欢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使得抽象的数学学习更加深奥难懂。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对问题本身更多的关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实现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构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如在学习椭圆的相关知识时,椭圆的概念是一个教学重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我制作了课件,向学生播放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用平面斜截圆柱所得到的平面、倾斜水杯中的水面,从而使学生对椭圆的形状有了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椭圆的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在直观的图像前,将学生带入了学习新知的最佳思维状态,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强烈动机。此时再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来演示能否生成椭圆的条件,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椭圆概念中的“平面内到两定点间距离和为常数”和“动点到两定点间距离和必须大于两定点之间距离”这两个条件,使得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学生后面学习椭圆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大力推动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今天,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既符合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煌.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学周刊,2016,32.
[2]马富强.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感悟[J]. 学周刊,2015,02.
[3]徐百芝.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 学周刊,2015,23.
[4]赵洪兵.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2.
[5]李文欣.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初探[J]. 中国新通信,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