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区旅游脱贫及其模式探索

2016-12-16何三渠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7期
关键词:藏区农牧民贫困地区

何三渠

摘要:我国藏区经济发展普遍滞后,但旅游资源富集。二者结合,可有效解决藏区农牧民脱贫致富难题。藏区旅游脱贫特色鲜明,作用巨大。藏区旅游脱贫的新模式值得推广借鉴。

关键词:藏区;旅游脱贫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一、藏区脱贫与藏区旅游

当前,中国扶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期、冲刺期,在5年之内,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否能够如期脱贫,与全国人们一道达致共同富裕,直接关系到2020年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青藏高原藏区就是这样的贫困地区。藏区地处中国西部边陲,地域广袤,人口稀少分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牧民相对贫困,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鉴于其显要的地理战略地位,更成为扶贫攻坚的急所。这些地方如何发展,如何让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成为一大课题。但是,贫困的藏区,其自然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却异常丰富,是全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旅游资源能否转化为利民惠民的经济资源,旅游发展与扶贫奔康能否有效结合,发挥旅游在扶贫中的巨大作用,实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1200万人口脱贫”目标,是旅游资源富集但经济相对落后、百姓生活相对贫困的诸多地区面对的共同课题。

通过多年扶贫攻坚的实践摸索,可以确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藏区,与其他扶贫攻坚方式相比,旅游扶贫更具包容性,更显交融性,以其强大的朝阳产业活力、强劲的持续造血功能、巨大的辐射带动效应,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正成为我国扶贫攻坚被接纳被推广普及的崭新生力军。旅游扶贫是包容性、交融式扶贫,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可以这样说,旅游扶贫既是藏区旅游业的历史必然,也是藏区旅游业新的发展机遇、新的空间。

二、旅游扶贫是藏区扶贫攻坚的主要手段

归纳起来,藏区旅游扶贫有如下几点特点及作用:

1.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脱贫彻底,致富持续。与简单的、单向的钱物施舍输血救助型帮扶不同,旅游扶贫因着旅游的持续不间断吸引消费者并形成产业链特性,可培育成藏区的优势产业甚至主导产业,为农牧民带来持续良性的经济收益,跳出“等、靠、要”越扶越贫的怪圈,播下了致富种子,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造血式不返贫扶贫。

2.旅游扶贫是带动式扶贫,脱贫面广,致富面宽。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其特性是产业链长,产业面广,稳定可持续。 在藏区,与其它产业相比,旅游就业容量大、投入较小门槛较低,很多旅游消费依托既有的生产生活条件可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且生态、特色等因素,激励广大农牧民积极从传统农牧业劳作向现代旅游业经营转变。实践表明,旅游扶贫成为藏区带动性普遍、参与性广泛的扶贫方式。

3.旅游扶贫是市场型扶贫,高效配置,低廉成本。近年来,藏区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奇特的自然生态,越来越成为旅游者的新宠和首选的旅游目的地,藏区旅游持续升温,旅游与扶贫的对接应运而生。旅游扶贫通过旅游产业链条,带动藏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旅游扶贫通过旅游渠道,将内地先发地区的消费吸引到藏区贫困地区,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实现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将财富通过市场机制移到藏区贫困人群,实现先富带后富。与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和其它社会援助等扶贫方式相比,在旅游扶贫中,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东西部资源进行有效输送有效配置,其效率高、社会成本低,避免了拉郎配式行政指令的诸多弊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藏区旅游区,很多旅游扶贫点的旅游投资规模并不很大,大多就是将农牧民拥有的藏式房屋,稍加改进即可成为藏家乐、藏家民居,投资小,一两年即可收回成本,易被农牧民接受,便于推行。

4.旅游扶贫是观念型扶贫,对接传统,容纳现代。旅游是异样需求的满足或体验,更是与外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旅游扶贫不仅送来为农牧民财富,带来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为贫困地区农牧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带来了不同文化和不同生活方式,实现藏区传统观念的更新与转变。

5.旅游扶贫是生态型扶贫,绿色产业,生态致富。旅游扶贫不仅促进藏区民众更好地保护本民族的独特文化,促进民族交融,更有助于家乡生态环境的保护。青藏高原藏区是最重要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地,更是长江上游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在藏区发展旅游,就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藏区的旅游扶贫,就是资源节约、环境生态友好的扶贫开发方式。

三、藏区旅游扶贫的模式创新

近年来,藏区各地紧扣“旅游发展”主线和“扶贫惠民”主题,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与旅游扶贫工作紧密结合,逐步摸索总结出了八大旅游扶贫脱贫方式,并在具体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了这些方式能脱贫、能致富、可推行、不反弹、可持续,是脱贫奔康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值得借鉴推广。

其一,全域旅游产业吸纳型。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藏区坚固全域旅游资源、全面规划部署、全境打造建设、全民投身参与的“四全”旅游发展理念,通过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藏区全域就是一个一个的旅游大景区,就是旅游产业高地,以此吸纳全民参与,旅游致富。

其二,基础建设保障促进型。除了实施交通攻坚,提高旅游可进入性及便捷性外,藏区还努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水电、通讯、城镇、生态停车场、综合服务站、游客中心、应急救援、标识标牌、生态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百姓旅游脱贫创造基础条件;

第三,景区建设辐射带动型。藏区依托已建景区带动脱贫致富;依托在建景区拓宽增收渠道,如以“政府+公司+贫困村”模式进行开发,工程建设以使用当地劳动力为主,景区开发公司为当地百姓购买医保社保;百姓以服务、宅基地、草场、森林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伙制、合作制等形式,参与景区开发并从中获得收益。

第四,旅游商品市场激发型。通过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引导农牧民针对“酒、肉、果、蔬、茶、菌、药、水、粮、油”十大产品和非遗文化、藏民俗、藏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创产品,为卖而生产,为旅游而生产;鼓励企业投资旅游商品开发,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参与旅游商品开发和生产,带动百姓就业和增收;

第五,专合组织引领促进型。搭建成立农牧民广泛参与、成果共享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和旅游行业协会,政府予以资金、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推动旅游商品开发和文创产品打造。同时,深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从乡村合作社协议定点购买,努力实现产品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当;

第六,乡村旅游就业就地消化型。实行整村推进旅游扶贫,指导建设本土化标准化乡村酒店、乡村主题酒店和特色民居,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将乡村自然资源开发与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相结合,展现乡村旅游魅力,如四川藏区泸定樱桃节,从以前以观光休闲为主,向集观光、采摘、度假、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拓展开发乡村摄影、徒步漫游、体育健身、养生养老、亲子体验、研学旅行等新形态,提高旅客的参与率与回头率;

第七,旅游技能培训精准提升型。依托高等院校,通过短训、轮训等方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合本地培训资源,定点送教上门,现场培训指导,提高农牧民旅游服务接待能力;鼓励旅游企业或有资质的相关机构对贫困户进行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环境卫生、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培训,促进当地百姓就业增收;

最后,优惠政策导向激励型。在贴息贷款、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地灾救助等多方面叠加扶持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预先规定景区开发企业的扶贫义务,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优先收购贫困户农副产品,门票收入优先用于贫困户扶危济困。

猜你喜欢

藏区农牧民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