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哪点打动长大的心

2016-12-17斯涅

大学生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三体科幻文明

斯涅

去年今年刘慈欣郝景芳连获科幻文学的诺贝尔奖之雨果奖,一时众人纷纷读科幻。

近日一群好友聚在了科幻主题的读书会上。

第一眼看科幻

C:很高兴再次和大家相聚在读书会。咱们这次读的是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刘慈欣的《中国2185》、郝景芳的《北京折叠》、马伯庸的《寂静之城》,还有两篇选读,刘宇昆的《手中纸心中爱》和刘慈欣的《赡养人类》。请大家先来讲讲自己读完几本书的感受。

L:我本科读的是北大生物系,研究生是北大哲学系,现在做互联网+和生物方面的创业。我印象最深的是《手中纸心中爱》,看得痛哭流涕。它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亲情放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差异下,表达得非常充分。另一本小说是《中国2185》。刘慈欣在1989年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对生命和文明有这样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很了不起,所以后面才能写出《三体》这样的作品。

Q:我本科在清华读的工科,后来学了心理学,现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HR。我最喜欢《三体》,《中国2185》也引起我很多关于生命和文明的思考。

X:我是一名编剧,之前在好莱坞做过一段时间,刚到北京三个月,现在接的一个剧本刚好是科幻题材。我以前看西方科幻比较多,包括美国、欧洲、加拿大、新西兰的科幻。回国才开始正式接触国内的科幻,《三体》是我最早接触的一个。

咱们这次读的这几篇里,我觉得最接近科幻的是《赡养人类》。大刘写科幻的时候真的是把硬科幻加进去,同时对政治和社会进行一定的映射。《三体》科幻的地方也很多,理科生可以看出一些名堂,文科生也可以看一些情节,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结合。

I:我最感兴趣的是大刘的两篇。《中国2185》里提出的婚姻和家庭问题,到文章最后都没有解决,很吸引我。另外,《赡养人类》我也一看就很想一直看完。

M:我本科是北航的,研究生在哥大,现在做金融管理工作。我对《手中纸心中爱》讨论的身份认同很感兴趣。这篇文章借“折纸”这样一个非常传统而又生活化的意象展开故事。我读《手中纸心中爱》的时候刚好在美国,还不知道未来要在什么地方发展,感觉自己被贴了标签,想把标签撕下去,又有点想把自己归到某个优势标签里。当时正好在这样一种矛盾之下,读完特别有共鸣。

《中国2185》我没有特别看明白。它对于婚姻和家庭埋下了伏笔,可是没有给出答案或是进行更多的讨论,所以我也想和大家探讨一下。

《北京折叠》让社会上升的难度变得更可视。

J:我是本科学经济的,刚在一家影视公司入职不久。《手中纸心中爱》是我推荐大家读的,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哭了。我觉得它文笔特别细腻,大刘讲故事的方式特别感人。作为一位男作家,大刘是属于那种很特别、文笔很动情的人。他描述的一些社会问题,我在美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很有共鸣。

《中国2185》,我还蛮惊讶的。想象一下1989年中国的社会环境,觉得大刘的想象力真是特别厉害。这是他最早期的创作,那时候他的文笔、人物塑造、故事都还欠了些火候。但是《中国2185》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今天的世界范围都非常值得关注,就是人口老年化的问题——到底是生还是不生?生,全球人口激增,不生,人口不断地老龄化。我觉得现今世界上发生的很多冲突其实都和这相关。

V:我原来是学建筑学的,现在做城市规划工作。我读科幻很少,压根就没把它们当科幻,包括读《三体》,我会自动过滤掉非常技术的部分。我觉得科幻反映出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问题倒是很有价值。

《北京折叠》让人反思社会阶层。《手中纸心中爱》让我很感动,它是对中西文明优劣、价值认同与融入的反思。

S:这几篇小说,我从情感上最喜欢《手中纸心中爱》,看到最后特别感动。但最佩服的还是大刘。可能因为以前学的是发展心理学,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作家是怎么生成的,他们的内核是什么样,有过怎样的经历,才能结出这样的果实来。

