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启示

2016-12-17

关键词:苏俄列宁政党

吴 波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启示

吴波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思想,是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无产阶级政党“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路线,怎样坚持群众路线”的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所形成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其中包括群众路线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和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目标选择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路径。深入研究列宁的这些思想,以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重要的现实启迪。

列宁; 无产阶级政党; 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 为人民服务

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胜利之源。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获得群众支持的前提条件。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列宁紧密结合实际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思想,为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为苏共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入研究探讨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思想,总结在列宁领导下的苏共坚持群众路线的经验,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指向

人民群众是政党产生的根源和运作的基础之维系,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完成其政治使命,不得不借助于人民群众。决定政党政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和社会感召力。无产阶级政党要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永葆政党的生机活力,肩负并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要高度重视群众路线的战略地位。

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列宁特别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取得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党的活动应该是帮助工人进行阶级斗争。党的任务不是凭空捏造一些帮助工人的时髦手段,而是参加到工人的运动中去,阐明这个运动,并在工人自己已经开始进行的这个斗争中帮助他们。党的任务就是维护工人的利益,代表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1]17。在革命战争年代,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就在于紧密结合工人的实际,使自己的活动与工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帮助工人解决这些问题,指出“我们党的一切组织和团体每天经常进行的全部工作,即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都是为了加强和扩大同群众的联系。这种工作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但是在革命时期会显得更加必要”[2]。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写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信中,就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想取得武装起义的胜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依靠先进的阶级,二是依靠人民的革命高潮,三是依靠人民先进队伍的革命积极性。他提议:“我们就应当把整个党团都派到工厂和兵营里去,那里才是我们党团工作的地方,那里才是我们的生命线,那里才是挽救革命的力量的源泉,那里才是民主会议的原动力。”[3]27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从保护革命胜利果实,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的目的出发,更加强调苏共要加强同人民的联系,在总结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到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在改组工会方面积累的经验时,列宁指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领导一个国家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来说,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后,面临的最可怕最严重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即没能同全体劳动大军(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为此,列宁强调要切实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并组织成立非党工农代表大会,作为苏维埃政权和苏共联系群众的重要机构,并指出要“全力支持、发展和推广这种机构,以便考察群众的情绪,接近群众,答复群众的要求,从群众当中提拔优秀的人才来担任公职等等”[1]158。在俄共(布)十一大中(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党的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4]695。正是列宁从战略高度重视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苏俄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列宁逝世后,苏共领导人并没有坚决地贯彻列宁这一思想,割裂了苏共与孕育它的人民群众之间的那个脐带,背离了曾经作为其奋斗的崇高目标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为历史和人民群众所无情抛弃。

政党活动的力量根源于人民群众,一旦政党脱离群众抑或失去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它就丧失了根基,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从政党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群关系。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就高度自觉地将群众路线提高到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地位,毛泽东曾以鱼水关系来比喻党群关系,认为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革命就不可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可能建成,即便建成,也不可能巩固,更毋庸谈发展了。[5]在社会和平发展时期,政党的合法性来源于该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可度及其感召力。质言之,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赢得执政的合法性,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当前,和平与发展业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不断谋求自身的发展,如何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如何在世界发展大势中谋求一席之地?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给社会结构和社会成员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如何面对这些新变化?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看,目前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制约了党自身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尤为重要了,“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6]117。因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应该而且必须重视群众路线对于自身的意义。

