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真人秀:意料之外的逆袭
2016-12-16李振
李振
出色的节目创意、动情的视听表达、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是这类节目受到褒奖的理由
《梦想改造家》的制片人段红起初只是想做一档“以人为本”的节目,她并没想到节目能多次在一些收视率排行榜上夺冠——就连节目中的设计师都受到追捧,比如一位专业上追求完美主义、又烧得一手好菜的“暖男”设计师,在微博上收获上千“迷妹”表白。
以《梦想改造家》《暖暖的新家》《WULI屋里变》为代表的家装真人秀节目正在国内迅速蹿红。
《暖暖的新家》改造委托人客厅前后对比照
据统计,全国真人秀节目已超过百档,其中不乏大牌明星参与,想要在如此阵容中“逆袭”,并非易事。
在《WULI屋里变》创意总监李洪波看来,大量真人秀的同质化内容正在遭受观众诟病:雷同的形态设计、简单的游戏比拼和空洞的价值取向。新鲜感一过,观众便再不买账,开始寻找有内容、有价值的节目。
而恰在此时,一批以家庭改造装修为核心的真人秀走进他们的视线。出色的节目创意、动情的视听表达、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让这类节目受到了褒奖。实际上,围绕房子的里里外外,节目真实地展示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许多观众看这类节目并不仅是为了获得装修窍门,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些业内人士预测,家装类节目将会是2017年各大卫视竞争颇为激烈的领域之一。
不做表面文章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国外就兴起了家装真人秀节目,如《改头换面:家装版》《旧家新家》《树屋大师》《全能住宅改造王》等,都曾引发社会热议与共鸣。
而在中国,敏锐的电视制作人发现,家装真人秀节目可以做得更接地气。
房子,一直是中国人最关注的事之一。中国主力消费群体正逐渐向80后、90后倾斜,消费者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不断对家居行业提出新要求,从最初仅为满足功能性需求,到目前同时要满足美观、功能性、个性化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两孩政策放开、社会步入老龄化等,面临新的居住问题的中国人,势必经历一场家装革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商品房市场刚需强劲,销售额较2014年增长14.4%,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中国十大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上升63.5%,这也带动了装修市场的增长。
在这个背景下,《梦想改造家》制片人段红带领团队研究了包括日本、美国、韩国在内的多档真人秀节目,最终决定做一档以装修为主题的“以人为本”的节目。
在此之前,以《交换空间》为代表的老牌家装节目,已经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但节目选取的改造对象多为符合城市人基本居住水平的套房空间,加之时间短、经费少,很难也无需彻底实现改变,因此曾被诟病“只做表面文章”“灯光一照怎么都好看”。
新的家装节目突破口在哪儿?段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要做就做到极致,真正满足普通人对家的想象。
她决定以改装难度较大的奇葩家居空间为主,通过包括房屋格局、水电管道改造在内的较为彻底的改造,真正解决主人的居住难题,并通过改造展现家庭故事和人文关怀。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国内家居水平和老百姓享受到的服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段红的设想中,这档节目可以聚集最优秀的设计师和相关资源,为普通老百姓服务。
“我们希望能帮助普通老百姓提高审美眼光、开阔眼界,让他们知道普通百姓的房子同样可以充满设计感。”她说。
《暖暖的新家》同样将镜头对准那些既特殊又普遍的家庭,他们的选题有“35平米变四室两厅豪宅”“五胞胎的家”“四百斤小胖的家”“袖珍人的梦”,等等。
不仅仅讲装修的事
除了有装修“刚需”的人,谁会有兴趣看一档家装节目?这是制作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暖暖的新家》这档节目承受着较大的收视压力——北京卫视将其播出时段放到了黄金时段周一晚上9点08分,然而,作为一档纯素人的生活纪实节目,在同时段与其竞争的全部是娱乐明星、竞技类为主的传统热门综艺节目。
节目组曾做过一次调查,数据显示这是一档以年轻群体为主力受众的节目。其中,25~34岁的中青年占比达到50%,他们普遍的特点就是高收入、高学历。
然而,北京卫视的观众“偏中老年”。
为了使受众群最大化,节目组的做法是“增强感情元素”。该节目制片人韩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老年对于情感类节目更容易接受,如果单纯地去讲设计和装修,这类群体可能不太容易接受。”
进一步,韩靖觉得,应该用与“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有关的故事,去打动观众。
在节目创办之初,《暖暖的新家》节目组做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在深入大街小巷的居委会调查后,他们发现“居住在狭小空间中的人,多多少少都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并表现为家庭关系中存在矛盾。”
于是,观众会发现,这类家装真人秀节目往往选择这样的拍摄对象——他们一家多口地居住在狭小的空间中,由于缺乏隐私空间而导致安全感缺失,不仅生活上不方便,心理也变得压抑。
《梦想改造家》中,一个女孩便由于这个原因,即使在同一个城市读书,周末也不回家。
这类家装节目倾向于选择充满问题的小户型空间进行改造,除了讲好装修过程之外,也讲述主人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生活和心态的改变。
房子空间小、人口多、老人不方便,这既是他们的故事,又是他们的矛盾。围绕房子,一段段故事得以展开。
段红告诉本刊记者,“如果只拍一部像教科书一样完全展示设计装修过程的片子,意义就不大了。”
“家不仅从新开始,更是从心开始”,韩靖认为,这是更多观众对节目产生情感共鸣的原因。
戏剧感并非设计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这些打动观众的“煽情点”和“矛盾冲突”,是节目组刻意设计的吗?
