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航新一代通信网络——记中国宽带通信网络专家唐雄燕博士

2016-12-17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3期
关键词:宽带

本刊记者 王 辉

领航新一代通信网络——记中国宽带通信网络专家唐雄燕博士

本刊记者王辉

在叶培大先生铜像揭幕式上

专家简介:

唐雄燕,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兼任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委员兼传送与接入专家咨询组副组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泛在网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通信与信息网络专家委员会主任,GSMA Network2020管理团队成员,ONOS(开源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团队成员。

专业领域包括宽带通信、光纤传输、接入网、IP技术、泛在网、新一代网络等。通过企业平台,他主持了许多重大技术工作,还担任了多个国家级科研课题的负责人。作为学术带头人,他领导创建了我国信息领域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出版专著6部,发表技术论文150余篇,10多个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类最终迎来了一个真正的“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随时随地享受着宽带和移动网络带来的便捷:光纤、互联网、4G……网络迅捷如斯,我们当然很难意识到,就在20年前,我国的互联网和宽带通信产业基本上还是用零来表示。而回望近20年的飞速发展,唐雄燕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每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中国宽带网络事业一路起航。

从进入北京邮电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唐雄燕就一直从事宽带通信领域的相关技术工作。“对于中国的通信网络事业,我想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而作为一名通信网络领域的“技术战略家”,唐雄燕始终从一定高度着眼整个中国通信网络产业,从技术层面上推动其发展,引领其进步。

积跬步,至千里

唐雄燕出生在湖南永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受父母影响,唐雄燕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分到电子工程系。从单调的求学生涯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唐雄燕发现了学习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诗歌、名著、哲学、木吉他占据了他很长一段的大学时光。到了大三,唐雄燕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毅然“戒掉”吉他,开始认真学习专业课程。这之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始终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电磁场理论,更是学成了最好。在研究生的专业选择中,唐雄燕一度非常犹豫,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转行经济学的想法,坚守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考研的唐雄燕要为自己找一个最好的导师。当时电磁场与微波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叶培大院士正在做光纤通信的前沿研究,唐雄燕便一心要投叶教授门下。1989年4月底,年逾古稀的叶教授面试了这位年轻人,好学上进的唐雄燕给叶教授留下深刻印象。从此,北京邮电大学多了一名勤奋刻苦的研究生。自此,唐雄燕正式开始从事宽带通信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1991年春,唐雄燕直博。

在此期间,他作为主要承担人完成了国家“85”攻关和“863”课题;协助叶教授在我国最早开展了相干光通信、光孤子通信及非线性光纤通信理论研究工作,并作为第一作者在光孤子通信、高速光纤传输系统及非线性光纤光学这些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与报告数十篇;他的毕业论文《光孤子通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被有多位院士参加的答辩组一致评为优秀论文,以后的许多研究生也将之视为学位论文的典范。

1994年春,新加坡开始从海外引进专家学者,其中就包括光纤通信领域。正值毕业之际,唐雄燕认为,自己可以借此机会体验一下国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很快,他获得了新加坡国家科技局博士后研究奖学金,到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两年后,唐雄燕同时申请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德国洪堡基金并都收到了欢迎前往的回复,最终唐雄燕选择了后者。受该基金资助,唐雄燕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高频研究所跟随德国最著名的光通信科学家Petermann教授做研究员。基金还安排了环德旅行,参加德国总统接见等诸多活动,并允许选择到任意一个欧盟国家做短期研究。这些待遇对一名外籍科研人员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唐雄燕十分珍惜,他到英国Aston大学拜访著名的光通信专家Doran教授,在他指导下做访问学者。

在国外的学习研究生涯让唐雄燕在光孤子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优化设计以及WDM色散管理孤子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对光孤子通信系统误码率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相关论文也被光孤子通信的鼻祖A. Hasegawa教授所著的权威著作《光通信中的孤子》一书所引用。

在整个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生涯,唐雄燕靠着他的踏实刻苦与聪慧积累了大量的学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这段时期,唐雄燕表示最感谢的是恩师叶培大教授。他提到,无论是科研治学还是为人处世,叶教授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人也在多年相处中结下深厚的情谊。“我去叶先生家里,他从不像招待客人一般上茶,而是拿出酒来,斟上一杯。”而之后的国外生活不止让唐雄燕科研上更进一步,更让他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修为。这些都为他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CUBE-Net白皮书发布现场

