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12-17
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方面,对于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业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种养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布局
(一)总体布局
按照“依托产业基础、立足发展趋势、统筹资源环境、衔接相关规划”的布局原则,“十三五”草食畜牧业总体布局的基本思路是:优化发展传统农区和农牧交错区,适度发展北方牧区,保护发展青藏高原牧区,积极发展南方草山草坡地区。
传统农区农作物资源丰富,种养业结合发展基础好。要按照“以畜定草”的原则,优化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重点推广标准化养殖综合配套、优质饲草种植与加工、青贮饲料生产、糟渣类饲料贮藏利用、全混合日粮饲喂、精细化分群饲养、规模化集中育肥、废弃物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模式。
农牧交错区饲草料资源丰富,又具备一定放牧条件。要推进粮草兼顾型农业结构调整,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积极探索“牧繁农育”和“户繁企育”的养殖模式,发挥各经营主体在人力、资本、饲草等方面的优势,实现牧区与农区协调发展,种植户、养殖户与企业多方共赢,重点推广天然草原改良、人工草地建植、优质饲草青贮、全混合日粮饲喂、精细化分群饲养、标准化养殖等技术模式。
北方牧区草场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 要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引导牧民流转整合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发展家庭农(牧)场,采用“轮牧+补饲”的养殖模式,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推广天然草原补播、粗饲料加工利用、牧区饲草青贮、划区轮牧、标准化养殖、幼畜早期培育等技术模式。
青藏高原牧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保护任务艰巨。要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道路,通过培育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多种经营主体,突出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草场、饲草料地、牲畜等基本生产要素,适度发展高原生态特色畜牧业,重点推广牛羊本品种选育、精料补饲、犊牛全哺乳、藏羊和牦牛育肥、青贮饲料和优质牧草种植等技术模式。
南方草山草坡地区天然草地和农闲田开发潜力大,可利用青绿饲草资源丰富。要大力推广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行“公司+合作社”、“公司+家庭农(牧)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质山羊、肉牛、水牛和兔等产业。要重点推广天然草山草坡改良、混播牧草地建植、高效人工种草、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南方饲草青贮、南方地区舍饲育肥等技术模式。
(二)产业布局
1.奶牛。巩固发展东北及内蒙古和华北产区,稳步提高西部产区,积极开辟南方产区,稳定大城市周边产区。重点推进品种改良和生产性能测定,提升荷斯坦牛单产水平,因地制宜发展乳肉兼用牛;强化规模养殖场疫病净化;加快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及优质苜蓿高效生产,推进种养结合与农牧循环;引导奶业企业与奶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乳品企业投资奶源基地建设,加快奶业一体化发展。
2.肉牛。巩固发展中原产区,稳步提高东北产区,优化发展西部产区,积极发展南方产区。加快推进肉牛品种改良,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产品品质和养殖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草原地区、丘陵山区和南方草山草坡资源,稳步提高基础母牛存栏量,着力保障肉牛基础生产能力,做大做强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提升肉品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实现产加销对接,提高牛肉供应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3.肉羊。巩固发展中原产区和中东部农牧交错区,优化发展西部产区,积极发展南方产区,保护发展北方牧区。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升肉羊养殖良种化水平,提升肉羊个体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加强棚圈等饲养设施建设,做大做强肉羊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提升肉品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实现产加销对接,提高羊肉供应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4.特色畜禽。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兔、鹅、绒毛用羊、马、驴等特色草食畜产品,满足肉用、毛用、药用、骑乘等多用途特色需求,积极推进优势区域产业发展,支持贫困片区依托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脱困。
5.饲草料产业。饲草料产业坚持“以养定种”的原则,以全株青贮玉米、优质苜蓿、羊草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优质饲草料生产,加快发展商品草。按照优质苜蓿产业带、东北羊草产区、南方饲草产区、“镰刀弯”和黄淮海产区、天然草原牧区等区域,分区施策,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扎实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深入实施遗传改良计划,大力支持奶牛、肉牛、肉羊以及其他特色草食畜禽国家核心育种场建设,完善生产性能测定配套设施设备配置,规范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督促育种企业提高场内测定的质量,提高国产优秀种公畜数量和质量;加强种畜禽遗传评估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加快主要草食畜禽育种进程,奶牛要加大全基因组选择和优质胚胎引进推广力度,建设全国奶牛育种大数据平台和遗传评估中心,强化育种监督管理服务;肉牛要选择群体规模大、育种基础好的现有杂交群体开展杂交育种,培育一批专门化肉牛新品种,提高育成品种和引进品种的生产性能;肉羊要开展地方品种选育,提高肉用生产性能和种群供种能力,培育繁殖性能高、生长发育快的专门化肉羊新品种。
加快推进联合育种,支持和鼓励以企业为主导,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成立不同的草食畜禽联合育种组织,支持建设区域性联合育种站,搭建遗传交流的平台。
(二)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扩大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实施范围,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推动牛羊由散养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
加大对适度规模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大力推广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促进小区向牧场转变。
加快粪便收集环节工艺研究与设备研发,提高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基础设施设备配备率,鼓励企业完善粪便污水综合处理利用技术,发展差异化生态工程处理模式。
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推进牛羊标准化屠宰,优化牛羊肉产品结构,加快推进肉品分类分级,扩大冷鲜肉和分割肉市场份额。鼓励和支持企业收购、自建养殖场,延伸产业链,带动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等经营主体,推进 “龙头企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的经营模式,为农牧民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农牧民参加养殖保险,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着力夯实饲草料生产基础
推进草种保育扩繁推广一体化发展,加强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培育适应性强的优良牧草新品种,组织开展牧草新品种区域试验,完善牧草新品种评价测试体系。
加强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牧草良种覆盖率和自育草种市场占有率。
推进人工饲草料种植,支持青贮玉米、苜蓿、燕麦、黑麦草、甜高粱等优质饲草料种植,推广农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推进研制适应不同区域特点和不同生产规模的饲草生产加工机械。
推进天然草原保护建设,促进退化草原植被恢复,加强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能力建设,开展“黑土滩”和毒害草地治理。
推动饲草料资源多样化开发,加强对糟渣、饼粕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饲料化处理和利用,积极开发利用菜饼粕和单细胞蛋白等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展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示范,推广应用青贮、黄贮和微贮等处理技术。
鼓励地方搭建区域性草食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组织,跨区域提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加工配送服务。
(四)全面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与疫病防控
加强质量安全全过程控制,强化技术检测手段,加大监督执法的力度。加强执法监管与标准化生产联动,从源头上进一步强化草食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以“瘦肉精”等违禁物质为重点,加强监督巡查、投入品监管、产品检疫检测等机制建设,全面推行“两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完善质量安全责任追溯体系。加快推进牛羊种畜禽场主要垂直传播疫病监测净化,从源头控制动物疫病风险,支持引导具备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完善生物安全措施,建立无特定病原场(群)。严格落实强制扑杀与无害化处理措施,按照市场行情合理适时评估和调整补助标准。
(五)加快促进新型业态健康发展
引导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快草食畜牧业生产经营服务端新型业态发展,鼓励发展病死草食畜禽处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智慧物流等新型业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鼓励发展草食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培育一批草食畜牧业发展新型业态。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草食畜禽养殖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与草食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深度融合,构建多元的产品流通网络,加强产加销衔接。利用互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装备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草食畜禽产品“从牧场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
(文章来源:农业部 内容稍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