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咏叹调《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的演唱分析
2016-12-17郑国栋
郑国栋
(钦州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歌剧咏叹调《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的演唱分析
郑国栋
(钦州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此曲被作曲家布局在整部歌剧《伤逝》的“冬”的末尾,是属于“涓生”独唱唱段里面比较重要的一首,正是因为此首咏叹调的演唱大大加剧了整部歌剧的悲剧性氛围。整篇文章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入手,分为音乐分析和演唱提示两大部分进行阐述,比较细致的对整首歌曲进行了分析,掌握了歌曲的详细知识点,做到了“知彼”。
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演唱;分析
《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是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中男主角“涓生”的一首咏叹调,此曲被安排在整部歌剧的“冬”的末尾,属于“涓生”独唱唱段里面比较重要的一首,正是因为此首咏叹调的演唱大大加剧了整部歌剧的悲剧性氛围,正如汪毓和在他的——《抒发出千千万万人民心声的音乐——从几首抒情歌曲和歌剧〈伤逝〉谈对施光南艺术风格的浅见》中所说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有意识将“秋”与“冬”的音乐占全剧音乐的绝大部分的篇幅,从而大大增强了全剧音乐的戏剧性的分量和悲剧性的气氛。[1]”此时的“子君”已经离开,被她父亲接回了家中,在“涓生”又一次的“晚归”时,房主官太太告诉了他,虽然心里早有所预期,但当得知事实真的发生时,“涓生”的心情可想而知。恰在此时,曾经被抛弃的狗儿“阿随”又回来了,此时的“阿随”无疑已成为了“子君”的化身,联想到是自己抛弃了“子君”和“子君”到家之后的后果,“阿随”的归来无疑又为“涓生”“受伤的心灵”撒上了一把盐,在“涓生”本已悔恨不已的心头上插上了一把利剑。下面就从音乐分析和演唱提示两个方面对整首歌曲进行细致剖析:
一、《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的音乐分析
《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这首曲子是一个多段并列式的结构,跟前面《她夺走了我的心》一曲的结构相类似,不是很方整的曲式结构。笔者认为,作曲家为什么要用这种曲式结构安排全曲,与前面的《她夺走了我的心》一样,是与其歌词密切相关的,在这首曲目的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义,具有发展的连续性,不太适合普通曲式的结构模式,所以施光南先生才采用了这种适合表达剧情连续发展的结构模式。
下面是此曲的曲式分析图:
本首曲子从曲式上来分析有以下特点:
(一)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本首曲子运用了和“涓生”
前一首咏叹调《金色的秋光》相同的动机,都是用了先跳进又反向级进的手法,强调歌者心中痛苦、不安而又无奈的感觉,无非是前面的不确定变成了后面的事实,作曲家运用这种动机贯穿和模进的手法有机地将整部歌剧连接成一个统一体,没有松散的感觉。在本首曲子当中,除了动机贯穿和模进的运用外,作曲家还广泛运用了动机的加花和变形的手法,从而保证了旋律的对比度。
(二)在本首曲目中伴奏的配写还是运用了典型地声乐与伴奏呼应的手法
伴奏对声乐旋律的非严格模仿,这种写法的好处就是使演唱者更加容易的把握节奏,从而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的处理上。作曲家很好的解决了声乐旋律声部与伴奏部分的节奏密度相互补充的问题,当声乐的旋律节奏音符较密集的时候,下面对应的伴奏则一般为柱式和弦形式;当声乐的旋律是长音的时候,下面对应的伴奏则一般用较密集的节奏音符,这样的相互搭配,使歌曲的音乐不至于太过沉闷,并通过节奏的变化衬托出歌唱者的情绪波折。
(三)从本首曲目的调式调性上来分析
