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药饮片临床疗效的因素及对策
2016-12-17马凤鸣
马凤鸣
(南京市江宁区中医院南京211100)
影响中药饮片临床疗效的因素及对策
马凤鸣
(南京市江宁区中医院南京211100)
中药饮片是中药理论的体现,其疗效的发挥和中药材的来源、炮制加工、储存保管、调剂质量、煎煮方法、服用方法有关。分析探讨影响中药饮片临床疗效的各种因素,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更好地发挥中药饮片的效用。
中药饮片 疗效 对策
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质量问题不解决,无法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有效。近年来,由于中药饮片在许多方面仍然缺少规范化管理,造成质量不稳定,使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令人担忧。为了改变目前状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笔者结合从事中药专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影响中药饮片临床疗效的因素及对策提出见解。
1 影响中药饮片临床疗效的因素
1.1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过程不规范:中医历来讲究药材的来路,道地药材是最通俗的理解,就是特定产区的优质正品药材。现查文献统计道地药材有408种[1],如河南的地黄、浙江的延胡索、内蒙古的甘草、云南的木香、福建的泽泻等。这些道地药材生长在特定的区域,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均领先,是药材中的名优产品。另外,栽培品与野生品也有差异,如白芍与赤芍虽品种相同,但其成分和药效不同,赤芍主含芍药苷;白芍经加工后,芍药苷含量显著减少;赤芍的临床功效是清热凉血活血,白芍平肝养血止痛。中药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与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薄荷挥发油主要分布于叶中,但花后期叶的产量最多,花盛期油中主成分薄荷脑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甘草在开花前期甘草甜素的含量最高;所以应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间作为采收期,这才是科学的采收方法。三国时华佗提出的“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割下当柴烧”,高度概括了遵守药物采收期的重要性。随着中医药市场的不断壮大,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野生药材越来越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野生药材、道地药材被大面积引种。许多药农没有经过规范化培训,缺乏必要的种植技术,靠传统栽培种植。经济利益使药农滥用化肥和农药[2]导致中药品质下降,重金属量、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另外品种混淆、掺杂异物、增加重量、染色掺假、非药用部位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水半夏冒充半夏、金银花中增加重剂、藏红花用非药材染色、山萸肉和巴戟天非药用部位过多等,影响了中药饮片的质量。古人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工。”但目前市场上,炮制中药饮片时,没有严格按照炮制工艺规程执行,不及或太过,太厚或太大的中药饮片屡见不鲜,均不符合质量标准,临床疗效当然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1.2中药饮片贮存保管养护不善:中药饮片贮存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疗效。通常温度在16℃~35℃,相对湿度在70%以上,中药饮片含水量在13%以上,是仓虫生长的有利条件;中药饮片多数含有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霉菌繁殖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在温度20℃~35℃、相对湿度在75%时,均有可能发生虫蛀、霉变,致使中药饮片变质,降低了疗效。
1.3中药处方调剂过程不严格:中药处方调剂质量与临床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称量一定要准确。一方多剂要退戥分称,按处方药味顺序,依次摆列,不得随意堆放,以便检查核对。每剂中药饮片总量误差不得超过±5%,调配结束后要设有专人核对,以免配错发错。部分药材临方前要求加工处理,如砂仁、白豆蔻等含挥发油的饮片用时再捣碎。但目前中药处方调配剂量不准确,调剂人员凭经验估量,如天女散花般分放,往往总剂量合格,分剂量不准确,尤其是一头一尾两剂重量悬殊太大;处方应付不正确,如川牛膝付怀牛膝、甘草付炙甘草、麻黄根付麻黄、玉竹付知母、三棱付泽泻等;缺味、漏味及医生处方潦草引起差错事故屡见不鲜;核对人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疗效。
1.4中药煎煮质量不容乐观: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因此,煎药方法有很多讲究和学问,如先煎、后下、烊化、包煎、另炖等,多数药物能得到正确应用。但仍有一些药物未被重视,如钩藤有效成分为钩藤碱不耐热,在汤剂中不宜久煎宜后下;朱砂主含硫化汞(Hgs),入丸散,不入煎剂[3],因汞离子易与药物成分结合生成难溶络合物;雷丸有效成分雷丸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易溶于水,加热即被破坏,因此雷丸不宜入煎剂,应入丸散,饭后调服,在汤剂中宜打碎冲服或吞服[4]。中药汤剂最具中医传统特色,为方便病人,一般医院有煎药机,为本院病人提供代煎中药服务。适用对象为住院病人和上班族的慢性病人。煎药机煎煮中药,有些有效成分被高温高压破坏[5],目前煎药机多为所有中药混在一起煎煮一次,根本顾不上某些需要特殊煎法的药物,比如需先煎的附片、龙骨、牡蛎、瓦楞子、水牛角、煅磁石、鹿角片等;需另炖的西洋参、生嗮参;需后下的砂仁、蔻仁、沉香、薄荷等,从而达不到临床医师预期的效果、降低了中药疗效。目前由于煎药设备的限制和人为操作不善等原因,煎煮质量难以保证。回家自煎的部分病人,往往不懂得中药的正确煎法。比如煎药容器可最佳选择砂锅,药物的浸泡时间、火候、用水量、药液量等等都影响了中药有效成分的利用。
