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发展柞蚕业的可行性探讨

2016-12-17陈远平丁绍梅吴传华夏家凤陈怀玉

北方蚕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栎树柞蚕安徽省

赵 萍 陈远平 丁绍梅 吴传华 夏家凤 陈怀玉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61;2.安徽省太湖县蚕桑技术推广站,安徽太湖 246400)

安徽省发展柞蚕业的可行性探讨

赵 萍1陈远平1丁绍梅1吴传华1夏家凤1陈怀玉2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61;2.安徽省太湖县蚕桑技术推广站,安徽太湖 246400)

对安徽省柞蚕养殖的历史、安徽省的气候、地形特征、栎树资源的分布进行调研,分析安徽省发展柞蚕业的机遇与问题,并通过近两年的柞蚕放养试点,探讨安徽省发展柞蚕业的可行性,提出发展安徽柞蚕业的意见和建议。

安徽省 柞蚕 可行性 发展意见

柞蚕是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吐丝昆虫。柞蚕古称春蚕、槲蚕、山蚕,因喜食柞树叶得名。我国是最早利用和放养柞蚕的国家,柞蚕生产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南、山东等省[1]7。安徽省江淮地区也曾放养过柞蚕,柞蚕养殖持续到1988年左右。本文主要从发展柞蚕业的意义、安徽省柞蚕养殖的历史、安徽省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2015—2016年柞蚕野外放养试验的结果等对安徽省发展柞蚕业的可行性进行综述。

1 安徽省发展柞蚕业的意义

1.1 栎树防沙固土,保护生态环境

栎树,也称橡树或柞树,是落叶或常绿乔木,少数为灌木。栎树根系发达,抗逆性强,耐干燥和高温,对贫瘠、干旱、偏酸性或碱度土壤适应能力强。栎树大多生长在坡地、山地上,丘陵地带也适宜生长,我国西南地区海拔4600 m处也能见到栎树。栎树是水土保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优良树种,栎树林的林地吸水率通常在2.9%左右,显著高于杉、松、桦和多种阔叶混交林,其对土壤营养元素的返还量、储存量是松树的2~10倍,培育柞林对营造秀美山川,建设绿色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现实意义[2]。

1.2 柞蚕用途广泛

栎树的叶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灰分、纤维素等成分,可用于饲养柞蚕。柞蚕全身都是宝,柞蚕蛹、蛾营养丰富,含蛋白质高达55.01%,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44.24%,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丰富,组分合理,具有独特的营养及药用价值,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3]。柞蚕野外放养,是纯天然、绿色的食材,柞蚕蚕体、蛹、蛾均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柞蚕蛹体中的蛋白质含量比鸡蛋和瘦猪肉分别高出0.18%和2.98%,脂肪含量分别低3.82%和7.52%,柞蚕蛹可提取蚕蛹油和蛋白粉,蛹皮可提取壳聚糖,用作高分子螯合剂或阳离子型絮凝剂;柞蚕蛹还可作为载体培育出名贵药材“冬虫夏草”(北虫草);柞蚕茧丝是很好的绢纺材料;柞蚕卵还可用于生物防治,作为寄主繁殖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4-5]。修剪下来的柞树枝干是很好的食用菌基材,可培育中草药天麻,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此外,柞蚕有黄色、绿色、蓝色、红色、白色等鲜艳的自然体色和优雅的姿态,作为宠物蚕可为生态农庄增添异彩。

柞蚕是以蛹滞育的,一化性柞蚕每年5月底采茧,在自然温度下到翌年的3月才化蛾产卵,约有近10个月的滞育期,期间都是鲜活蛹,为柞蚕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1.3 蚕期不误农时,且饲养简便,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

对农民来说,养蚕与种地在时间上能交错进行,互不耽误。一季柞蚕从放养到收获仅50多天,周期短、见效快;且柞蚕饲养简便,老人、孩子等剩余劳动力均可操作。

种植栎树可充分利用丘陵、山区等贫瘠土地,增加了地面植被、防沙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科学合理地放养柞蚕,适量取食栎树叶,不会造成地面植被损失,可以有效地利用林地面积,为当地农民开辟一条增收之路。

