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离褶伞人工栽培技术
2016-12-16赵厚坤梁延海
赵厚坤,梁延海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灰离褶伞人工栽培技术
赵厚坤,梁延海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灰离褶伞为低温形变温结实性菌类,林地内丛生;人工栽培的生长周期长,需后熟期菌丝体培养;以栽培草腐生菌类基料为主,添加部分辅料进行菌种生产,生物转化率可达75%以上。
灰离褶伞;菌种培养;栽培技术
灰离褶伞〔Lyophyllumcinerascens(Bull. et Konr.) Konr. & Maubl〕,俗称毛尖蘑。它是一种名贵食用菌,因其香味浓郁纯清,口感鲜美脆嫩,极具食用保健防癌功效。
1 生物学特性
1.1 子实体形态特征
菌盖初球形至偏半球形后平展,宽1.5~8 cm,浅灰褐色,边缘有条纹,盖表面初微粘,幼小至老熟色逐渐变浅,表面平滑;菌肉白色,肉厚;菌褶直生到弯生,白色到灰白色,密、幅稍宽,不等长,菌柄白色,长2~8 cm,粗0.3~2.5 cm,中下部粗壮,具绢丝光泽,内实,靠近下部常多株聚生于同一柄茎上,一丛连体鲜质量可达5 kg多。
1.2 野生种生境
7—9月适生于林地郁密度0.7左右,多阔叶杂木林;沟、河沿岸草塘。其微生境:多着生于开掘沟塘表土堆积的泥炭土;近树根基部,灌草丛,庇荫;可受散射光;较潮湿且高爽,通透处。
2 菌种培育
2.1 母种
通过试验,菌丝体生长较好的培养基为: 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5 g,酵母膏1 g,琼脂 20 g,水1 000 mL。
在20~23 ℃培养,菌丝16~18 d长满试管斜面。菌丝体浓白色,气生菌丝旺盛,爬壁能力强,老熟后呈短绒土灰色。
2.2 原种制作
2.2.1 原种培养基 作物秸秆(粉碎)72%,麦麸25%,蔗糖1%,石膏1%,石灰1%,含水率60%。
2.2.2 装瓶、灭菌和接种 培养瓶采用500 mL玻璃瓶,装料后,在培养基中部打孔至袋底部,用聚丙烯薄膜封口。高压锅蒸汽压力为0.15 Mpa,灭菌1.5 h,自然冷却。冷却至28 ℃以下后,在无菌环境下接种。放入经过消毒的培菌室,温度控制在20~25 ℃,经过25~30 d培养,即可长好,期间要注意观察,经常通风。好的原种,菌丝体浓白健壮,呈棉毛状,抗逆性强,不易老化,不易形成菌皮。原种培养基宜采用适草腐生菇类培养基,即粪草类或秸秆类培养基,木屑培养基发育不良。
2.3 栽培种制作
2.3.1 栽培种培养基 杂木屑25%、秸杆60%、麦麸(或玉米粉)10%、黄豆粉2%、石灰粉1%、过磷酸钙2%,含水率62%。
2.3.2 装袋、灭菌和接种 栽培袋用17 cm×33 cm聚丙烯塑料袋,经0.15 Mpa高压蒸汽灭菌1.5 h后,冷却至28 ℃以下后在无菌环境下接种,移入经消毒的培菌室中培养。
2.3.3 菌丝体培养 灰离褶伞的菌丝体培养比较特殊,包括菌丝体生长和菌丝体后熟两个时期。
菌丝体生长是菌丝增殖的过程,菌袋最好直立摆放,室内保温,22~24 ℃,暗光培养50~60 d,菌丝体即可长满全袋。接种17~20 d后,菌丝体新陈代谢加剧,要注意室内通风。
后熟是指菌丝体发育达生理成熟的过程,菌丝体长满后不能立即出菇,此时菌袋松软,菌丝稀疏,在15~20 ℃环境下再培养30~40 d,菌丝体开始粗壮、浓白、菌袋紧实,从而贮藏足够养分,达到生理成熟。菌丝只有成熟后才能正常出菇,若培养时间不够而提前催菇,则出菇不整齐,数量少,子实体大小不均,产量低。
3 出菇管理
灰离褶伞是异宗结合食用菌,担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为单核菌丝,原生质交配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锁状联合多且较明显,长满培养袋后,逐渐完成菌丝体变色,变硬,菌丝层聚结的后熟过程,适宜条件下,双核菌丝分化扭结成原基,进而发育成熟为子实体。根据子实体发育期不同的形态特征,分为如下阶段:转色期、菌芽期、显白期、成盖期、伸展期和成熟期。
根据灰离褶伞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发育期较长,适宜出菇温度范围较狭窄等特性,合理地安排生产季节,选择好温度变化易于控温的出菇场地,温度在15 ℃左右时,将移入出菇室的成熟菌袋打开袋口,轻轻去掉料面老菌种(搔菌),刺激原基形成,搔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原基的形成和产量。搔菌后,在袋口覆盖报纸或纱布,并喷水保湿,7 d左右即可出现白色原基,原基分化菌芽生长过程中,菇房内要维持空气温度12~16 ℃,相对湿度85%~90%,弱散射光照射,日通风换气2~3次,每次20~30 min;菇房内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因子要稳定。在菌芽分化出完整菌盖之前,不能直接向菌芽喷水。经过8~10 d的催蕾管理,菌芽长出完善的菌盖。菇房内温度保持10~20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5%,并加大通风量,菌盖很快伸展,子实体发育成熟。
4 采收
当子实体八分成熟时即可采收,灰离褶伞为丛生性菌类,袋栽出菇面大,每丛30~40朵。采收前,将菇房喷湿,以增强菇体的韧性,可减少采收过程中菌盖破碎。一般可采两潮菇,转潮时间需20~25 d。
5 结论
观测表明:该菌属于低温形变温结实类种性,子实体发生温度较多数食用菌狭窄,菌种发育周期长,需后熟期菌丝培养。实验证实:以培植草腐生菌类基料为主,添加部分辅料制种,进行袋料规模化栽培,生物转化率75%以上。为进一步提高生物转化率,稳定产品优良性状,仍需做出新的探索。
1005-5215(2016)11-0111-02
2016-09-13
赵厚坤(1968-),男,黑龙江双城人,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科研工作,Email:dxal-zhk@163.com
S646.11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6.1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