C:大刘有个外号叫“刘电工”。他一直在偏远的火力发电厂上班。

S:从人的发展来说,各种能力都需要被一些后天的刺激开启。我很好奇,大刘生活在一个视听刺激还有其他方面都相对贫乏的环境里,思想却能那么天马行空,是什么原因。

另外,我觉得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作者的性格。关于《北京折叠》,郝景芳是个特别淡定的女孩,你基本上看不到她的情绪波动。她跟人笑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平和冷静的笑容。这种特质在她的作品里也反应出来。之前刚好接触了几个写科幻的朋友,这些人有个比较普遍的特点,就是相当理性。

另外,我觉得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好奇,使得有一些主题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中国科幻作家不知是在有意识地往这些方面写,还是符合这类主题的作品容易被选中。去年入选科幻年度短篇小说集的有两篇是中国作家写的,除了《北京折叠》,另外一篇叫《霾》,写的是中国的雾霾。

G:我原来在美国和加拿大生活,高中大学都在那里读的,回北京后在互联网圈工作,也对教育很感兴趣,最近一年多在教书。我觉得今天咱们读的几本书谈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财富分配。我推荐Paul Graham写的《不平等》。他的一个观点是,社会的发展使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生产能力的差异被放大。

C:我以前留学新加坡、英国和美国,学经济学,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我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正在读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我妈看到问我:“你为什么读一本这么幼稚的书?”这其实跟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尴尬处境有点关系。很长一段时间,科幻在中国被当作儿童文学。即使在《三体》得奖之后,我们还是没有完全摆脱这个处境。

中与西、软与硬

C:有两个延伸问题。第一,我们在说科幻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所谓硬科幻和软科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划分?第二,对成年读者来说,科幻小说的吸引力在哪里?大家来说说看。

X:我高中就去美国了,特别喜欢看国外小说,看了很多科幻类的。我觉得中国和西方的科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中国的科幻非常软,西方很硬。西方科幻里,常常会有特别多的技术名词。

I:对我来说,硬科幻给人无限的想象力,大部分就是可以实现的未来,就像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欧美以硬科幻为主,比如说凡尔纳写的是硬科幻,主要写技术的可实现性。他的人物很少,对话很少,对人物的描写也特别少,着重写的就是机器与环境的结合。以前我看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那个时候还没有潜艇,但是后来真的有了。软科幻技术的硬壳很少,注重的是技术对人际关系、社会结构还有人的心理的影响,比如和凡尔纳对照的威尔斯。

值得庆幸的是,科幻在中国是一个很小的圈子,但是非常团结。有人发现了外国的好作品,就会翻译,所以优秀的作品在中国也都会有。

J:我觉得其实西方科幻也有两种。像刘宇昆是ABC,英文写作,也得过很多次雨果奖。但是刘宇昆的作品都偏软科幻。这和作家本身的风格有关。刘宇昆在哈佛学的是文学,他写的东西更偏重探索人性、情感、人跟社会之间的关系。如果追溯到年代久一点的科幻,其实《时间机器》里也没有很多硬科幻的内容。它描述的是在未来,很多机器代替人去做事,人类反而可能会走下坡路,主要探讨人类跟社会、技术发展的关系,或者说,技术对社会及道德带来的冲击。我觉得最近二三十年,硬科幻在西方比较流行的原因跟读者的品味有关,就好像最近二三十年好莱坞拍那种比较硬的大片跟观众品味有关一样。

C:我问个问题:西方读者没把科幻当作儿童文学来看,但是它的受众有这么广吗?

J:其实也并没有。有好多职业作家都是迎合这个时期的读者品味创作的,也就是所谓的“读者型写作”。职业作家中非常少是“作者型写作”的,也就是只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表达自己想表达的看法。

S:中国的科幻圈里也基本没有职业作家。大家都有一份其他的本职工作,否则养不活自己。

J:对。现在市面上那些特别红的言情小说,有些很脑残,作家自己也不一定觉得这有多好,但是只有这么写能大卖。

Y:职业作家这个工种是不是只有近现代才有?