二、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目标

人类社会的结构总是经历着由简单阶层到复合阶层的演变过程,而且伴随着社会结构多元化,政党的政治性逐步弱化而社会性逐步扩展。对于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党,要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必须要成为致力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服务型政党,一个良性的党群关系应该是:政党服务群众、群众成就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共产党人必须致力于为人民服务。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人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了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因此可以说,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指向,是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满足民需。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基础尚不牢固,迫于战争形势和支持战争的需要,苏共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余粮收集制、劳动义务制、禁止商品流通等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帮助苏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它损害了相当一部分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战后初期,列宁深刻认识到若不改变政策,势必会伤害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感情,脱离群众,丧失群众支持,因此,转而强调国家必须学会经营商业,使工业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能够通过商业满足自己的需要。为此,在列宁的指导下,前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满足民需。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弱势群体形成,不合理的利益分配现象依然大量存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习近平强调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引导民智。所谓引导民智,就是不仅要将民众从落后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提高民众的觉悟,更要引导人民群众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在革命战争年代,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工人认识到自己的生活状况特别恶化的原因,提高工人的阶级自觉,主张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提高群众的觉悟,现在也同过去任何时候一样,仍然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基础和主要内容”[2]687。只有民众意识的觉醒,开始自觉地接受理论的时候,才能形成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3]347。当前,随着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的冲击,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鱼目混杂、泥沙俱下,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诸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现象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人民群众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启民智,帮助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保障民权。即保障人民群众所享有的基本民主权利。在列宁看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受到雇佣劳动和群众贫困的影响,民主制度受到了束缚、阉割。资本主义由于受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限制,对于被剥削群众的组织设置了无数的实际障碍,而在苏维埃政权之下,劳动群众可以广泛地、经常地、普遍地、简便地行使选举权,并指出“在社会主义下,‘原始’民主的许多东西就必然会复活起来,因为人民群众在文明社会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站起来了,不仅独立地参加投票和选举,而且独立地参加日常管理。在社会主义下,所有的人将轮流来管理,因此很快就会习惯与不要任何人来管理”[6]217,强调苏维埃政权就是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的直接组织,它便于这些群众自己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建设和管理自己的国家,在这里,劳动群众是真正的主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有了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人民享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权利,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但是,由于民主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公共决策中不顾及人民的知情权,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暴力拆迁、与民争利等现象大量存在。为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6]123

“为了谁”的问题是一个原则性、根本性的问题,列宁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以满足民需为出发点;以引导民智为制高点;以保障民权为落脚点,全面推进了苏俄建设事业的发展。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实现政党现代化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党的必然结果,更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只有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党才能形成自己的执政优势,提高社会整合能力,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服务。

三、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着力点

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必须要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当然,如何加强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协同推进。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如何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是基础。现代政治以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为特征,在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政党建设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群众路线是社会民意之传达,群众路线依靠社会民众之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这是一个现代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在对于巴黎公社的评价中就指出,在公社中人民有了真实的监督权,可以参与到公社的管理之中,清除了以前剥削阶级的等级制度,人民拥有了真正的参政的权利,随时可以罢免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们,起用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并随时可以监督他们。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强调要最大限度地吸收广大民众参与社会建设,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否则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并主张广泛地、大规模运用竞赛等手段,让大多数劳动者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来,让广大劳动群众大显身手、各尽所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最主要的还是引导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列宁指出:“要有多种多样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苏维埃政权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弊病,反复地不倦地铲除官僚主义的莠草。”[3]506—507如何让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监督权,这是列宁晚年思考的重大问题,在《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中,列宁在总结以往监督工作的基础之上,提出要把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督委员会结合起来,从工人和农民中选出委员以扩充到中央监督委员会,使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督委员会联合行使权力,进一步保障群众对于苏共的监督权利,认为这样做“一方面,使它的组织和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另一方面,通过我国工农中的优秀分子同真正广大的群众联系起来”[4]780。正是列宁高度重视调动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并积极监督苏俄各项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苏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二,创新坚持群众路线方法是路径。方法是工作的手段,是达到工作目的的桥梁。创新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最根本地就是要坚持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基础,并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工作方法。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列宁特别强调了工作方式方法的重要性,提倡多样性的工作方法,认为“方式愈多愈好,方式愈多,共同的经验就愈加丰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愈加可靠、愈加迅速,而实践也就愈容易创造出——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创造出——最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3]383。国内战争胜利以后,许多共产党员满足于现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官僚主义开始在党内蔓延开来,乱下指示、滥发文件、办事拖拉的“奥勃洛摩夫”①习气愈演愈烈,为此,列宁指出要“在日常生活中改变党的工作方式,改造党的日常工作,使党成为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党不但不脱离群众,而且日益接近群众,唤起他们的革命意识,这是一件最困难但又是最重要的事情”[4]642—643,认为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必须生活在群众之中,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赢得群众的绝对信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者绝对不能脱离自己所领导的群众,同样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也不能脱离整个劳动大军。正是列宁重视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坚持群众路线,才使得苏共与人民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巩固了苏共的政权,推动了苏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三,建立密切联系群众制度是保障。在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在完善党群关系的各项措施中,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坚持群众路线,必须要有制度来保驾护航,使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列宁特别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保持严格的纪律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如果没有铁的纪律,无产阶级政党就不会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就更不用谈什么夺取和建设政权了。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针对国家工作人员与群众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的现象,指出要“制定完全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以消除‘专家’、负责工作人员同群众之间(在生活条件、工资数额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这种不平等是违反民主制的,并且是瓦解党和降低党员威信的根源”[1]276。针对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列宁主张要建立个人对所做工作负责的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正是由于列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苏共才建立了一整套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确保无产阶级政党联系群众有规可循、有制可循。

