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山瑰宝 赛里木湖

2016-12-16李丹

新疆人文地理 2016年11期
关键词:赛里木湖

李丹

“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对赛里木湖的这一说法现已脍炙人口。可是,你知道赛里木湖是如何形成的吗?它经过了怎样的地质变化发展形成今天的形态?赛里木湖区域中隐藏着什么?它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试图从地理、历史的角度去重新解读赛里木湖。

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西南,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游览其湖泊、湿地、草原、森林、雪山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体验其少数民族风情为内容的旅游活动,探源其古丝绸之路北道历史文化,这些无不令将去者心驰神往,已往者迷醉其中。

与人类同龄的赛里木湖

在地质学上,赛里木湖属于断陷山间盆地。此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大致为:天山地槽经加里东、海西运动而隆起为山地,形成轴向大致为东西向的带状构造基础,而在褶皱带内产生了若干北西向的断裂地带,赛里木湖盆地即发育于其中一组断裂带上。大约在新生代早期,山地夷平;进入新生代晚期,被夷平的古天山重新隆起抬升。而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使之再度大幅隆起,沿老构造线及老断裂发生了强烈而复杂的新断裂和断块差异运动,从而形成了一个断裂下陷而成的山间盆地———赛里木湖盆地。所以,今天所见赛里木湖,乃上新世到第四纪初新构造运动断块位移之结果。

但是,上新世时期赛里木盆地是否集水成湖目前并无证据,倒是第四纪却有大量集水的确凿证据。而第四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地球迎来一个崭新时代———人类出现!

对此,《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是这样描述的:“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也是第四纪生物发展史的一次重大飞跃。会劳动和制造工具,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已脱离了动物范畴,因此第四纪实际上是人类时代。”其依据是:“早期直立人以在非洲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发现的早更新世能人为代表,化石地点有旧石器,地层年代距今为175万年。”

尽管有资料显示人类出现的时间有可能前推至第三纪,但本文还是以目前学界广泛接受的定论为准。在这个意义上,大自然孕育出来的赛里木湖与同为大自然孕育出来的人类同龄。同时,这也意味着赛里木湖地区既承受了整个第四纪冰川作用,又见证了第四纪冰川全过程。

原中科院新疆地理所所长王树基先生认为,赛里木湖成湖之后至少经历了上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上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的演变。其间,冰川经发育而后融化为赛里木湖提供了水量来源,而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出现,导致了湖泊水位的升降变化。也就是说,他的研究成果提出并回答了三个问题:赛里木湖水面曾经有多大多高?赛里木湖是否曾有出水口?赛里木湖是怎样发展成今天这个形态的?

第一个问题,根据王树基先生的研究结果,赛里木湖最大水面比现有水面大三分之一,最高水面比现有水面高80米。当我把这个结果讲给去过赛里木湖的朋友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无一不是“不可能”!

然而,科学判断毕竟不同于生活经验,前者是肯定性结论,后者只能是可能性结论。所以,生活经验必须向科学致敬。王树基先生通过对赛里木湖及其流域进行的深入考察,发现了大量赛里木湖早期湖面演变遗迹。其中在最高处三台东面海拔2 150米的山坡凹状部,发现了扁平磨圆的卵状砾石,同时还发现了该山同一高度有湖蚀岩(石灰岩)龛;在赛里木湖北面,发现哈拉其克河口右岸海拔2 150米处有一湖蚀台地。把这些发现结合钻孔资料分析,对照今天赛里木湖湖面海拔2 071米高度,当时湖面比现在高出约80米的依据是可靠的。

第二个问题,王树基先生对照十万分之一地形图判断,赛里木湖早期是外泄的,出水通道就在东北部平坦低矮开阔地段。尽管课题组在四台谷地和分水界一带未能找到湖积砾石,但他们从开阔平坦的地貌形态、其分水界海拔为2 130米低于最高处湖蚀遗迹的事实,再结合各种沉积资料综合分析,断定此处必然曾是赛里木湖唯一出水口无疑。此时期,赛里木湖处于中更新世,也是赛里木湖全盛期,此时应当是淡水湖。

第三个问题,前述赛里木湖至少经历了上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上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的演变过程,而其演变又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实际上湖泊与第四纪冰川是相互依赖存在的共生体。随着每一次冰期的产生与发展,赛里木湖形态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湖相沉积分析,第四纪冰川对赛里木湖的影响为:除早更新世缺乏相关证据外,中更新世湖面海拔高度为2 145米~2 160米,此时湖水有出口;晚更新世为2 095米~2 120米;全新世为2 080米。其中,中更新世冰川对湖泊作用最大,水位最高,湖面最广阔,其沉积层也最厚。随着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衰减,湖面收缩,沉积层减薄。所以,赛里木湖盆地的第四纪湖相沉积记录了该区古冰川作用全部历史,反映了第四纪以来气候的几个变化阶段,为该区域第四纪冰川研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证据线索。遗憾的是,未能找到赛里木湖盆地早更新世湖相沉积,个中之谜如能解开,不啻将为赛里木湖研究推进一大步。值得一提的是,像王树基先生这样不以可能性为依据、不以可能性依据下结论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值得后生们传承。