1.5中药服法与禁忌影响疗效[6]:中药服法对药效的发挥起重要作用,包括服药时间、次数及冷热。适时服药是保证药效的重要方面。空腹服适用于攻积导滞药及驱虫药;饭前服适用于补需药;饭后服适用于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或健胃消食药;睡前服适用于涩精止遗药或安神药。服药次数应每日一剂,分两次或三次服。一般汤剂多宜热服。但许多病人对这方面的知识不够理解,往往误服,降低了中药汤剂应有的疗效。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黏滑及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食物刺激。具体应用应区别对待,服用中药后,一般忌服浓茶;服用清热凉血药忌吃辣椒;服温补药忌食生冷;皮肤病患者忌服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坚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感冒者忌食油腻类食品等。有些病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影响了药物的临床疗效。
2 提高中药饮片临床疗效的对策
2.1严格规范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保证中药材质量:对道地药材应全面提出规划,协调发展。既要兼顾市场需求,不要盲目种植,又要培养优良品种,组织药农进行正规化培训,让药农掌握科学种植、采收加工中药材的技能,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既保证了有效成分的含量又保证了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符合药典规定的标准。
2.2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炮制标准,提高炮制加工水平:国家应该对不同区域不同炮制标准的中药饮片进行炮制工艺研究及创新,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统一炮制标准。提高炮制加工水平,首先应定期对专业从事炮制工作的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其次要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改善炮制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让从事炮制工作的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责,保证炮制的中药饮片符合药典的标准,保证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
2.3加强中药饮片的贮存与养护,保证饮片质量:首先在中药饮片入库验收时,严格把好质量关,对于那些水分超标、灰屑超标、虫蛀、走油、变色、掺杂、掺假的不得入库。对合格的入库的饮片进行逐项登记,包括供货单位、品名、规格、产地、数量、批号、生产厂家等等。根据中药饮片的性质对号入库,如全草类、藤茎类、矿物类、果实种子类、部分根及根茎类、其他类入常温库;花类、芳香化湿药、主成分含有挥发油、糖、黏液质、蛋白质、油脂类、苷类的药入阴凉库,贵重药、用量小的动物药、含油脂多的种仁药入冷库。在霉雨高温季节,对阴凉库的品种、果实种子类药物的养护应高度重视。每星期检查一次,做好养护记录,遇到疑似快要变质品种,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饮片质量。中药饮片进入中药房,药斗中的中药饮片大面积地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效成分易被氧化,装斗人员应定期清斗,去除灰屑。如果陈的不去,新的总装在斗子的上面,下面的极易虫蛀。加强中药房质量管理,对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4严格执行中药饮片调配操作规程,保证调配质量:中药调配,绝不是简单的“抓药”,而是理论性、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项技能。必须是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药学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大、中专毕业生短期内不得单独操作,必须在指导老师的监督下工作。强调在带教工作中放手不放眼,并通过业务培训考试,使所有中药饮片调配人员,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调剂时要退戥称秤,确保中药饮片调配误差控制在±5%,减少处方调剂差错。碰到虫蛀饮片,应及时和负责人联系,更换合格的饮片,从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2.5提高煎药人员素质和工作责任心:中药汤剂的煎煮质量,与中医治病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因此,煎药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煎药前一定要浸泡30min,注意选择合适的加水量,煎药容器最好用砂锅,不得用铝锅、铁锅煎煮。对先煎、后下、烊化等特殊煎法要按规定完成,可最大限度溶出药物的有效成分,达到最佳临床疗效。要建立煎药质量控制监测体系,确保煎药质量。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中药饮片的治疗效果,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目前中医医院的重要课题。把中药饮片的质量与疗效作为突出中医特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控制中药饮片质量、提高疗效与临床医疗工作放在同等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提高中药饮片疗效,才能发挥中医特色,进而巩固和发挥中医医院的优势。以优质的服务、确切的疗效赢得认可,使祖国的传统医药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
[1]柳献.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因素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3(8):1341.
[2]王忠壮.从我院制剂生产用饮片的质量看市场存在的问题[J].中国中药杂志,2004(6):41.
[3]陈红红.谈朱砂应用时的几个问题[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56.
[4]范志英.雷丸驱虫不宜入汤剂[J].时珍国医国药,2000(6):60. [5]朱美莲,程舒里.浅谈中药煎煮机的利与弊[J].中国药业,2001(10):35.
[6]刘光先.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原因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4):122.
R288
B
1672-8351(2016)10-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