J:对,在古代中国并不存在。中国的传统是士大夫阶层进行创作。一旦职业化,水平就会往下走。比如清代出现职业画家以后,中国画的水平也下降了。

X:在国外,职业作家也不是很多,大多数作家都是身兼数职的。科幻作家中,大学教授之类的比较多,他们对很多专业领域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些构成他们创作的素材。

缘何心动

C:咱们接下来说一说,科幻作品里有没有哪些情节特别打动你的?

X:我印象最深的小说是日本的《命运石之门》。它是根据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的。2001年,在俄罗斯的一个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叫JohnTitor的时间旅行者。他自称是美国人,从2036年穿越回来,因为那时候发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他回来是取一台IBM5100的机器,里面有一些隐藏功能可以分析未来的代码,因为在2036年,这个机子已经没有了。很多人都非常质疑,觉得他是骗子,也有人相信他,并讨论这个时光机器如果真的进行穿越的话是黑洞原理还是什么原理。JohnTitor预言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在2005年到2008年之间会开发一些技术,后来都发生了。但他还做了一些其他的预言,比如2004年以后的奥运会都办不成,那些并没有实现。

《命运石之门》这本书里写的都是特别硬的内容,量子力学等,包括怎么进行时空旅行,写得巨细无遗。里面讲的时光原理是单分支多线条的。比如说现在的世界是这样发展的,假如他穿越到过去,把我的妈妈给杀了,那我就不存在了。这个情境之下,未来的时间线就发生了变化。但是时间线只有一条。如果再回到未来,那个未来就是已经发生了变动的时间线。

《命运石之门》中涉及的科学原理非常震撼我。这个故事在情感上也很感人,非常现代,非常完美,是一部神作。它一开始推出了游戏,后来又有了动漫。

M: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部美国电影,叫《先知》(又译《神秘代码》)。电影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写出一些非常奇妙的数字,她的父母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父亲是程序员,有一天尝试把这些数字以不同的方式断点输入google里,发现是一些经纬度,在那些经纬度坐标上都发生了灾难。这个小孩写的所有单子,每件事都发生了,并且不断地逼近他们所在的时空。而最后的数字坐标就在他们附近,马上就要发生了。人们做了一系列努力制止灾难的发生,最后还是天意,天使来到人世间,把小女孩带走了。《先知》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文化渗透力。如果没有这个故事,我不会想到去翻《圣经》,可是看了这个电影,我很想看《圣经》。我想看它源自哪里,它的文本是如何经过一代一代的人性、社会和科技发展演变到今天的。了解了它的原始文本,才能知道它是如何被演绎出来的,才能不害怕。

S:我印象比较深的科幻情节有两个,都是大刘的。一个是《三体》里的太阳系被二向化。我很少觉得文字的冲击力会远高于任何可能的影像视觉呈现。太阳系二向化的情节是仅有的几个之一。当时我觉得,这些文字承载的信息量并不只限于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另外,刚才大家都在吐槽《中国2185》,觉得它写得不成熟。那的确是大刘早期的作品。但是它开篇有一段非常简短的环境描写,说天安门广场上有一只小小的萤火虫飞过,一颗热气球停驻在空中,像一只发光的橄榄,此刻,地球是空中的一颗星,北京是地上的一座城。这些描写让我想到一个词——太极。这个词的意思是无限精微,也就是尺度大到无限、细小到精微。在我看来,科幻是一种途径,让人可以通过“向外求”了解时空的可能性。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向内求,比如通过冥想,也能达到类似的超越性效果。在佛经里,会有很多尺度甚至是维度变化的描述,人通过修行也可以超越对一般熟悉的时空范围的感知,超越我们先天的局限性。

文明的演化

S:除了《三体》以外,《赡养人类》里的一个观点也让我印象非常深——真正会彻底区分社会中各个阶层的是智力。最恐怖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脑力也可以像营养液一样被人购买、摄取和吸收。那时候,富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智力水平越来越高,而穷人不只是没有受教育学习知识的机会,而且脑子也处在相对未开化的状态,最后,他们的大脑开化程度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就分化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我觉得人类的确是在往这个方向走,科技发展和阶层分化越来越把我们带向这个方向。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结果。