主要是围绕在以F大调为主的近关系调上展开,中间虽然有一些离调和短暂的转调,但都篇幅不大,没有出现大的转调段落,可以说作曲家在这首曲目当中不是主要用转调来完成曲目的层次感和对比感。虽然如此,但是曲目在调的转换上还是作出了一些变化,如:F-d-C-F-bB-F。
(四)本首曲目从曲式上来看是一个多段并列式的结构
那么如何使整首曲目在没有规整曲式结构的情况下实现和谐统一,不会让人感觉到松散、拖拉就是作曲家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本首曲目来讲,作曲家首先是通过速度的对比,而且对于整首曲目来说是逐渐加快速度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如作曲家在谱例当中所提示的,开始的时候的速度是Lento(慢板),到了d部分变成了Moderato poco mosso,进而到h部分的poco allegro,之后的间奏的allegro sub,j部分的Allegro non tempo,m部分的piu mosso(更快),从这些提示我们可以看出,整首曲目速度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快的,作曲家正是通过这种速度的逐渐加快来达到曲目的紧凑性目的的。其次,在本首曲目当中,作曲家十分频繁并适当的运用了动机的节奏型贯穿全曲,对于保持整首曲目的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的演唱分析
(一)本首曲目从演唱技术方面
首先在歌曲的刚开始演唱者就要进入情绪,调整自己的声音音色,a部分在演唱声音的音色方面要求是有一点暗淡,不要用过大的音量,避免出现明亮的音色,这也符合歌曲感情的需要,声音轻但是要落到气息上,做到通而不重,另外配合本部分歌曲情绪的需要声音里还要加上一种“哽咽”的感觉,是那种人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但还没有哭出来的感觉。从c部分开始,这种感觉要少一些,声音力度感比前面强一些,他听到了敲门声,误以为是子君又回来了,但其实自己心里也不相信,所以在声音当中要带出一种“疑惑的、不坚定的”感觉,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做到发声方法正确的前提下精准把握这种感觉。到后面的e部分“涓生”发现敲门声来自曾经被自己亲手抛弃的“阿随”时,先是吃惊,到而后的f部分看见“阿随”“冻饿的在发抖,瘦弱的多可怜”,对它产生了深深的可怜之情,同时对自己曾经的抛弃行为充满了深深的悔恨。在此处要求演唱者的声音先是强起来,表现出吃惊的感觉,而后声音渐渐变得柔和,表达出歉疚的感觉。到后面的j部分,随着音乐速度的加快,演唱者的感情也要跟着释放,当他看见“阿随”看见他竟然“战栗的向后退,突然地转身跑远”,他明白“阿随”回来不是找他,而是找疼爱它的“子君”,此时他的注意力又被拉回到“子君”的身上,终于爆发出全曲第二高音,这也表明此时“涓生”心中的痛苦已达到沸腾的边缘。再往后得出了“它不是小阿随,是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这一主题结论,在尾声当中,心中的痛苦达到极限,发出了全曲的最高音,似是在向苍天表达自己的无奈、悔恨的心情。这部分是最见演唱者“功力”的地方,不仅音乐的速度有所加快,使得演唱者的换气时间缩短,还有歌曲情绪的需要,要求演唱者口腔内部打开的更加充分,更是因为两个高音的相继出现,对于一个男高音来说,尤其是最后的高音c需要在平时认真、刻苦、扎实的练就基本功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二)从节奏节拍和速度上
速度方面在前面的音乐分析中已经提到,作曲家为了保持整个曲子的凝练和统一性,采用了逐渐加快速度的方式来达到目的,相应的,在节奏节拍方面,一开始曲子采用了4/4拍子这种适合慢速度的节奏,跟曲子开始的意境相融合,到了c部分就变成了较前面要快一点的2/4拍子,虽然一直到最后都是用的这种拍子,但在作曲家的提示下,由于速度的加快,还是起到了与前面形成对比的作用,从而也使曲子具有了一定的层次感。
(三)从曲子的强弱对比和情感把握