实践出真知

1997年年底,唐雄燕归国。不久就告别象牙塔般的学术界,进入企业,深入到中国通信行业的一线进行科研工作。

而立之年的唐雄燕在出国之前就已经明确要回国发展的想法。国外再好也不是家乡,无法让他有融入感和认同感。而且当时国内的通信事业正处在大发展时期,他相信,归国后的他也必将有一番作为。最终,由于北京电信局领导和单位的双重高度重视,唐雄燕进入了北京电信局科技处,紧接着便主持了“北京100个用户光缆环工程”技术工作。

在当时面临无经验可借鉴、缺乏技术规范指导等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他组织技术队伍进行攻关,并与光缆制造商协作,提出了超大芯数用户光缆网技术方案和规范,推动了超大芯数光缆在国内的成功研发和在接入网中的规模应用,在北京建成了当时全球最大规模的用户光缆网。之后他又主持了北京光纤接入网、北京ATM宽带商用网、北京公众IP网、北京ADSL与LAN宽带接入网等多项重大工程的技术工作。这一时期的工作,让唐雄燕通过实践对电信运营的技术战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中国的通信网络事业也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99年年底,科技处的老处长退休,推荐唐雄燕接任。后来中国电信行业开始改革,政企分开,移动、电信分营,唐雄燕又被提拔为北京电信副总工程师,成为了北京电信最年轻的技术领导。随着电信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电信也在从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不久,电信再次改革,南北拆分,中国网通集团成立。唐雄燕调任中国网通企业发展部副总经理。

几经角色变换,逐渐脱离技术岗位成为管理者的唐雄燕并不快活。他想要回归技术岗位,奋斗在通信技术发展的第一线,于是向领导提出要求转回技术岗位。他认为,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出贡献。最终,唐雄燕调任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副院长。

直到今天,唐雄燕已经在中国通信网络的技术前线上奋斗了近20年。亲历了历次重大的宽带技术变革,见证了我国宽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512K速率的铜线接入到100M甚至千兆的全光接入,从话音通信到超清视频。他主持了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基于EPON/GPON的FTTx光纤接入技术工作,支撑了全光网络的建设,为“宽带中国”战略的实现做出了贡献;他担任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新型宽带移动IP承载网架构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与试验验证”的负责人,领导产学研合作研发新型IP移动回传网(IP RAN),在IP化移动回传技术的应用创新上走在了全球前列;他是中国网通宽带奥运工程的技术领军人,担任了国家科技奥运专项“奥运城市通宽带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及应用示范”的负责人,基于该项目成果的“奥运城市通”成为了2008年奥运通信产品;他提出了“智能光网络上的数字奥运”技术方案,带领团队在北京建成了我国首个城域智能光网络;他负责中国联通“视网计划”创新业务研发,探索了运营商互联网视频业务的新模式;他作为学术带头人领导创建了我国信息领域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将该实验室打造成了中国网通/联通自主创新的基地。

2009年后,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并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唐雄燕在中国联通组建了首个物联网研究团队,并担任该团队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联通物联网业务应用以及统一运营支撑平台”研发,在国际电信联盟完成了首个电子健康监测业务的国际标准制定,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完成了首个物联网医疗健康监测和首个汽车信息化方面的行业标准制定,为中国联通车联网以及智慧医疗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标准和技术支撑。

热爱科研工作的唐雄燕伴随着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不断前行。他对技术工作的热忱甚至可以用“情结”二字来形容。只要是关于技术方面的工作,他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包括在北邮当兼职教授、带研究生,包括担任《中国电信建设》杂志的总编,包括在国内外各大技术论坛发表演讲,“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让唐雄燕学以致用,又督促他向更加实用性的科技应用领域迈进。唐雄燕已经不再是刚回国时“纸上谈兵”的秀才,而是领着千军万马征战在中国网络通信业的大将。