I:是挺恐怖的。我觉得三体人就是大刘通过对人类现状的反思,重新展现的一种可能性。他们完全通过脑电波交流,不能使用计谋,不能隐藏思想。这是作者对过去的思考,也是对未来的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

S:我觉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科幻表达的思想很恐怖,但却是现实中不会遭遇的世界,与我们的真实生活无关。在我看来,三体人的设想就是我们的平行世界。但另一种情况是,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现实在往那个方向走,却又没有办法停止。对我来说,后者更恐怖。

Y:我反倒觉得科幻的魅力就在预言性。你觉得恐怖,可我觉得特别high。

J:回到我想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社会老龄化。这就是在现实中我们很快就会看见甚至正在看见的事。在咱们这个年纪,活100岁已经不是很难的事儿了,未来活到150岁也是有可能的。一个小孩在家里,就可能有一群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人围着他。而老年人会有很多封建固执的思想。

I:这个有解决办法,更换器官,让人永葆年轻。

J:但是老人固执的思维才是对年轻人、对整个社会而言最可怕的。

C:我觉得你过于悲观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结构也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以前的人活不到现在这个岁数。现在大家喊“终身学习”的口号,如果人类真的可以活150年,那么终身学习一定会是强制的。

J:我觉得能终身学习的人可能只是千分之一。大多数人可能三十几岁以后就不再接受新鲜事物了。就像大刘写的,有些人会把他的经历和曾经相信的东西当成宗教。很多老人就是这样的。他们可能也看一些新鲜的东西,但是同一件事,他的解读和年轻人是非常不一样的,因为他在用他的人生经历去解读,会非常固执和老套。

I:如果人可以通过更换器官达到永生,我们还会生小孩吗?我自己觉得应该不会,因为生孩子其实也是为了延续基因获得永生。

J:如果那样,社会才会变得很可怕。现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就是相对文明的社会,会因为生不出小孩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而导致文明消亡,而不发达的国家依然在拼命地生。这些地方和德国、美国文明的差距可能都不止100年。这样更高级的文明就会被毁灭。

Q:我觉得这是一个规律。从更大的时间维度上看,在咱们以前,有很多文明已经消亡了,我们看到的只是留下的这些。以后也应该还会有很多被消灭掉,再有很多新生出来。

J:是的。一个文明消灭以后,后面出现的并不一定比前面的更好。

如果我们纵观历史,古罗马、古希腊文明被野蛮人消灭以后,人类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黑暗时期,直到文艺复兴,也不能说比古罗马、古希腊文明更高级。

V:文化只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判断标准。如果我们从整个人类的理性认知能力看,社会还是在进步的。

Q:你觉得一种文明比另一种文明更优,一种基因比另一种更优,有优劣之分。但实际上,“优”的之所以被“劣”的打败了,也说明它在另外的方面并不“优”。

S:我觉得文明的演进和生物的进化是可以类比的。Evolution这个词,中文翻译成“进化”,听起来是有方向性的,好像是一直往前走。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更好的说法是“演化”。它其实是任何随机变化接受生存检验的结果,变化本身是没有方向的。另外,演化的结果的确并不总是达到最优。曾经恐龙统治地球,更高级的哺乳动物,比如早期的啮齿类动物,在生态圈里只占据非常次要的地位。如果不是外力导致恐龙灭绝了,很可能不会有后面这些演化,形成在我们看来更高级的智能人类。所以,我们在进化中爬上的“山顶”很可能不是最高的那座山。也许我们能隐约看见一座更高的山,但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爬不到那里去。不管是文明的演进,还是生物的演化,在变化的环境中阶段性地“走下坡路”也是正常的。

J:文明跟生物还不太一样。从生物的角度来说,适者生存,身体强壮的能把别人打败,但身体强壮的不一定演化出更高级的文明。

L:我以前是做生命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我看科幻的时候,会自觉把它区分成两部分,一方面是它的故事和文学性,另一方面就是它的科学性。为什么大家喜欢看科幻?我觉得可以用康德的话来回答。他把美区分为崇高感和优美感。崇高令人敬畏,优美使人迷醉。我觉得科幻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崇高感,也就是他说的心灵在战胜或克服压力后激起的惊叹和崇敬情绪。