我们可以看到,在谱例上经过前奏之后,a部分作曲家给出我们的力度强弱提示是p,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唱这一句的时候起音一定要弱,从对整部歌剧和本首曲子的分析来看,此处应当是“涓生”在一次的晚归并且从房东太太口里得知“子君”已经离去进入他们的房间后的情景,此时的“涓生”绝对是茫然的,“子君”的突然离去使他不知该怎么办,本身的悔恨和自责更加重了这种感觉,所以此时的“涓生”的情绪是很低落和痛苦的,演唱者要抓住这种感觉,在弱的感觉之下加入这种低落和痛苦的情绪,才能准确的反映作曲家的意图。后面的“呼啸的北风把幻梦吹散”开始,力度变化为mp,再往后力度变化就比较频繁了,从这可以看出作曲家对整首歌曲意境的细腻理解,力度变化由mp-p-mp-p-mf-f,通过这些细腻的提示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当时的情景,“涓生”似乎听到了敲门声,接下来是他的不确定性的自问自答,继而又自我否定,听到“声音接连不断”,忽然想到可能是“子君”又回转,情绪一下变的激动,理所当然这时声音的力度就要大一些,所以,才出现了“莫非子君又回转”一句的f和高音,符合了剧情的发展需要。从曲目的e部分,也是作曲家给出力度提示变化比较频繁的一部分,这儿先是从mp-p-mf-mp-p,可以说,这一部分的感情起伏也是比较大的,原因在于当“涓生”发现敲门声来自被自己抛弃的“阿随”,再看到它“冻饿的在发抖,瘦弱的多可怜”时,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感情也就出现了较多起伏。后面的g到i部分,力度变化是从mf-mp-mf-f-mf-p,从力度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部分感情变化是渐强之后又变弱,并且力度的变化是以歌词的句为单位的,从g部分对“小阿随”的轻声呼唤到i部分的强的呼唤,感情渐趋强烈。至i部分的后面唱到“这些天你在哪里漂游,是否也感到凄冷和孤单”力度逐渐减弱,声音里充满关怀和同怜之情。后面的过门部分速度明显加快,与前面形成了一定的对比,显示“涓生”的情绪也会有比较大的起伏。在j部分,虽然速度在前面间奏的拉动下明显加快,但力度却是mp,这与歌词的意境相符合,因为“涓生”一时搞不清“阿随”为什么“战栗地向后退,突然地转身跑远”,有一点疑惑,似是在问自己为什么,但实际上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才得出了后面的“啊”的唱词,力度也变成了f,感情得到激烈释放,似是在感叹,又似是在无奈的咆哮。后面的k、l两部分是对j部分疑问的回答,因此力度上也变成了mf,后面的m部分,一系列“啊”音的跑动,是歌者在最后的感叹,即将得出“它不是小阿随,是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这一主题结论,因此在前面用的是mp,之后在“剑”字的时候达到f的强度,似是在呼喊。尾声则用了ff的力度提示,把整首曲子推向最高潮,似是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心痛到破碎”的感觉。
(四)从本首曲目的语气、语调、音调的把握
演唱者要特别注意此首歌曲这种惯于在后半拍起音的形式,几乎所有的起音都是在一个乐句的第一拍的后半拍起音,这与歌曲要表达的意境有关,跟前一首《金色的秋光》一样,这两首歌曲都是表达了“涓生”的痛苦,作曲家采用这种处理方法,能够让演唱者更容易做到歌曲所需要的语气,每一句的前半拍是留给演唱者吸气,而且借助于吸气能够表达出或“叹气”或“啜泣”感觉,符合歌曲的情绪表达。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较全面的掌握了本首曲目的音乐要素,为以后的演唱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了解的信息融会贯通到自己的练习中,经过不断的磨合、实践,才能成功的演绎这首歌曲。
[1]]汪毓和.抒发出千千万万人民心声的音乐──从几首抒情歌曲和歌剧《伤逝》谈对施光南艺术风格的浅见[J].人民音乐,1994,(09):2-6.
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研究》(项目编号:KY2016YB463);2016年度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立项项目《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渔歌的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6BMCC09)。
郑国栋(1984—),男,山东诸城人,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声乐讲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