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向东飞比向西飞更难倒时差?
2016-12-16
在现代社会,某些人群由于工作的需要,以及出国旅游热的快速形成,乘坐飞机长途飞行有时已变成例行公事。然而,现代很多种疾病的迅速增加归因于生物节律的紊乱,包括昼夜节律相关性睡眠障碍。发生时区紊乱的患者由于昼夜节律紊乱,会出现夜晚失眠而白天却又昏昏欲睡,头晕脑涨痛苦不堪,医学上叫做“时差综合症”,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耳鸣、心悸、恶心、腹痛、腹泻以及判断力和注意力下降等。
同时,许多经常出国旅行的人们发现,向东飞行的人又比往西走的更容易受时差影响。我们并不清楚为何这些人会有这种感受,不过科学家近来设计出一套模型,来模仿人体内专门计时的细胞,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说明为什么从西向东飞造成的时差更难捱。这项研究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应该如何倒时差。
在人脑中央深处有个叫做下丘脑的部位(就在视神经交叉处正上方),人体自带的“时钟”就在这里运转。大约每隔24小时,2万个位于下丘脑“交叉上核”的特殊节律调节细胞就会同步一次,向身体其他部位发出信号,告知身体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这些细胞知道该发出什么信号,因为它们从环境中接收到光线刺激,明亮时就表示人该醒着,昏暗时就该睡觉。
然而,当我们跨过好几个时区,譬如从纽约飞到北京的时候,这些自以为通晓例行公事的节律细胞就被搞懵了,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我们的身体也糊涂了,因为它想要对对时间,却不知道是什么时间。结果就导致了时差。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米歇尔·葛文参与了建构这套模型的工作,研究成果于2016年初在《混沌》杂志上发表。葛文表示,我们体内大部分内建时钟都稍微慢些,在没有持续稳定的光源信号时,比如跨时区旅行的时候,体内的节律细胞就会想让一天更长一些。“这全是因为人体内建时钟的自然周期比24小时稍长一些,也就是说,在向西旅行、导致一天的长度拉长时,感觉会比向东旅行导致一天缩短时更好受一些”。
要解决时差问题,你可以让体内时钟尽快调整到与目的地的时间同步。所以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模型,将你的节律细胞、你对光线的敏感度、光线强度、跨越时区的多寡,以及我们稍稍失准的体内时钟全都纳入考虑。他们希望这个模型可以提供一个简洁的方式,来解释正常人的身体如何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情况下,把时差倒回来。也就是说,我们在抵达与出发地相差3小时、6小时、9小时、12小时的目的地之后,不论旅程是向东或向西,身体节律细胞是如何根据新地点不同的光线信号(比如阳光、人造光,或从云层筛落的黯淡光线)进行同步的。
这个模型证实了我们已知的事实:一般来说,向西飞行导致的时差会比向东飞行的时差更容易克服。但它也让我们了解到,有时跨度大的时差反而会比差距较小的时差更容易适应。
比方说,根据这个模型,在没有任何额外努力的情况下,要把向西跨越了9个时区的旅程造成的时差倒过来,需要大约8天的时间。不过要是你向东跨越了同样多的时区,想倒时差就得花至少13天。这比你环绕半个地球、跨越12个时区(大约是纽约到上海的距离)所需的恢复时间更长。
从这个模型看得出来,你的身体在试着适应不同地方的新光线信号时也不知所措。这个模型还显示出,一趟短于12小时、向东行的旅程,会比花费相同时间向西行更令人难受。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神经科学家戴维·威许说,时差的影响有多大,最终还取决于你是只早起的鸟儿还是夜猫子,“而大部分人都有点儿爱熬夜”。 威许研究身体节律细胞,不过他没有参与前述研究。
如果你要进行跨越好几个时区的旅行,比如从纽约到莫斯科,而你希望快点恢复正常感受,“你就要尽快去体验与新时区作息相符的外在刺激。”葛文说。对于夜猫子来说,这有时就意味着早点上床。这个简单的方法也许可以帮助你尽快克服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