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校的一面旗帜

2016-12-17曾宪波徐世兵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学学校教师

曾宪波+徐世兵

地处长江故道——老江河畔的监利县尺八镇红庙中学,是一所“管理区级”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因教育质量高而远近闻名,2002年以来,中考质量综合考核连续14年位居全县前三甲;近三年来,一、二类高中升学率占参考学生数的88%,高中录取率近100%。

多年来,在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的背景下,红庙中学的学生数不降反增,1300多名学生中有一半来自于其他乡镇。全校56名教师,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且他们大多是“民转公”教师,或是红庙中学的毕业生。他们从不抱怨,坚持以爱育爱,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孜孜以求。

民主化和精细化管理让学校摘掉了“红老九”的帽子,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1987年,龚庆华成为红庙中学的第九任校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红庙中学因连年考试成绩在当地综合排名第九(倒数第一),被人们笑称为“红老九”。当时学校生源萎缩,教师人心不稳,科班出身的教师大部分“流失”,留下来的绝大部分是“民转公”教师。

龚庆华认为,“红老九”是压在全校教师心头的一块巨石,要突破学校发展困境,唯有首先通过改革凝聚人心,然后带领全校教师谋求发展。于是,经过学校领导班子和职代会充分酝酿和反复讨论,学校决定推行“绩效考核”,即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结果与工资挂钩。此举开监利教育改革之先河,并不断完善,沿用至今。

在绩效考核面前,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人人平等。这项在当时看来似乎不近人情的改革,彻底改变了教师慵懒散漫不作为的工作状态,给每个人的工作立下了“规矩”,明确了个人教育教学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此后,红庙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开始走出低谷,并且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2000年前后,红庙中学生源锐减,虽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没什么影响,但此时全县实行撤点并校,这意味着如果教育质量上不去,“红庙中学”的名字有可能将不复存在。

第十一任校长龚振华根据校情和撤点并校的严峻现实,明确提出了“要把B类学校办出A类学校水平”的发展目标,他在完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学校制度建设的力度,抓实抓细教学常规,学校一切工作服从并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个中心。

生产关系的调整与优化,带来的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攀升。2003年,在监利县中考质量综合考核评价中,红庙中学一举跃至全县前三强,彻底摘掉了“红老九”的帽子。

1995年大学毕业后,舒成名回到母校红庙中学工作,从一名普通教师一步步走上校长岗位。在他看来,红庙中学的发展得益于建立健全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是民主化和精细化管理让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

目前,红庙中学的制度体系,包括各类计划、方案等共计二十八大项,涵盖教育、教学、教研、安全、财务、后勤、奖惩等方方方面,学校实现了制度管理无死角的目标,每一项工作均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这些制度之所以“立”得住、能管用,是因为这些制度都是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才颁布实行的。试行中如果存在问题,再征求意见和建议并组织职代会代表讨论,直至通过为止。比如,学校工作计划,首先由校长起草,然后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最后形成正式文本并在学校例会上发布。

在红庙中学,学校每一项制度的管理与落实,都有专人负责。例如《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和《值周教师职责》由该校党支部副书记兼政教主任负责管理实施,各班班主任和值周教师积极协助。学校对值周教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精细化的管理,让红庙中学始终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并且每一项工作都有“规矩”,每一个岗位都有职责和目标。舒成名说,是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了红庙中学这列火车的规范健康运行。

每个年级每个学生都是重点,把教学常规做到极致,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的教育质量才会“屹立不倒”

