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默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6-12-17史杏芬邯郸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史杏芬(邯郸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鸭疫里默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史杏芬(邯郸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鸭疫里默菌是导致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主要病原。一般侵害 2~7周龄的雏鸭。病变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为特征。该病以病鸭死亡率高、消瘦为主要特征。
1 发病情况
2015年8月31日,沧州献县某鸭场22日龄雏鸭表现为精神沉郁、呼吸困难、流泪、下痢、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鼻分泌液增多;解剖后观察,病变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及肝周炎等病变。
2 实验室诊断
2.1 病原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雏鸭肝脏,分别接种至含1.5%动物血清的TSA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于37℃,5% CO2培养箱培养24小时。
TSA培养基:形成直径为1~2.5毫米菌落,菌落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闪光透明、呈奶油状并稍有黏度。
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培养24小时后形成直径为0.5~2毫米的菌落,菌落白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并稍有黏度。
麦康凯培养基:不生长。
2.2 革兰染色和瑞氏染色
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可见呈粉红色、单个或成对出现的革兰阴性短杆状细菌;瑞氏染色镜检呈蓝色,呈两极浓染的短杆菌。
2.3 生化反应
无菌条件下,挑取单菌落接入蔗糖、麦芽糖、甘露醇等生化微量反应管,37℃,5% CO2培养箱培养48~72小时。结果为本分离菌不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甘露醇,尿素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液化明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呈阳性,不产生硫化氢。基本符合鸭疫里默菌的生化特性。
2.4 药敏试验
将分离菌株用氨苄西林(10微克/片)、新霉素(30微克/片)、多西环素(30微克/片)、磺胺间甲氧嘧啶钠(300微克/片)、替米考星(5微克/片)、头孢噻呋(30微克/片)和氟苯尼考(30微克/片)等8种药物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氟苯尼考最敏感,其次为氨苄西林,其他药物均耐受。
3 防治措施
3.1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我们对发病鸭群选用10%氟苯尼考溶液饮水,每日2次,连用5日,同时每日加饮1次氨苄西林,按每千克体重投服200毫克,连用5日,疗效显著,很快控制了病情。
3.2 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让养鸭户用0.5%百毒杀对鸭舍、用具及其环境进行消毒,以消灭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