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校武术教育的科学认识

2016-12-16刘尧峰

武术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刘尧峰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剖析素质教育内涵的同时深入探讨了武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追求。在此基础上对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进行科学的认识: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定位是文化教育;使命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目标是培养体魄强健、身心和谐,武德纯正、品质优良,善悟求新、能力突出和适应社会的终生武术人口;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应体现出国家力量的强制性和主体的文化自觉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校武术教育 科学认识 路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1—0066—04

“就武术继承和发展而言,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武术教育问题。”[1]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纵深推进,中国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受到现代竞技体育与域外武技的挑战,学校武术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痛定思痛,学校武术教育该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国武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该如何定位?其目标和使命是什么?如何体现其文化性与民族性?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因此,对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进行科学的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学校武术教育的走向,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更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1 素质教育的内涵解析

虽然我国自1905年起就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科举制的影子却始终挥之不去,应试教育主导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素质教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2]在随后的1997年和1999年,国家教委和教育部相继颁发并制定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自此拉开了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到整体推进的序幕。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3]这是对素质教育较全面而深入的诠释。素质教育包括了对人的内在素质的塑造和外在素质的提升,内在素质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层面的素质。而外在素质则主要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各种能力、行为方式等外显的素质。一言以蔽之,素质教育就是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由于素质教育遵循了现代教育的规律,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时代价值,迎合了教育主体的需要。因此,素质教育成为了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以贯之的教育发展取向。

2 中华武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解读

素质教育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语境下,学校武术教育亦当视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第一要务。相比其他文化课的教育而言,武术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必须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来进行潜移默化的体悟,讲求善悟求新,是文化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

中国武术历经千百年的磨砺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术道并重,德艺双修是习武者的精神追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学拳宜发涵养为本”,中国武术从一开始就将练武与习武者的道德涵养“捆绑”在一起,视道德涵养为习武之第一要义。通过长期的践行和内省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责任感,从而使武术“由一门‘制人之术发展成为一门‘治己之术”。[4]毋庸置疑,通过长期的武术教育可以将武德观念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他们始终与爱国、孝悌、责任、正义、友善、仁义、坚韧、奉献等积极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准则联系在一起。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武术已经由一门简单的实用技击术发展成为独具文化特色的民族瑰宝,[5]并以其厚重的文化负载量成为中华文化的全息影像,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通过武术教育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因为学生通过系统的武术研习,在长期体肤砥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吸收武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营养,同时也能极大地改善与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而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体悟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智力培养的过程,对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与智力水平的提升起着较强的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就身心修炼而言,中国武术除具有一般体育项目的健身效果外,更拥有许多现代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独特练养方法。武术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人体文化,在习练过程中尤其注重内外兼修、壮内强外,追求整体修炼、身心俱养,通过内在意念调节与呼吸的配合,再辅以外在肢体运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并改善人体内脏器官、运动器官,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等的功能。另外,通过长期的文化体悟、技术学练、技艺展演和武术较技等还可以很好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磨练青少年吃苦耐劳和坚韧顽强的个性,并逐渐养成一种乐观积极、团结协作、文明竞争、和谐共处、崇德守法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品质。

3 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校武术教育的科学认识

3.1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定位是文化教育

武术教育的真实目的,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的技术传授,而是要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的学校武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被“体育化”了,与其真正目的大相径庭。首先,贵为国粹的中国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没能得到其应该享有的地位,而只是作为附属于学校体育领域中的一个分支体育项目而存在。其次,受西方竞技体育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武术削足适履般一味迎合西方体育改造而来的竞技武术,其本身文化特色已被过滤得所剩无几,使得学校武术教育发生了文化错位,“身体教育成为核心,文化、思想、精神教育渐行渐远”,[6]未能充分展示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缺少了其核心文化竞争力,也就丧失了其立足之根,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显得举步维艰。

武术属于体育,但武术又绝不仅仅是一般的体育。武术高于一般体育项目的原因是其内在的沉甸甸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兵法学、伦理学等水乳交融,其发展“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融通、身心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重要理念”。[7]“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因浸润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实现了对体育教育的超越”,[8]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中国武术千百年来薪火不绝之生命力所在。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定位应该是文化教育,应大力强化武术的学科意识和文化意识,将武术从学校体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3.2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使命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纵深推进,当今时代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将日趋激烈和复杂,西方强势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威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安全。当无数的青少年热衷于麦当劳和肯德基,痴迷于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沉醉于美国大片和现代摇滚音乐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记忆。“虽然,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全民性的,但主阵地是学校,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可塑性强,也最容易受到干扰影响。”[5]2004年4月3日,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要求“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民族精神培养的高度关切。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最优秀、最积极的观念文化。它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5]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注重和谐、追求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素质教育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武术堪当最佳载体。因为武术文化中饱含着民族精神的主题,充满了反映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一部中国武术史,其本身就是一部慷慨悲歌的英雄史,无数武林志士在其中演绎了一幕幕生动、感人的历史篇章。每当外族入侵,民族危难之际,武林豪杰们就会挺身而出。例如西汉大将霍去病保卫边疆屡立战功,在沙场度过一生;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其“精忠报国”的信念至死不渝,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满江红》,其英名和事迹传颂千古;明代为抗击倭寇而南征北战的军旅武术家戚继光,其“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诗句,表达了他不为名利,志在报国的决心。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蹂躏而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时,众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彰显了其浓浓的赤子之心,例如大刀王五、霍元甲、王子平、蔡龙云等,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无愧为民族的精神和脊梁。“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9]中华武术作为体现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理当受到政府部门重视,学校武术教育理当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3.3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