中更新世以后,湖泊虽有升降变化,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变小。现存赛里木湖东北部的四道古湖堤从高到低高度分别为海拔:2 115米、2 098米、2 095米、2 080米。需要指出的是,湖面变化是湖水水平衡变化的结果。各时期湖水的补给(降水、河流等)与湖水的消散(蒸发、外流等)达到平衡所维持的水位,即当时的湖面水位。这四道古湖堤,至少说明湖面曾在这四个位置有相当长时间补给与消散的平衡保持期。也就是说,从第四纪至今的200多万年时间里,赛里木湖形态变化不大,但面积、水位及储水量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镶嵌在北天山的多情瑰宝

“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对赛里木湖的这一说法现已脍炙人口。不错,大西洋暖湿气流受天山阻挡不但给赛里木湖留下万顷碧波,同时也影响着这里的气候、水系并进而控制着赛里木湖湖区植被形态。

赛里木湖湖面东西长30千米,南北宽25千米,水域面积453平方千米,蓄水量达210亿立方米,最大水深92米。湖水清澈透底,透明度可达10米~12米。赛里木湖区域降水较为充沛,且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湖区年均降水量385.9毫米,而春夏两季降水量就达346.2毫米,秋冬季降水量只有39.7毫米。一般情况下,湖水于12月结冰,翌年5月开化,冬天湖水结冰厚度达1米左右。由于冬季风大,冰面难以积雪,倒是给户外冰上运动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由于晚更新世以后湖水逐渐减少,其水质矿化度为每升3克左右,属微咸湖,水中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大,不能为人饮用,但于牛羊等牲畜无碍。

赛里木湖四周群山环绕,并有冰川存在,从而构成了封闭的高山盆地水系。赛里木湖集水面积达1 408平方千米,湖区周边有大小河沟39条,主要集中在湖区西部和西北部。其中季节性干沟19条,泉水沟13条,但长流水河沟只有7条。水源补给主要依靠冰川和永久积雪消融,其次为降水和季节性积雪消融补给。赛里木湖是封闭性湖泊,周边形成了半干旱偏半湿润的山地气候,区域内空气比较湿润,相对湿度达60%以上。湖区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零下13.9度;最热月是7月,平均最高气温18.3度。

赛里木湖周围地区土壤类型以栗钙土、黑钙土、棕钙土为主,适合林草生长。所以,赛里木湖流域陆地森林及草原总覆盖率达85.41%。其中,森林面积约123平方千米,占流域陆地面积的14.2%;草原面积约628平方千米,占流域陆地面积的71.39%;其余为高山裸岩、河流砂砾,约占流域陆地面积的14.22%。

根据《新疆赛里木湖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一书作者、中科院研究生赵彩龙对赛里木湖地区的研究,湖区周边植物在植被区系上属天山西段北麓中、高山植被区,按海拔高度又可分为中高山、高山两个垂直植被带。其中,海拔2 800米以上为高山植被带,有生长稀疏的雪莲、嵩草、苔草、火绒草、点地梅等。自湖滨至2 800米高度为中、高山森林草原带,此带有丰富的乔、灌木和草本植物。雪岭云杉连片成带地分布在赛里木湖周边海拔2 150米~2 600米的阴坡和河谷底部,其间有山柳、忍冬、天山桦、疣枝桦、天山花楸、山楂、锦鸡儿等观赏树种,以及糙苏、珠芽蓼、火绒草、蒲公英、金莲花、党参、贝母等植株形状不同、花色各异的野生观赏植物。而在海拔2 150米以下的赛里木湖四周冲、洪积扇上的植被属山地草原,植物主要由羊茅、苔草、针茅、早熟禾、冰草、龙胆、风铃草等组成。

赛里木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极少,湖水氧含量也不高,没有原生鱼类。但从1976年起,当地先后投放了大量冷水鱼苗,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又引进高白鲑鱼、凹目白鲑鱼获得成功。现已有高体雅罗鱼等16种鱼类。至于传说中的“湖怪”,据中央电视台调查,应当是成群高白鲑水面戏游给人造成的错觉。

