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事漫画先驱马星驰
2016-12-17甘险峰
甘险峰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国时事漫画先驱马星驰
甘险峰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马星驰是中国时事漫画的先驱。他在清末民初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专注于新闻漫画,创作了《官与民之担负》、《玩弄于股掌之上》和《民气一致之效果》等一大批饱受赞誉的时事漫画作品。其漫画作品主题主要包括以展示人民生活的苦难与艰辛、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抨击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以及歌颂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四个方面。其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浓郁的民族性,在中国漫画史和中国新闻史上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马星驰;漫画;时事漫画
山东济宁籍画家马星驰是中国近代最早创作时事新闻漫画的漫画家之一。他在清末民初时期曾一度专注于从时事新闻中寻找素材,然后精心构思自己的时事新闻漫画,专供新闻媒体发表。他的作品因为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迅速、及时和一针见血,很受当时上海报纸的欢迎,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尽管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马星驰并没有非常显赫的名声,但是在中国漫画史和中国新闻史上,他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他与上海近代著名画家吴友如一样,是上个世纪初时事漫画的先驱。在马星驰离世80多年之后,到了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这位中国时事漫画先驱的时候了。
一、马星驰的生平
马星驰(1873-1934),名驱,字星驰,又署“醒迟”,别署“醒迟生”、“醒迟室主”,祖籍山东济宁,回族人。
马星驰家族以制造蜡烛为业,其祖父和父辈靠一个蜡烛铺养活全家老少十余人,生活非常困顿。因此,尽管马星驰自幼就表现出超凡的绘画才能,但家中并没有经济实力去送其学画,甚至连画笔、颜料及纸张都买不起。他只能用黄泥汤代替墨汁来写字、画画。
1891年,马星驰离家出走,到南京一个工书善画的学者家中做书童,帮助主人做一些诸如研墨、调色之类的杂活。主人发现马星驰聪明好学,就教他识字、作画,马星驰进步神速。两年后,马星驰离开南京去上海,一方面卖画、投稿谋生,维持自己的生计;另一方面遍访沪上名师,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
1895年前后,孙中山先生在南方和海外倡导革命,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响亮口号,提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政治理想。这一理想也深深吸引着马星驰。马星驰只身赴穗拜谒孙中山,随后投身革命。广州起义失败后,马星驰跟随孙中山流亡欧洲,在英、法等国旅居10余年。辛亥革命前,马星驰回到中国,依旧客居上海。
回国后的马星驰最初在上海《神州日报》的子报《神州画报》供职,后来成为该画报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民国初年,马星驰因受排挤被迫离开《神州画报》,转而加入《真相画报》,继续从事专职漫画撰稿人的工作。他以“星驰”或“醒迟生”之名,在《真相画报》上刊出了大量漫画作品。
1913年,马星驰转任福开森主办的《新闻报》插画室主任。从此,便一直在新闻报馆工作,为《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创作漫画。这一时期马星驰的作品题材主要着眼于时事新闻和上海的市井生活。他眼光敏锐,思想新潮,对清末西学东渐中出现的西洋新事物广收博纳,用来作为自己画笔下的题材。他擅长运用雅俗共赏的方式以画说事,作品画面浅显易懂而寓意深刻,同时因为贴近生活、服务民众,广受普通民众的喜爱,曾给民众带来知识,带来笑声,同时也给历史留下存照。
由于漫画在清末民初仍然是一个新兴事物,甚至连名称都十分混乱,以“寓意画”、“讽画”、“滑稽画”、“时画”、“谐画”等名目存在,远未获得应有的地位,漫画被视为“小技”,漫画家自然也没有地位。因此,长期以来,马星驰一直被看作是一个为了生计、用自己的画技谋生的民间画师。尽管他一生佳作无数,但始终穷困潦倒。作品虽多,赏识其才能、了解其贡献、明了其地位和影响的人却很少。1925年前后,马星驰因绘制了一幅题为《国联靠不住》(图1)的漫画,遭到反动当局通缉。马星驰不得不逃离上海,由新加坡辗转回到家乡济宁。回到济宁的马星驰已年过半百,身体也大不如前。他的晚年生活依然穷困潦倒,布衣蔬食,闭门谢客,很少与外界交往。尽管仍然会寄情丹青,却不再绘制漫画,而是用山水、人物画自娱自乐。幸运的是,他原来供职的《新闻报》仍然与他有书信往还,并汇款接济马星驰的生活。
图1 《国联靠不住》 马星驰
1934年11月,马星驰在穷困病痛中郁郁而终,享年61岁,葬于位于济宁城西南郊的回族墓地。当时的《新闻报》以“漫画导师马星驰先生逝世”刊登了马星驰的讣闻,还赞扬他“声誉溢乎中国,扬于海外”。
二、马星驰的漫画创作
马星驰漫画作品传世的很多,堪称精品的也不在少数。其漫画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展示人民生活的苦难与艰辛
马星驰出身贫寒,对人民疾苦有着深切的感受,因此,展示老百姓生活苦难与艰辛的作品在马星驰的作品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比较典型的作品包括《官与民之担负》、《皖省丁漕之暗无天日》、《北方灾民惨状》以及《草根树皮与金石品之竞争》等。