红庙中学为什么能创造农村学校的奇迹?舒成名说:“在红庙中学,我们的管理不仅看重结果,更重视过程和教学常规方面的细节。”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重点是哪一个学年?很多学校理所当然地确定为九年级。“管理要从基础、源头和过程抓起。”舒成名认为,在管理策略上,九年级是重点,但七年级是基础,八年级是关键,所以同样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舒成名说,“这如同我们跑步,开始拼命跑,而中途不断掉队,那最后还怎么冲刺?”红庙中学提出了“一年中考三年抓,注重七、八、九年级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同时注重各个年级的侧重点”的管理思路,即七年级侧重习惯养成教育,八年级侧重学科平衡发展,九年级则坚持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有效的常规教学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最有力的保证。在常规教学管理中,红庙中学坚持做到突出“五个环节(即集体备课、教案编写、课堂教学、单元过关和作业设计与批改)”和严把“一个关口(即常规检查关)”,按照常规检查制度,做到推门听课与上公开课相结合、月末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并公开评分评级。

每次月考,对红庙中学的教师们来说,并不是对教和学的简单检测,而是通过考试抓好教与学的全面分析。质量分析不单单看分数,还要看“三率”(及格率、优生率和低分率),更要从知识、能力、智力,从课内、课外,从教法和学法,从师生互动、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既总结成绩和经验,也要查找知识上的缺漏和教法学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而采取分层指导和课后补救等措施。

在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红庙中学教师发现:学校优等生数量不多,进步空间较小;中下等生人数众多,进步空间往往非常大。为此,学校倡导“培优补差”,重在“补差”的教学策略。

舒成名说,学校班班有绝招,人人有妙法。上学期狠抓学习兴趣,攻优提能;下学期开展生生结对搞竞争,利用擂台赛、小考比、大考评,不抛弃,不放弃,调动积极性,分层促提高,消灭低分率。

课堂教学的优劣是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靠全校教师。比如,张志利老师探索并运用“243”课堂教学模式,即每节课按2∶4∶3的时间比例,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总结”三个步骤来实施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张志利老师总是“蹲”下来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和困难,想办法帮助其解决,与全班学生交朋友。

作为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张志利还组织和指导语文教师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分年级分层次编写了《记叙文写作层级训练》,让学生不再“怕作文”,并在学校成立了“荆蕾文学社”,学生慢慢由“怕作文”到“爱上作文”。

红庙中学采用教师积分评价制度,按照《红庙中学教师常规教学奖计算方案及教师积分办法》,把每学期教师任课班级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折算成教师的绩效积分,以此来兑现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同时把教师积分作为教师评优表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在红庙中学,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没有“权威”,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每个年级每个学生都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都是老师们关注的对象,他们通过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舒成名说,如果能挖掘出全校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那么学校的教育质量能不好吗?

围墙可以围住学生的人,但围不住学生的心,尊重并关爱每一个学生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文化

红庙中学地处江汉平原,四周沟渠纵横,但学校没有围墙,只有一条护校河。

40多年前,红庙中学搬迁至现址,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学校一直没有建围墙,后来就在学校四周挖了一条护校河,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学生晚上去网吧怎么办?学校副书记兼政教主任蔡文华自豪地说,从学校到镇上开车需要20分钟,以前偶有学生悄悄溜出去上网的情况,而现在除开正常放假,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纪律,浅浅的护校河本来就拦不住 “铤而走险”的学生,如今基本上算是“形同虚设”。

“围墙围住的是学生的人,但围不住学生的心。”舒成名说,在红庙中学,不搞教师跟班上、不搞大循环、不办实验班,但每个科任教师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了如指掌。

学校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留守青少年实行“爱心包保”,即生活上知情、学习上引路、成长中保护。每名班主任结对帮扶10名学生,每名学科教师结对帮扶6名学生。作为结对帮扶的导师,学校要求定期家访,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学校还争取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支持,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和资助。

多年前,季从明老师为帮助他们班上的学生唐国栋戒掉“网瘾”,最后发展到“陪吃陪睡”,后来干脆把他接到家里“同吃同住”。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国栋的网瘾慢慢戒掉,后来以不错的成绩被一类高中录取。

在红庙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没有“真空”地带,他们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和呵护,竭尽所能,全力以赴。