重访柏林工大高频所

技术战略家的双重角色

已经不止在一个场合,唐雄燕谈到自己现在似乎有点“尴尬”的状态——同时游离于企业界和学术界:在企业界是个专家,在学术界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杂家。在企业里,他在技术上比较激进;而在学术圈又显得比较保守。现在的唐雄燕把自己定位为“技术战略家”,通过自己多年的科研积累让他有足够的能力把控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从而为企业整体战略的布局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在企业里负责技术工作,对某个技术点在整个发展中的作用会有更多的思考,看得更全面;而在企业界,我的学术功底比较厚,又能够提出更富前瞻性的方案和计划。”

“如果新技术相对应的产业链起不来,技术是无法得到推广应用的。技术能否成功应用,大部分情况跟技术本身的好坏没有绝对关系。很多高校教授、科研人员研究出的东西除了申报科研成果就只能堆在实验室里永远尘封,不是因为东西不好,而是因为没有产业支撑。”在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唐雄燕关心的不再只是单纯的科研成果或者是企业盈利,而是在技术变革的大潮中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引领技术进步,把真正有价值、有前景的技术推广到产业中去,从而促进中国的网络通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ITU世界电信展

曾经在国外工作过的唐雄燕始终关心着国内外信息通信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在国内通信与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唐雄燕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在设备研制、网络建设和业务应用上的进步非常快,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技术思想、核心软件和关键器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旧非常大,多年来并没有明显缩小。如何能够缩小这一差距是唐雄燕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5年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和“互联网+”国家战略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他积极参与推动网络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网络操作系统正在成为网络领域新的技术争夺点,为此他推动中国联通以创始成员身份加入SDN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开源组织ONOS(Open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开放网络操作系统),并在其中担任领导职位,期望通过产业开放和国际合作加快新一代网络产业链成熟,促进中国联通网络与业务转型升级;在2015年9月,他带领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研究提出的新一代网络架构CUBE-Net 2.0正式对行业发布,旨在采用新的发展思路和体系架构,在通信网络领域掀起一场技术变革。站在企业、甚至是国家网络产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唐雄燕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推动着技术的创新与变革。他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国一定能够研发出越来越多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

基于科技创新和企业战略发展紧密结合这一出发点,由唐雄燕牵头,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新一代网络”研究团队成立。这是中国联通在网络以及业务创新领域的核心科研和创新团队,该团队以推动网络向宽带化、软件化、虚拟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实现网络架构重构为己任,致力于构建云网协同、服务于“互联网+”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主提出了面向云服务的新一代网络架构CUBE-Net,率先在业界倡导“网络即服务(NaaS)”理念并完成了首个“网络即服务功能需求”国际标准的制定,成功部署全球首个基于SDN开源架构ONOS的弹性VPN业务。团队还高度重视产业协同创新,与合作伙伴建立了SDN/NFV联合创新中心,发起成立了我国“超宽带接入产业联盟”,助推我国宽带产业做大做强。

以自己的恩师叶培大教授为榜样,唐雄燕工作之余还在北京邮电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迄今为止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队伍壮大起来,我们国家才能够有更多的有生力量投入新兴产业,去攻克核心技术。国家才能长足发展。”唐雄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他不止一次告诉学生,现在做论文、做研究,虽然不一定与未来的工作有直接关联,但在完成的过程中却能够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己学习研究和为人处事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个人成长训练方式。另一方面,唐雄燕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他们向软件、硬件、系统、战略等不同方面发展。他总是告诉学生要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不要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去做,否则不但自己受罪,也根本做不好。相比较纯粹的大学全职老师,唐雄燕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行业现状和产业趋势,也能够在宏观方面给予学生更系统的指导。

回顾自己多年的事业生涯,唐雄燕对于离开学术界到底是好是坏仍颇有感慨。不过,任何一个体验都是一个过程,任何一个过程都包含酸甜苦辣。如果唐雄燕一直在学术界,我们国家可能会多一名大学者,可整个通信行业却又少了一位始终站在网络技术一线,见证中国通信网络事业发展的技术战略专家。

猜你喜欢

宽带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浅析提速背景下宽带覆盖场景方案
非均匀间距的低副瓣宽带微带阵列天线设计
装宽带的人
我国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超90%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天津联通:千兆宽带和NB—IoT全面商用
福建:六大行动计划力促宽带再提速
宽带论坛:全球宽带用户数达6.786亿
掉线不愁ADSL掉线疑难杂症逐个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