《官与民之担负》(图2),作于1910年,发表在《神州画报》上。画面上,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身背“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的沉重包袱,包袱上竟然还站着一个抱着“责任内阁”的清朝官吏!这幅漫画充分反映了在清王朝腐朽统治下,人民群众深受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艰难生活。这幅漫画犹如一篇报纸社论,分析透辟,切中时弊,可谓振聋发聩。
图2 《官与民之担负》 马星驰
《皖省丁漕之暗无天日》与《官与民之担负》一样,在展示老百姓生活困苦的同时,对造成老百姓生活困苦的原因也毫不避讳,直言清朝官吏的巧取豪夺、横征暴敛乃百姓困苦之重要原因之一。作品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作品主要包括《玩弄于股掌之上》以及使马星驰被迫逃亡的作品《国联靠不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日本占领青岛,国人一片哗然。马星驰随即以漫画为武器,投入了揭露与批判的活动中。他发表了题为《玩弄于股掌之上》(图3)的漫画,抨击了日本的侵略本性,揭穿了日本“公道”的虚伪。作品中,一位身着和服的日本人正把一个中国人抱在怀中,只见他笑容可掬,一边口称“公道待遇”,一边把脚伸进“山东省”的“青岛”……作品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打着“公道”的幌子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而那位被日本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人则显然是指北洋军阀政府段祺瑞之类的“亲日派”。
图3 《玩弄于股掌之上》 马星驰
(三)抨击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
这类作品代表作包括《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和《此之谓人民代表》等。
在袁世凯退出历史舞台后,北洋军阀纷纷粉墨登场,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此时的马星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创作了大量漫画,把讽刺的矛头转向北洋军阀,继续以画笔为武器进行口诛笔伐。《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图4),表现的是张勋复辟的闹剧。这幅作品发表于1917年7月4日的《新闻报》。画面上,“辫帅”张勋左手抱着孩子(当年溥仪11岁),右手挥舞着“复辟”大旗,形象地反映了张勋拥立废帝溥仪复辟、宣告恢复帝制的事件。从作品的名称可以看出作者对张勋的嘲讽与不屑。
图4 《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 马星驰
《此之谓人民代表》(图5),反映的是军阀操纵选举的闹剧。1918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北洋军阀段祺瑞为了唱对台戏,重新选举国会议员,在北京安福胡同组织俱乐部包办选举,并召开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被称为“安福国会”。此画正是揭露北洋军阀搞的这场骗人“选举”的内幕和实质。画中描写一批被军阀收买为国会议员的政客从写有“选举”和“一本万利”的铜钱眼里钻出来,踏着写有“阶梯”字样的金元宝,到一顶写着“寄宿舍”的军阀帽子里去安身。题目点出这批政客是反动军阀所需要的、并不代表人民的所谓“人民代表”。作品以铜钱、金元宝比喻收买政客的“选举”,以军阀帽子象征军阀,政客们到军阀帽子里去表明这些国会议员完全在军阀的掌控之中,具有形象而通俗易懂的特点,易于为广大读者所理解。
图5 《此之谓人民代表》 马星驰
(四)歌颂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此类作品的代表为《但闻人语响》、《博物院之最新陈列品》以及《民气一致之效果》等。
随着辛亥革命向纵深发展,革命形势越来越好,清帝退位已成定局。尽管如此,人们却迟迟看不到清朝皇室的行动。马星驰的漫画《但闻人语响》(图6)借助王维的《鹿柴》诗句和诗歌意境,表达了自己对清朝皇帝贪恋皇权、迟迟不肯退位的讽刺。遥远的紫禁城中不时传来虚无缥缈的“逊位”的声音,但是却迟迟看不到实际行动。这幅作品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于早日结束封建帝制的深切期盼。作品借助唐诗的意境,用诗画结合的形式,把语言难以传达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出来,而且传达得意味深长,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作品发表于1912年2月11日的《神州日报》上。而这个时间恰恰是清帝正式宣布退位的前一天。2月12日,宣统皇帝发布诏书,宣布逊位。
图6 《但闻人语响》 马星驰
《民气一致之效果》则是歌颂“五四”运动的一幅新闻漫画作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会有多大的力量?会产生多大的效果?马星驰发表在1919年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的《民气一致之效果》(图7),对问题做了一个形象的回答。画面上,很多老百姓在那里吹气,这些气都集中吹向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人身上,如同暴风骤雨一般,把卖国贼吹得一个个人仰马翻、四脚朝天。作品反映了“五·四”运动中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惩办卖国贼的强大呼声和不可小看“民气”的作用。由于“民气一致”力量巨大,军阀政府不得不撤去曹、陆、章的职务,并且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作品真切地表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军阀政府卖国政策的磅礴气势以及打倒卖国贼的决心和信念,振奋了民族士气,成为“五·四”时期中国漫画的代表作之一。
