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登早期诗歌爱情观剖析
2016-12-17黄艳梅
摘要:现代主义诗人奥登的“同性恋”一直是文学批评家们热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奥登早期诗歌中的文本分析,解析了他的早期诗歌中的“肉与之爱”的爱情观,以及这一爱情观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奥登;“肉欲之爱”;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15-01
20世纪的现代主义诗人奥登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他1907年生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他的父亲是一名热衷于自然科学的医生,他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他父亲曾就读于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毕业后做了医生;他不但重视医学实践与历史,还注重医学的哲理成分,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也颇有研究;他经常对小奥登说:“治疗并不是一种科学,而是存在于神奇大自然中的直觉艺术。”这些话深深地烙印在奥登心中,也直接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早熟的奥登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学家式的冷静、客观地分析态度。
早期奥登是“肉欲之爱”情爱观的实践者,他与小说家衣修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的短暂结合就是为了缓解外部压力,而他本人的柏林之行更是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奥登曾经在日记中也记录了1928年至1929年间在柏林与之发生过性行为的男孩子的名单。奥登不仅在日记里记录了他们,还在诗歌中或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这种情爱模式。他的文学遗产委托管理人门德尔森教授(Edward Mendelson)曾明确指出:“奥登的早期诗歌,写的是热烈而短暂的爱欲。”而他的传记作者卡彭特(Humphrey Carpenter)干脆给出了实例,认为《这挚爱的一个》(1929)的开篇诗句——“这挚爱的一个的面前/那些人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就是奥登彼时所面临的爱欲现实的直观反映。
爱情对于早期奥登来说,更像是性自由的代名词:“生命也自有其激情;/学生的身体如同他的想象力/让事实来凑合理论竟也成了流行。/我们是尾巴,是堕落、乖离/的那一代人中的一份子,/成长于父辈们参战的那个年代,/为‘爱这个词平添了新的光彩。”(《致拜伦勋爵的信》,将追逐欲望“合法化”,为“爱”这个词添加了“新的光彩”。这种爱欲,它在本质上是不忠实的:“它之所爱,不止一个,而是全部,也就是说,它谁都勾引。它仅仅存在于瞬间,但此瞬间就其概念而言,乃许多瞬间之总和”,“它实际上只是持续不断的重复”。奥登早期创作的《更离奇的今日》(1928)、《临危犯险》(1929)、《这月色之美》(1930)、《那晚当快乐开始》(1931)、《梦》(1936)、《摇篮曲》(1937)等诗篇,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种“肉欲之爱”。比如,在《摇篮曲》里,抒情主人公的爱欲观念是“一夜之情”,他让“我的爱”枕着自己的手臂安眠,同时又发出警告,明确告诉他这是“不忠的臂弯”,最后甚至祝愿自己的爱人享受“每一个人类之爱”,也就是毫无私心地让爱人在今宵之后,与更多的人共度良宵。乍看之下,这位抒情主人公非常体贴细腻、全无私心,而实际上他只是现代人泛爱论的一个代表。正所谓多情便是无情,他表面上追逐自由的爱情,放纵自身的爱欲,实际上却是缺乏爱的能力,无法将“确切无疑、忠诚”与爱人同享。
当然,并不是所有现代人都奉行爱情自由、性自由。奥登在《某晚当我外出散步》(1937)中借一位恋人之口唱出了人们对恒久爱情的向往,但他显然没有给我们留下过多的幻想空间。紧随其后,我们听到了城里所有的座钟发出的嘲笑声:“哦,别让时间欺骗你,/你无法征服时光……”面对无限延展的时间,人的有限经验完全没有与之抗衡的底气,这也是“肉性之爱”沉湎于瞬时性的最好借口。另外,“城里”的时钟不仅指出了恋人们在时间面前的无能为力,还提到了恋人们所必须面对的社会环境:“哦,站着,站在窗前/当热泪已情难自禁;/你将去爱你畸形的邻人/用你畸形扭曲的心。”“畸形的”(crooked)在这里具有双关含义。其一,“crooked”与“straight”相对,暗指“同性恋的”。
奥登早期的“肉欲之爱”的爱情观体现了西方现代文明“焦虑时代”的危机性。在同性恋的社会身份仍然阴暗而模糊的时代背景下,奥登因其自身的性向问题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压抑与焦虑。社会的偏见,亲人的质疑,这些外在因素无形中造成了他巨大的心理阴影。面对生病且沮丧的资本主世界,奥登一代年轻人感到无比的焦虑,他们试图寻找治愈世界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疾病良药。早年的奥登不仅试图应用心理分析诊断社会疾病,而且试图找到治愈社会疾病的良方。诗歌对于奥登来说是最好的治疗自己受社会所鄙夷的“同性恋”身份的良方,在诗歌中可以尽情挥洒自我焦虑的“肉欲之爱“,促使自我朝着健康之路发展。
参考文献:
[1]W.H.Auden.The Complete Works of W.H.Auden:Prose,Volume III:1949-1955[M].Ed.by Edward Mendelson.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2]赵元.自由与必然性[M].中国:华文出版社,2014.
[3]Spender,Stephen.Poems[M].London:Faber & Faber,1933.
作者简介:黄艳梅,女,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讲师,从事英美文学和英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