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步奈良 寻觅盛唐中国的背影

2016-12-16影子

中华建设 2016年9期
关键词:平城灯笼历史

影子

漫步奈良 寻觅盛唐中国的背影

影子

如果想寻觅中国唐朝的影子,就去一趟奈良吧。漫步在奈良,感受到的是回归自然的惬意,体会到的是深刻文化的震撼。奈良众多的宫殿,没有太多的气派和奢华,还是不变的古典色彩:红柱、绿瓦、粉壁;还是永恒的经典样式:飞檐、翘角、鸱尾。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奈良古城庙宇所蕴涵的浓厚唐风,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有那么一种似曾相识的温馨,有那么一种别梦依稀的亲切。

学习唐朝长安城 初建奈良平城京

奈良虽然是一个只有38万人口的城市,却有七处名胜古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初到奈良,就喜欢上了这里别致的宁静和优柔,没有宽阔的道路、整饬的绿化,没有高容积率的居住区,甚至没有现代化的商业集聚区。

远望中,那些木结构或木石、砖木结构民居组成的街区,近乎完美地保留着一千多年前唐代木结构住宅的形态。没有一户民居的样式是雷同的,一致的风格中展现出万千沧桑百般变化,偶有些被标注为遗迹遗址或是遗产,也是不事张扬,毫不起眼。既没有深宅大院的奢华,更没有官府豪门的森严。整个城市的风格统一、协调,没有断代的缺憾,没有人类功利浮躁痕迹的堆迭,有的只是与中国盛唐文化肌理一脉相承的古风古韵,观之不禁产生与心底某个角落某种情愫不期然共鸣的微妙感觉。

奈良古城与盛唐中国有着太深的渊源,日本历史上曾经频繁更换国都,在东京、京都之前,公元710~794年日本定都奈良,古称平城京,这80多年,史称“奈良时代”。在平城京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国都,叫做藤原京。藤原京是日本第一座较为正规的都城,其规模甚至超过了后来改迁新建的平城京。那为什么要废除藤原京作为国都的地位,改迁国都到奈良,新建平城京呢?因为根据从当时东亚最大的国家——中国唐朝返回的遣唐使的报告,藤原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没有在都城的中轴线上建造首都的正门和连接正门的大型道路,以及其他能够体现国家权威的标志性建筑。为了体现中央集权国家的权威,于是日本以中国长安为范本,在奈良修建了新的国都平城京。

奈良时代虽然时间不长,但从整个日本历史来看,这一时期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非常显著。尤其奈良朝注重吸收中国的文化,注重与中国的交流往来,多次派遣遣唐使和学问僧到中国学习和访问,不仅促进了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而且繁荣了日本的文化艺术。在奈良,你可以随处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古典韵味。走进奈良城,就像走进了1300年前的日本历史,在这部历史书中,中国唐代遗风触手可及,很多中国遗物至今留存。

唐风唐韵遗古城 保存完好谢梁公

一条条的小街实在是平平而默默,街面上是老街特有的蛛网一样的各类竿线,大概是为了避免大兴土木而未做地下的处理。碎石铺就粗糙而斑驳的路面颇有意趣,建设物有一搭没一搭地铺陈,错落有致,进退守据,紧凑、繁密却不显逼仄。岁月流逝的年轮,在那些原色的木质板壁、木质窗棂、木质院落、木质檐角和各类木质装饰物上一天天泛黄变黑,直至混沌为悄然的静穆,但那来自中土大唐匠人的精湛工艺传承千年不曾式微。

大凡院落皆绿意葱茏,每家每户门前都栽着各种不知名的花草,和一些修剪得如巨型扬派盆景一样的松柏之属。老街格局的细节里,精致唐人生活的底色依然清亮。日本当代建筑界三大翘楚之一的黑川纪章说,“城市应该像文学一样。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阅读它的意韵。历史文化遗留下来,古代的建筑遗留下来,才便于阅读这个城市。”

奈良古城是大唐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教时代建造的,而古城的保存却和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关系极大。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发动对日本本土的狂轰滥炸,奈良城也在美军轰炸目标之列,作为建筑学家的梁思成听闻这件事,致信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建议将奈良城排除在轰炸范围之外,麦克阿瑟将军深感其诚意,遂令美军不得轰炸奈良城,奈良城也因此得以保全。梁思成是这样说的:“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鉴真授戒东大寺 最大木构东大殿