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土壤条件,孕育了赛里木湖这片多情的山水。一年四季,这里时而朝霞映山水、雄鹰披晚霞,时而雨雾蒙蒙、云海如流,时而风雷交加、雨雪突至,时而碧波激荡、彩虹当空,时而蓝天如洗、雾凇草黄,可谓多姿多彩、气象万千。尤其冰雪消融时节,蓝天白云之下溪水潺潺,似绿色绒毯般草原环绕,各色野花竞相怒放;环湖辽阔的草原上,毡房点点、炊烟袅袅,羊群似珍珠、骏马如闪电;湖波粼粼,一对对天鹅、一群群大雁和野鸭悠闲游弋,鸣声如歌。

如此赛里木湖,与其说是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还不如说是一颗镶嵌于北天山的多情蓝宝石。

历史的印记

古往今来,赛里木湖流域一直被游牧民族视为难得的优良夏牧场,先后有塞族人、月氏人、柔然人、乌孙人、悦般人、突厥人、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在这里繁衍生息。

大约公元前一个多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初,赛里木湖及其周边广阔区域都是乌孙国所辖的重要地区。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见赛里木湖东面及西南湖畔的乌孙人古墓群。

突厥人称赛里木湖为“色特库尔”,意即“奶湖”。唐太宗李世民诗句“乳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里的“乳海”即“色特库尔”。隋唐时期,赛里木湖一带已成为丝绸之路新北道必由之处。唐代的中国对中亚地区已极具影响力和控制力,至唐武周时期,武则天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作为西域两大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统辖今南疆、帕米尔、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区域;而设立在今吉木萨尔县的北庭都护府则负责管辖天山以北包括今阿勒泰地区、今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以西广大地区,并置金牙军于赛里木湖周围山区。稳定的政权,有效的统辖,在此时期将丝绸之路北道推向极盛。可见,大唐气象之恢弘深厚,远超西汉,难怪海外华人舍汉取唐以自誉。

蒙古人称赛里木湖为“赛里木淖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1217年,成吉思汗率20万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先是穿过阿尔泰山,直抵今哈萨克斯坦阿拉库里湖,而后挥戈南下于1219年取今博乐市,饮马赛里木湖。由成吉思汗二太子察合台开辟了通往伊犁河谷战略通道———果子沟,蒙古大军经伊犁西进占领了整个中亚地区,奠定了第二、第三次西征的战略优势。据传,今天所见赛里木湖西畔“点将台”,即为当年成吉思汗所设。

道教传奇人物、全真教第五任掌教丘处机,曾应成吉思汗之邀游历西域,于1221年途经赛里木湖。随丘处机西行18名弟子之一的李志常,根据西行见闻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其中对赛里木湖的描述为:“大池方圆二百里,雪山环之,倒影池中,名之曰天池。”一年之后,即1222年初夏,丘处机于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与成吉思汗相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马会”。因为这个会面,道教至少于成吉思汗时期在新疆即有传播应当是可信的。但所谓“一言止杀”似乎仅止于文字,蒙元在中原、中亚、西亚什么时候“止杀”了?而道教因此得到成吉思汗护佑、丘处机被其奉为镇国之宝却是真真切切的。

其实,除丝绸之路,还有另一条始于唐代、盛于蒙元、同样沟通中西却取代了丝路的商道———“皮毛之路”。这条商道史籍记载不多,后人知之甚少。综合《旧唐书》《新唐书》《辽史》《元史》《明史》中点滴记载,丝绸之路衰退后取而代之的是皮毛之路,而皮毛之路南线在新疆与丝绸之路北线重合。据称,皮毛之路就是从赛里木湖东边车岭(呼苏木奇格山)翻过北天山抵达伊犁,并由伊犁进入中亚地区。

清代的新疆边患不息,清政府为强化新疆各地之间及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在天山南北遍设军台。其中,从果子沟经赛里木湖至精河方向,每30公里便设一军台,共有五个,均由察哈尔营驻守。其功能是传递奏折、文报和官吏换马休息。因第三军台设于赛里木湖南岸,故赛里木湖也有“三台海子”之俗称。可以想象,当乾隆二十七年于伊犁设将军府统辖新疆事务时,赛里木湖军台驿站何等繁忙;当同治时期边关告急,有多少飞马快报经赛里木湖传送至庙堂;当光绪七年收回伊犁,有多少喜报经赛里木湖传递给国人。

乾隆时期被谪文人洪亮吉称赛里木湖为“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而乾隆亦于乾隆二十八年起,将赛里木湖列入每年必祭的名山大川之列。可见,即便是两个对头,面对赛里木湖也只有审美而不计较立场了。只是,洪亮吉让赛里木湖名扬四海,而乾隆让赛里木湖平添了几分皇家气派!

猜你喜欢

赛里木湖
游赛里木湖
游赛里木湖
赛里木湖-果子沟
赛里木湖
遇见赛里木湖
一望皆蓝
赛里木湖里有些云(组诗)
冬季到赛里木湖看风景
冰上的赛里木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