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多未必管用
2016-12-17奇妙的奇
中外文摘 2016年23期
奇妙的奇
有些人说上海人都很“精明、小家子气”、河南人的“心很黑”、东北人都爱“吹牛皮”。诸如此类,试图通过一个抽象的概念来进行归纳,方便自己进行演绎。
这是我们在应对巨量信息时形成的一种本能,虽无可厚非,却也极容易成为固化认知的框架,并常常接纳其倒果为因的合理性。于是,狭隘的偏见就形成了。
因为史书一贯强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我们只相信那个遵守祖制的海瑞是个好官。因为苏东坡文采飞扬、才华横溢,我们更愿意相信靠文才就能当个好官,基本不会注意他在治水、理政方面的突出才干。
这样的偏见例子举不胜举。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能看到的。
而很多能让我们看到的也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比如那些打动人的励志故事,大抵沿着逆袭的套路,强调了勤奋努力的重要性,忽略了环境、时代的背景和相应的趋势。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只有一面,事实却有千万面。这些我们“懂了”的道理是被我们的理解能力所提炼的,大抵已经和实践无关。
更可怕的是,随着知道得越多、经验越多,人对于自己持有的道理也越发自信。
我们并不容易接纳自己不认可的观点。更趋向于接受自己认同的方向并不断强化这一切。而对于那些并不认可的,就巴不得盖棺论定,用一个概念或者结论进行回避或无视。
正如英国作家、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言:如果学习哲学的人非但没有因此养成谦卑的习惯,学会鞭辟入里、小心谨慎地分析,反而借此赢得知识上的骄矜,随心所欲地滥用这些危险的语句,那将不只是对哲学的践踏,更会戕害公共讨论的品格和日常生活的常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