沿着古色古香的街道,我来到了紧临奈良公园的东大寺,寺院的山门是六大开间二重屋檐的结构,中间的匾额上书“大华严寺”,显得气象宏伟而雄浑古朴。巨大的圆柱和厚实的额枋,色彩斑斓而高古洇润。古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因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东,所以被称作东大寺,是日本佛教华严宗的总寺院,也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公元753年,唐鉴真和尚历尽艰辛东渡日本,曾在东大寺向孝武天皇、孝谦天皇以及僧侣们讲授戒律,殿西松林中的戒坛就是为此而兴建的,可见东大寺历史之悠久、地位之显赫。

穿过大门,展现在眼前的,就是著名的东大寺大佛殿,正面宽度57米,深50米,为世界上保存完整的最大最古老的木造建筑。大殿屋顶分上下两层,斗拱雀替,檐角卷翘,两层屋顶之间的拱形披檐——“千鸟破风”,殿梁两端金色的鱼尾形装饰——“鸱尾”,体现出中国唐朝瑰丽细腻富于变化的建筑风格, 整座东大寺,给人的感觉相当“质朴”。古老的木头,泛出黑色的腐朽气息,据说这些黑色,是当年大火过后的痕迹,人们不去修补,而是尽量保存原貌,以此证明这座古寺不同寻常的历史。在寺里偶尔出现的金属配件,也因为年代久远而锈迹斑斑。这种质朴的感觉,和别处寺庙的金碧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佛殿内有一尊镀金青铜卢舍那大佛,俗称奈良大佛,是日本第一大佛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铜佛像,被定为国宝。大佛高十四点九八公尺,拇指长一点六公尺,重五百吨,铜像莲座,法相庄严。代表了天平时代文化的最高水准。据说在建造时,深受中国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洞的石雕卢舍那佛的影响。因终年不见阳光,保存得比较好。

东大寺无论是在建筑、雕刻、艺术还是文物,都在日本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木造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光一根大柱,竟需三个成人环抱才行!有趣的是,有根大柱底下有一孔,恰能通人,听说钻过此洞,能保佑平安。好多小朋友叽叽喳喳地围在一起,原来是为顺利钻过柱子上洞的小朋友庆祝。

春日大社灯笼古 奈良神鹿惹人爱

东大寺出来,顺路往附近的春日大社走过去。这座神社建于768年,是为当时的掌权者藤原家族的守护神而建造的,历史虽变迁,它却完好地保存在那里,继续为需要祈福的人们守护着。春日山作为春日大社的神山,千年以来都被禁止砍伐,因而遍布着以槲树、米储类树木等为主体的常绿广叶林的原始森林。建筑特征为并立的4个社殿组成的本殿,神殿被称做式年造替,每20年重新修复建造一次,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围绕本殿的朱红色的回廊与春日山麓的绿色丛林相映成辉,与屋檐下垂下的灯笼和社殿一起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风景画。

灯笼是春日大社的一大奇观,在神社的主要参道上,一个挨一个的石灯笼,是当年来神社祈愿的人的一种奉纳,最早的石灯笼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石灯笼的造型朴拙,一人来高的石柱,上部凿出一个带檐的灯笼盖,稍往下则是一个长方形的灯笼,四面镂空,用于放置灯或蜡烛。密密麻麻的石灯笼有两千多个,而在神殿的回廊里,还悬挂着一千多盏吊灯笼,最早的一盏琉璃灯笼是1038年宇治关白(官名)藤原赖通进献的。这些灯笼做工精细,形状各异,灯笼上描绘的图案更是讲究,图案多为花鸟风月。灯笼会在每年二月立春的前一天和八月十五那天才把灯点着,此时虽未见灯笼亮起,但闭上眼,充满幽静玄妙的美感也能在心中膨胀开来。

春日大社,有着神秘的传说。据说,春日大社祭祠的神祇骑着一头白鹿來到现址,是古社起建的原因,至今鹿在奈良仍是野生且受保护的动物。在通向春日大社的长长的参道两边,不时会有小鹿们的身影,它们从石造灯笼旁伸出可爱的小脑袋,你看,一束光透过树林洒向鹿的身上,两只小鹿幸福地耳畔私语着,含情脉脉地望着彼此,多美啊!

千年的神殿、古树、灯笼和生生不息的神鹿,奈良的浪漫与安静随处可见。真挚而缓慢,温暖而浪漫,便是这座古城的优雅与细腻。奈良,没有因为岁月而老去,岁月让她更具魅力!

猜你喜欢

平城灯笼历史
北魏明堂和平城遗址
糊灯笼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
新历史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