3.3.1健康第一,身心和谐

健康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中国武术作为一门修炼身心的东方人体文化,它在发展历程中逐渐融合了祖国传统医学、养生等理论与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健身养生之道。其身心俱养、内外兼修的整体和谐健康理念以及其独具魅力的身体运动形式,使其具有了其他体育项目难以企及的健身功效。素质教育背景下,武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其作为东方人体文化的优势,牢固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追求身体、技能和心理品质等的培养和塑造,全面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健康,树立起身体与心灵和谐发展的健康理念。

3.3.2武德纯正,品质优良

“武德,即尚武崇德的精神。它是武术界共同信仰的一种言行准则。”[10]武德体现出的是一种内在制约机制,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主观自觉,追求的是由内向外“醒”的过程。传统武德所推崇的忠恕仁勇、尊师重道、惩恶扬善、重义轻利、贵和尚忠等品质,是习武者高尚人格的鲜明写照,在本质上与我国现阶段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道德文明建设内容是一脉相承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应充分体现其在学生品德培养上的优势,发挥武德的教化功能,从“由术入道”至“术道并重”,通过外在技术的修炼达到内在灵魂的升华,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礼敬守法、忠孝仁义、谦和诚恳、和谐宽容等优良品质的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3.3.3以武启真,善悟求新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富于技击之道、蕴涵文化精髓、深藏人生哲理,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武术的修炼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能掌握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摄取过程,更是一个思维的启发过程。“发展观察力、训练记忆力、启迪想象力、提高思维力,”[5]46通过外在技术的学练,从而掌握内在的文化精义,体悟出武术中所蕴涵的深邃哲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术的学练过程即是一个智力的开启过程,即善悟求新的过程。因此,要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习惯,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学习与体悟,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3.4能力突出,适应社会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用武之地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其全面协调发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武术素材,思考武术运动规律和技击内涵,从而使其自学武术套路并创编简单的技术组合和武术套路;其次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要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进去,能够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选择地进行身体锻炼”。[11]再次,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即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当以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社会生存所必须的优良品质为目的,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学生终身武术意识的形成。

3.4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路径

3.4.1国家力量的强制性

民国时期,在“国术救国”和“尚武精神”的指引下,中国武术实现了其学校教育的回归,作为培养“强健刚毅之国民”的重要手段而在全国大中学校推行。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作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进入了各级各类学校课堂,并被写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体现出国家对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视。然而反观学校武术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学校武术始终没有走出“竞技化”与“体育化”的桎梏,致使其在学校教育中显得举步维艰。据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发现:武术课在学校体育中,尤其是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形同虚设,其地位远不及体操、球类等体育项目,并且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非常态现象。[12]

在全球化的今天,号称“国粹”拥有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渐行渐远,逐渐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要想改变学校武术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真正发挥其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体现国家力量的强制性。应将中国武术上升到国学的高度,将其从体育课中分离出来,另外开设专门的武术必修课程,配备专业武术教师,落实教学内容,将其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与此同时还应完善各种考核制度与评价机制,加强督导检查,落实相关责任人,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学校武术教育落在实处,真正体现出国家力量的强制性。

3.4.2主体的文化自觉性

20世纪末,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关于“文化自觉”的命题,是全球化时代研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依据。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3]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纵深推进,武术所面临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迁,外来文化正在一点点蚕食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有鉴于此,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当树立起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要对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有一个自知之明:明白其历史、掌握其内涵、把握其走向,自觉维护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与此同时,还要树立起武术教育的自觉意识,教育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武术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等要拥有武术教育的危机意识,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将传承武术文化作为自身的神圣职责。尤其是肩负着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广大青少年学生群体,要在学练武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要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对武术课的态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求知过程。

4 结语

学校教育是实现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中国武术的百年大计。素质教育语境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应高屋建瓴,必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科学地审视学校武术教育的定位、使命、目标及其发展的路径选择。应将武术从学校体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作为一种文化教育资源加以推广,发挥其文化教育与身体教育的双重功效。另外,从长远追求来看,学校武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国家力量的强制性与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武术教育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2):76.

[2]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推行[EB/OL].新华网,2009-12- 04.

[3]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http://www.cycnet.com/education/focus/alledu.htm.

[4]杨建营,邱丕相.从武德的实质和精神内核探析当代武术教育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3):113.

[5]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6]王 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65.

[7]王明建.武术教育价值的重审与再释[M].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2):44.

[8]温 搏.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现状及其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26.

[9]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2) : 77.

[10]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81.

[11]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3.

[1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

[1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2.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Wushu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Liu Yaofe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Hubei 445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et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further discusses Wushu value pursuit in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n clarifies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n Wushu edu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Wushu education should be positioned as culture education; the mission should be expressed to inherit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the goal should be described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good personal qualities, such as strong body,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upright Wushu ethics, good character, super ability and so on, and eventually to make them become life-long Wushu pop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education should embody the mandatory of state power and the subject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Keywords:quality education school Wushu educatio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path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高校健美操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简论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新形势下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路径
现代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网络素质”
素质教育推进中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