四、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实启示

深入研究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思想,主要目的还是探析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一般规律,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路径引领。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过程中除了要创新坚持群众路线方法、建立密切联系群众制度、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之外,最重要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

第一,提高政党成员的综合素质。政党成员是构成政党有机体的细胞。一个政党的党员、干部的质量是政党质量的基石,是政党品质和内涵的直接反映。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引导全体群众前进的先锋队的任务,就必须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强调党员干部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要求要灵活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列宁特别反对教条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抽象的公式和学理主义是势不两立的、绝对不相容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想掌握好政权,管理好国家,就一定要懂行,要懂得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就要受过一定的科学教育。当前,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非常注重对党员的教育,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党自身的学习能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领导干部要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修养,他指出领导干部除了工作需要之外,少出去应酬,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点问题。[6]132—133

第二,强化政党成员的监督管理。这是政党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加强政党成员的监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提高入党的条件和标准,严把“入口关”。列宁就明确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政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4]51;二是要反对贪污受贿,严把“质量关”。在苏俄建设时期,列宁认为任何一个党员都面临着狂妄自大、文盲和贪污受贿三大敌人,其中尤以贪污受贿为甚。对于贪污受贿者,列宁主张必须严惩,强调“不枪毙这样的受贿者,而判以轻得令人发笑的刑罚,这对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来说是可耻的行为。这样的同志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并且应该开除出党”[1]183;三是纯洁党的队伍,严把“出口关”。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队伍建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一方面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投机分子纷纷混入党内,另一方面党内少数干部滋生了官僚主义习气,败坏党的形象,严重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为此,列宁领导下的俄共(布)进行了两次“清党”活动,旨在将“混进党里的人”驱除出去,只让有觉悟的真正忠于共产主义的人留在党内。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8 000多万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党,只有加强党员的管理,才能保持党的肌体纯洁,树立党在人民群众的威信,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三,发挥政党成员的主体作用。党员特别是政党的干部是贯彻执行政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党形象的直接体现。列宁不仅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廉洁自律,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十月革命胜利以来,列宁的工资与当时的技术工人的工资相当,也是每个月500卢布。1918年3月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考虑到列宁实际的生活状况,擅自将列宁的工资提高到每个月800卢布,列宁知道后很是生气,严厉指出此举有违人民委员会1917年11月23日颁布的法令,列宁在征得人民委员会同意后,给予该主任以警告处分。可以说正是列宁奉公守法、严格自律,高度重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做法,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无产阶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推动了苏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提高政党的实践模范力和民众感召力必须以党员干部为切入口,没有党员干部的先锋示范作用,政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空白无力,化为无效。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型政党转变为掌握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转变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能否经受得住长期执政和市场经济的考验,能否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越来越成为引人深思的重大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的主体自觉。在现实生活中,党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作风不实,原则不强的现象,为政不廉的干部,如若听之任之,不加改正,这些党员干部的不良作风存在势必会削弱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进而危及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与发展,这关乎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对此,习近平也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与事业与干部的作风息息相关,党员干部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推动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做出表率。[6]126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要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强化党员干部监督管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作用。这既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时代要求,更是研究探讨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思想所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

注释:

① 奥勃洛摩夫是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冈察洛夫代表作之一《奥勃洛摩夫》的主人翁。该小说讲述的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奥勃洛摩夫养尊处优,视劳动与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尽管他设想了庞大的行动计划,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懒汉和废物。

[1]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276.

[2]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8.

[3]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7—507.

[4]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780.

[5]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47.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17—123.

Lenin’s Thoughts on Mass Line of Proletarian Party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WUBo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Lenin’s thoughts about the mass line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 are the fundamental views and ideas about “why should adhere to the mass line and how to adhere to the mass line?” Which were formed when he was leading Soviet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thoughts includ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ss line for the proletariat political party, target selection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 adhering to the mass line and the method or path of proletarian party adhering to the mass line. The paper conducts a study of Lenin’s ideas to provide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s well as the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in adhering to the mass line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Lenin; proletarian party; mass lin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erve the people

10.13766/j.bhsk.1008-2204.2014.0538

2014-10-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JDJNJD173)

吴波(1990—),男,湖北黄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A82

A

1008-2204(2016)05-0089-06

猜你喜欢

苏俄列宁政党
列宁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美国借救济援助渗透苏俄
美国借救济援助渗透苏俄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纪念列宁
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