承担九年级思品三个班教学任务的学校工会主席薛东辉,承担九年级历史三个班教学任务的总务主任李玉华,都是九十年代从村小选拔到红庙中学的。像他们这样“从田埂上走出来的教师”,在红庙中学占一半以上,其中“民转公”教师30多人。舒成名说,这些老教师非常敬业,不甘落后,生怕因为自己的工作拖了年级或班级工作的后腿。

张志利也是一名“民转公”教师,2000年从村小选拔至红庙中学任教,承担九年级语文、历史、生物、体育等多门学科,还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他积极钻研教学,2014年因教学质量佳和管理能力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他告诉记者,“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带主课,搞教研,干得扎扎实实,我们能不兢兢业业吗?”

张志利在学校还推行了“136”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即“1”个班主任助理,“3”套班委会,“6”个学习小组自主管理,学生不仅成了学习的主人,也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尊重并关爱每一个学生,已经成为红庙中学的传统文化,并且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在监利县教育局副局长周五一看来,红庙中学所创造的教育质量奇迹,依靠的是教师队伍精神和行为文化的巨大力量。

学校的“软件”比“硬件”更重要,是薪火相传的“红中精神”照亮了孩子们的发展之路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血脉,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舒成名说,红庙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之所以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红中人在工作中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红中精神”,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勤奋敬业的进取精神,爱生如子的博爱精神,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

上世纪七十年代,红庙中学所处的地理位置曾是一片低洼地,当时从异地搬迁过来时,镇里仅有能力建几间教室,而操场、食堂、厕所等教学生活用房和教学设施只能靠学校自己想办法解决。没有围墙,学校想出“土办法”,组织教师开挖护校河,肩扛背驮,一个冬春的工夫就完工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有40多名公办教师,因为大多是“民转公”教师,所以多属“半边户”,仅凭丈夫(或妻子)一人教书,很难养活家人。为了让教师们“安心从教”,学校利用勤工俭学基地,想出了“挖鱼池养鱼植藕,在田埂上种菜,还把学生的剩菜剩饭收集起来开办养猪场”等办法和举措,以便安排“半边户”教师家属“就业”。

近15年来,红庙中学勤工俭学收入达100多万元。靠勤工俭学创造的财富,学校修起了办公楼、学生宿舍、实验室、阅览室、仓库等,为学生添置床铺百余套,蔬菜、油料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事实证明,学校的‘软件比‘硬件更重要。”舒成名深有体会地说,红中人不等不靠,凭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一步改变着学校的面貌,实现了红庙中学“起步—崛起—腾飞”的发展目标。

或许,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大多竞争激烈,空气中会有一种“火药味”,红中人也爱竞争,但他们的竞争走出了狭隘的一己之利的局限,更注重团队协作。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的战斗集体。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首先体现在历任“校长”身上。学校的发展规划,不是一任校长一个样,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注重传承,像血液一样在人体循环。有的校长虽然离开了红庙中学,但是新校长们总会定期把老校长接回学校,虚心求教;老校长们有时不请自来,经常 “回家看看”,并根据听到的新情况和看到的新问题,出谋划策。

在采访中,红庙中学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给记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对红庙中学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淳朴的校风,纯粹的人际关系,让这所学校如此“与众不同”。

现年50岁的季从明,曾经有过几次更好的去处和发展机会,评委老师一看他写的板书,就说“不用上了,我们要了”,但他最终因为舍不得丢下自己的学生,而选择了放弃。2014年,季从明参评农村特级教师,因为没有专著而失利。他说:“我经常看余映潮等大家的教学视频,我虽然曾经是一名民办教师,但我绝不想落下‘误人子弟的名声。”

舒成名说,“前辈们给红庙中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只是在传承,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和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过,在记者看来,正是薪火相传的“红中精神”成就了红庙中学经久不衰的辉煌。

猜你喜欢

中学学校教师
最美教师
在多解中学创新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