图7 《民气一致之效果》 马星驰
马星驰漫画作品的主要主题就是以上几个方面。此外,还有一些作品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他在1912年辛亥革命一年后所做的《一年来之回顾》,通过今昔对比的方式,揭示了昔日“推倒专制”如今“死灰复燃”,昔日被“承认为交战国”如今又与帝国主义“协议处分支那”,昔日国民“延颈企踵渴望共和”如今“小民无米为炊”,表现出对现实的深深失望。马星驰其他较为知名的漫画作品还包括《对于借款眼光之不同》、《民国借债之痛史》、《结婚滑稽》、《中国不振之又来》、《新旧人物意见之又来》和《急起直追》等。这些作品大都构思精巧,线条流畅,笔法简练精致,意味隽永,人物形神兼备,堪称佳制。
当然,由于时代和个人识见的因素,马星驰的部分作品也存在着一些瑕疵。比如,在漫画《过渡时代之新民国》中,他用渡船来比喻“新民国”,把汹涌的波涛比作“外患”。其中一艘船因为两个闹“意见”者掌舵而即将倾覆于“外患”的巨浪中,而另一艘船则因为“同舟共济、天职以期”而稳稳航行,即将到达彼岸。作者画中题曰:“事急矣,国危矣,一般闹意气者听之,一般争党见者看看。马星驰笔与泪并挥。”看来,他把“新民国”的危局归罪于一些人“闹意气”、“争党见”,而丝毫不针对袁世凯阴谋篡权、阻碍社会进步。与同时代的前钱病鹤等人的同时期、同题材作品相比,这幅作品在思想性上略有不及。
三、马星驰漫画的艺术特征
马星驰漫画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浓郁的民族性。
(一)鲜明的时代性
马星驰的漫画大多是对位于时代前沿和舆论漩涡中的重大政治事件的关注。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样的事件在马星驰的漫画中得以体现,张勋复辟、对外借款这样的事件也能够从马星驰的漫画中找到踪迹。而且从这些漫画中可以看出,马星驰是忧国忧民的,是进步的,是站在时代前沿的。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马星驰始终是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命运的。马星驰曾在《真相画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革命与共和》的时评,文章写道:“世惟希望共和,然后实行革命。惟真能革命,然后可望共和。是故革命者,共和之胚胎也;共和者,革命之产儿也。二者互助为用,然后民国始抵于成。然革命者,本乎破坏性质者也,非有根本上大破坏,不足为真革命。共和者,具乎建设作用者也,非有完全的大建设,不能成真共和.然破坏有破坏之原质,建设有建设之要素。志士之头颅,破坏之原质也,不抛却多数头颅,不能为根本之破坏。政客之热血,建设之要素也,不洒却无限热血,不能成完全之建设。”[1]从这篇出自漫画家之手的政论文章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马星驰的思想,也更能理解为什么马星驰的漫画创作如此关注革命、关注共和了。
(二)强烈的战斗性
马星驰的漫画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尖锐的批判锋芒。正如叶浅予所言:“漫画艺术有生以来便具有批判的锋芒,讽刺就是批判”,“漫画家的作品需要鲜明地表达他对政治和社会形态的态度和立场,想隐瞒和模棱两可是不可能的。对任何政治形态或社会现象,赞成还是反对,美化还是丑化,总得反映你的态度。既不爱又不憎,态度暧昧,那就用不着你去画漫画。”[2]正因如此,他的漫画态度鲜明,不模棱两可,不是温吞水。为此,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因为《国联靠不住》而遭到反动当局缉捕就是一个例证。
当然,强烈的战斗性不只是体现在马星驰身上。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漫画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是以反帝、反封建的姿态存在的。除了马星驰外,何剑士、钱病鹤、张聿光、潘达微等中国漫画史上的第一批漫画家都体现出战斗性的特征。到了“五·四”及大革命时期,漫画与政治的关系更趋紧密。从这时开始,漫画开始直接成为短兵相接时的批判工具,成为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
(三)浓郁的民族性
马星驰的作品体现出漫画艺术形式与本民族艺术元素的紧密结合,有着浓郁的民族风味。比如“拆字”的应用,比如字与画的紧密结合,比如国画的笔墨等等。马星驰在绘制漫画人物时,显然吸收了明清版画线描人物的流风遗韵,笔法简练精致,画工细腻规整,表现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尽管我们无法从文献记载中找到马星驰的艺术传承的精确记载,但是仍然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清楚地看到他自觉学习和借鉴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统而取得的成果。
[1]马星驰.革命与共和[J].真相画报(第三期),1912-7-1.
[2]毕克官.中国漫画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刘德卿)
10.3969/j.issn.1002-2236.2016.05.009
2016-07-10
甘险峰,男,博士,山东省首批签约文艺批评家,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J03
A
1002-2236(2016)05-0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