2 安徽省养殖柞蚕的历史

安徽省距今已有1500年放养柞蚕的历史。《宋史·符瑞志》上记“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宣城宛陵县野蚕成茧,大如稚卵,弥漫林谷,年年转盛”。清末(1908年)安徽省政府在凤阳县举办了柞蚕传习所,招收中级、初级两班学员,同时设有柞蚕制种、放养、缫丝和染厂,柞蚕在安徽省江淮地区得以发展。解放后,柞蚕业在农户自产自用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由安徽省农业厅及省农学院指导,1955年在凤阳山区观音庵、小涧寺等古庙周围的天然柞林放养了3公斤柞蚕卵;1956年在金寨县、霍山县也进行了放养;1959年,安徽柞蚕茧年产量最多达430担[6]。后由于江淮地区林业部门片面强调营造马尾松、黑松纯林,大面积栎林被毁,加之农村政策多变,政府不予重视,以至柞蚕业在安徽举步维艰,1984年安徽省供销部门已停止收购柞蚕茧。1988年在滁洲、六安等地尚有个别蚕农饲养自用,1998年以后柞蚕生产销声匿迹。

3 安徽省发展柞蚕业的可行性分析

3.1 气候条件

安徽省地处亚热带北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富、季风气候明显,年日照时数2100 h以上;年积温4 700~5 300℃;年降雨量800~1800 mm;无霜期210~250 d,非常适宜柞树生长和柞蚕养殖。

3.2 地理环境条件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东西宽约450 km,南北长约570 km,土地面积13.94万km2。安徽省的地形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其中丘陵占29.5%,山区占31.2%。

3.3 栎树资源丰富

安徽省尚有大面积的栎树资源,其中江淮丘陵、山地分布广泛,许多村庄、庙宇、田畦等处都有百年栎树。我们到霍山、肥西、六安、金寨、滁州等地实地考察,仅滁州地区就有柞林面积近7000 hm2[7]。与当地农民攀谈,栎树在过去主要用于伐薪烧炭,经济效益很低。现在烧炭的也少了,很多栎树在山上自然生长。现场看,山上的栎树大多超过3 m高度,若经过降枝修剪,就是很好的天然柞林,可以饲养柞蚕;降枝修剪下来的栎树枝干还可以培育出优质食用菌。

3.4 柞蚕野外放养实验成功

2015年4月,我们从河南引进柞蚕种,在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下,和在安徽省农科院、省农委和肥西县蚕桑办的大力支持下,于肥西县铭传乡农林村山瓦队的山地上创建起“柞树柞蚕试验示范基地”,进行柞蚕野外放养试验。我们选取一片砍伐过约2年的栎树林,经过修剪,放养柞蚕。为了防鸟、虫等天敌,我们用防虫网袋将栎树一墩墩地罩起来,历经近2个月的放养管护,柞蚕生长健壮,五龄蚕体最重的达40.3 g,鲜茧平均公斤茧粒数为115.6粒。2016年4月,我们又在滁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滁州市南谯区黄泥岗镇张卜郢村柞蚕养殖示范基地进行了柞蚕野外放养的试验示范,这次改用防鸟网搭建大棚,解决了网袋罩墩顶部“烧叶”的问题,为安徽省发展柞蚕业积累了经验。

4 安徽省发展柞蚕业的机遇与问题

4.1 安徽省发展柞蚕业面临的机遇

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新丝绸之路精神[8]。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我们要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推进安徽省柞蚕业的发展。