段红和韩靖都不支持上述观点。
在韩靖看来,装修本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充满了冲突性,这天生就能为一档综艺节目带来一些吸引眼球的东西。
在做《暖暖的新家》之前,韩靖曾是一档收视率和口碑颇高的医疗真人纪实节目《身边·生命缘》的主编。在她看来,每个家庭的“遭遇”都不需要设计,那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段红也认为,“装修的进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尤其是非人为的因素。因为装修产生家庭矛盾、影响邻里关系——把如此复杂的过程搬到电视屏幕上呈现,又加入了设计师、导演、施工单位各方意见,这本身就非常有戏剧性。”
曾参与《梦想改造家》的设计师史南桥,曾因妙手改造“上海梦花街馄饨店”、14天改造青岛奇葩房而被称为“空间魔术师”。
在改造委托人夏慧父母的家时,节目呈现出非常紧张的工期:一边是14天改造时间的硬性要求,一边是初期测量失误导致方案被打翻、设计师刻意追求增添人性化细节的突发情况——节目被定义为“14天改造奇迹”。
而节目把这个过程剪辑成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给人“打通关”的快感。
2016年是《梦想改造家》最艰难的一年——有两个项目被迫终止,而其他项目基本都历经重重困难。
“例如我们改造时间最长的是福州‘悬崖上的家,历经1年,直至播出时才完成了60%。为了赶播出时间,每个导演和设计师团队都通宵达旦工作。”段红说。
段红告诉本刊记者,《梦想改造家》的制作方式是纪录片式的,没有剧本,按照事情的发展态势来拍摄、剪辑。“现在的电视观众多聪明,这些故事是真的假的一看就明白。如果是假的,还不被吐槽死!”她说。
不过,考验节目组的是,如何在不设计剧情的前提下讲好一个吸引人的故事?
“我们用日常生活展现他们居住过程中的困难,把故事性、技术性和突发情况糅合在一起,就能在节奏、专业度和可看性上达到和谐统一,尽量避免过分渲染生活上的困难。”段红说。
但段红也强调,家装真人秀最终是围绕装修专业性展开的,故事只是调味品。
有“规则”才好玩
但是,“记录真实”的真人秀法则,不意味着节目组不需要设计玩法。
《暖暖的新家》为设计师设置了“24小时生活体验、45天完工、30万元装修经费内完成”等通关任务和规则。在韩靖看来,真人秀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规则和任务,人为设计一些好玩有趣的环节。
“在规则里去完成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综艺节目里的“矛盾”就有了。
作为爱奇艺推出的一档家装真人秀,《WULI屋里变》的受众比电视观众要年轻一些。该节目创意总监李洪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节目需要照顾年轻受众对“综艺感”的需求。
因此,《WULI屋里变》设置了两位设计师“打擂台”的玩法,两个设计师越是“打得不可开交”,越能增加娱乐效果。
“设计师对于同行作品的辛辣点评能营造出节目的冲突感,并把设计师的表现欲激发出来,这就有了观众希望看到的冲突点。”李洪波说。
而设计师的选择也有讲究,必须自带标签:诸如“脑回路异常的老干部”鲁小川、“会唱歌的空间的诗人”谢宇书、“风格百变台湾嗲姐姐”任萃、“会跳钢管舞的印尼少年”Jimmy,等等。
李洪波的看法是,“不能太平庸,标签越明显,观众记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