我感触很深的是《中国2185》——它从科学角度来讲文明,涉及到生命最核心的两个特征,一个是自复制,另一个是适应。大家想一想,其实能不断适应的自复制体就是生命。书中讲网络上的那个共和国,一个人变成很多个人,一个一个地自复制,这些自复制体还能适应。然后,他们相互仇杀、整合,形成了国家。这就很像文明的演化过程。

在《赡养人类》里,当有产者和无产者成为不同人种的时候,同情心没有了,因为变成了两个物种。但是我觉得,解决当下问题的起点是同情心。科学和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掌握在有产者或者中间阶层手里的。这些人应该能够感受到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看到这个社会不能持续发展下去的原因,研究出可能的科学的解决方案,并且传达给这些受苦受难的群众。

S:我问个问题,大家觉得《中国2185》里面预言未来的执行官由年轻人担任,是不切实际的吗?在我看来,国民选出一个形象非常美好、人见人爱的年轻女子来代为决策,没有什么不可能,因为当系统变得非常强大,几乎所有的执政信息都可以自动汇总,基于个体决策的影响会变得很小,执政官只要让大家喜欢她就好了。

C:可是大刘在《三体》里自己把这种假设给推翻了。那里的程心圣母心肠,成为代表人类的决策人,但却不能做出决断,导致人类文明被葬送。

Q:这种决策过程,其实很多的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工作中去访谈很多的公司,高管岗位空缺半年甚至一两年完全没有问题,因为体系内部已经形成很完整的政策、制度和流程,单个人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先知还是预言?

C:我们现在的作家写的东西,也许在20年之后或者50年之后也会变成现实。这是很让人激动的。

Q:其实科幻作品里最打动我的并不是它的未来可实现性。我觉得所有的科幻小说最后探讨的都是哲学问题。比如说永生、道德与科技。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而读科幻会给你很多启发。

我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些科幻,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是“缸中之脑”——一个人的头被留在营养液里,他一直活着,还有思想,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再比如《基地》,一开始就设了一个局,后面的事都会按照预测发生。我当时觉得,这个人太牛了,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后面的人就一直跟着他的预言了。但是后来我发现,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完美,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去预言所有的事。现在我更会被作者的理性或者是跌宕起伏的情节架构能力所打动。

V:最近有一个瑞典剧《Humans》,讲人类有了机器人伴侣。人类原来的复杂关系,包括亲密关系,最后被人和机器的亲密关系取代了。里面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女主人公的父亲有一个旧的机器人伴侣坏掉了,女主人公为他新买了一个高级款的机器人,并且通过机器人的软件设置来“管理”她的父亲,比如不能吃什么,不能喝酒,不能去哪玩,不能自己驾车等等。很多管制造成了父女之间心理上的疏远,父亲就像小孩一样撒谎并瞒着她做事情,还偷偷藏着旧的机器人伴侣,因为那个旧的机器人总是无条件地顺从他,从来不会试图改变他。他在死前终于见到旧的机器人伴侣回来,才死而瞑目了。

试想一下,假如生命中有这样一个无条件接受你的机器人,那是非常强大的,因为父母和亲人都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J:现在这个已经是现实了。在日本有不少宅男,40岁还不结婚,但有一个机器人女朋友。她有body,虽然长得不像人,但你可以跟她对话。

V:的确,未来亲密关系会是人类非常大的挑战。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完全释放自我以后和另一个人怎么和谐相处就成了一项挑战。但这个问题机器人可以解决,因为机器人没有自我意识。

Q:我的观点和你不一样。我觉得亲密关系里特别有意思的部分就在于两个人的个性和相互冲突,在冲突过程中又相互交融,通过吵架来消磨一些个性,然后获得另外一些东西。我的理解是,人都有个性,所以会有冲突和矛盾,解决冲突和矛盾是很有挑战的,人会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这本来就是人生的修炼和意义。

责任编辑:尹颖尧

猜你喜欢

三体科幻文明
PL-01:科幻飙车党
请文明演绎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三体联动”构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功能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