4.2 安徽省发展柞蚕业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柞蚕养殖业已停滞了20多年,走访农户,只有一些老人还依稀记得放养柞蚕的经历。年轻人大多未曾见过柞蚕,误认为是大青虫、毛喇子;安徽省多年未养柞蚕,山上的栎树大多在3 m以上,需修整、改造后方可作为蚕场养蚕;辽宁、山东、河南等省份食用柞蚕的习惯业已形成,安徽省现在只有一些海鲜馆、烧烤摊点有柞蚕产品销售,食用的人也不多;在柞蚕放养试验过程中发现,因柞蚕体色鲜艳,鸟害是其中一大难题;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柞蚕的多功能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完善与提高。

5 发展安徽柞蚕业的意见和建议

5.1 积极加大宣传力度

因柞蚕业在安徽省停滞时间较长,需让安徽老百姓重新认识、了解并接受柞蚕生产。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通过安徽省农产品交易会、合肥市农产品博览会等各种平台积极推介柞蚕,收到了一定成效,今后应通过各种渠道以及多部门配合加大对柞蚕业的宣传力度。

5.2 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建立以研究所、大专院校和具备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争取在柞蚕品种改良、柞蚕高效饲养技术、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及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加快我国柞蚕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柞蚕业的科技贡献率,提升柞蚕业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等[9]。

5.3 提高柞蚕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目前,柞蚕产业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蚕茧生产和简单加工,用于直接食用的多,用于生物防治、医药、军工及保健品方面的少;柞蚕丝主要用于做蚕丝被,或低价将蚕丝出口,再高价进口国外蚕丝制品,国内精加工的工艺落后,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以致整个柞蚕产业的经济效益低。今后,需加大柞蚕蛹、蛾、丝的精加工力度,最大程度地提高柞蚕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5.4 “公司+农户”及“互联网+”模式,带动柞蚕产业的发展

采取“公司+农户”及“互联网+”模式,带动柞蚕产业的发展。“公司+农户”模式,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农户产品销售上的后顾之忧,提高其养蚕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重点扶持产业基础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他们做大做强,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模式,能够利用互联网及时发布柞蚕相关产品信息,通过网上平台直接与用户进行沟通,便于拓宽销售渠道。

5.5 柞蚕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壮大生态农庄

把柞蚕产品的开发与旅游业结合,在生态农庄内设柞蚕文化园,柞蚕鲜艳的自然体色和优雅的姿态极具观赏性,作为特色旅游和宠物昆虫必会受到游客的青睐。从吃、穿、用一条龙服务来考虑,柞蚕生产可为游客提供一系列柞蚕产品:蚕蛹、蚕蛾食品、雄蚕蛾酒、蚕蛹蛋白粉、柞蚕蛹虫草及柞蚕蚕丝被等,让柞蚕商品文化成为柞蚕业新的经济增长点[10]。

5.6 重视柞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积极做好柞蚕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把自然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合理放养柞蚕,保持柞场的生态保护功能,实现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1]82。

[1] 秦利.中国柞蚕学[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7,82.

[2] 赵翀.浅谈辽宁柞蚕产业发展优势[J].北方蚕业,2014,35(4):52-53.

[3] 吕继业,李金志.柞蚕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及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蚕业,2008,29(2):4-10.

[4] 王广运.柞蚕业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性[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1):13-15.

[5] 包志愿,周志栋.河南省柞蚕生态高效技术集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199-204.

[6] 柴承佑.安徽柞蚕业回顾与展望[C]//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分26会场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5:151-152.

[7] 姜斯圣,江平.皖东开发柞蚕生产可行性探讨[J].中国蚕业,2003,24(1):64-65页.

[8] 杨新峰,郭剑.融入“一带一路”促进河南柞蚕业发展[J].北方蚕业,2015,36(3):54-58.

[9] 封槐松,李建琴.东北柞蚕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蚕业,2011,32(4):1-5.

[10] 石淑萍,陈增良,滕雪莹,等。促进柞蚕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6(3):65-68.

* 资助项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种子工程项目(15D0607)

赵萍(1971—),女,副研究员,从事柞蚕、蓖麻蚕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栎树柞蚕安徽省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成长相册
栎树沧桑
柞蚕饰腹寄蝇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加强栎树病虫害防治的策略分析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