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院校服装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2016-12-16高晓然雒薇艳

纺织科技进展 2016年8期
关键词:工科服装设计课程体系

高晓然,雒薇艳

(长春工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工科院校服装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高晓然,雒薇艳*

(长春工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服装设计课程是工科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核心,通过分析目前工科类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革方法,使工科院校培养出的服装人才更适应市场需求。

工科院校;服装设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大繁荣,对服装行业的传统商业、运营、管理模式造成了不小冲击,同时也为服装产业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对服装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服装企业需要具有复合型技能的人才,不仅具备服装设计、结构、工艺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熟悉外语、风俗文化和管理及人际交往能力。

工科类服装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深化课程建设,从体制上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本文以吉林省属重点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为例,对工科院校服装设计课程体系中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整体优化研究,从而紧密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现存问题

我国服装设计教育一直以美术教育为基础,多年来沿用“重艺轻技”的办学模式,过于注重艺术性而轻视技术性、商业性与实用性,严重阻碍了服装产业化发展,高校服装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每所院校都在强化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学校于1994年创办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文理兼招文化课程分数较高,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不仅具有较高设计水平还具有服装管理与营销能力。学校属于工科院校,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如学生逻辑思维理解能力较强,但缺少创新与想象思维,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为使学生能够发挥优势同时弥补自身不足,教学采用“一体化”与“服装设计工作室”机制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服装企业培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

1.1 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始,我国高校服装教育的开展已有30余年,为服装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目前工科类高校服装专业服装设计课程体系包括:《服装款式设计学》、《服装设计学》等理论课程及《综合创作设计》等实践课程。由于多年的课程历史,使得课程体系已近趋固定,在改革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不能伴随时代的大发展而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使高校服装教育出现了“滞后性”。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多数在走向社会后从事本专业需要较长的实习适应期,也为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这些问题反映了高校服装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学生创新与实践动手能力急需提升等。工科类院校现有的服装教育模式应随着时代改革而有所调整,使服装教育能和“新常态”下的市场、企业接轨。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服装行业人才素质更加需要“复合性”,传统的工科类院校开设的服装设计教育逐渐显露出问题。

1.2.1 课程设置覆盖面不足

服装属于交叉性学科,涵盖了艺术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学生更应具备全面的素质。而目前的课程设置未能全面涵盖这些课程知识,学生不能具备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走上社会后面对多元的市场环境较为被动。

1.2.2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

目前的工科院校毕业生,刚毕业时多数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动手创新能力差的问题,而企业希望得到专业技术熟练的人才,导致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十分被动。作为高校而言,面对服装专业的就业形势,应当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与企业、市场无障碍对接。

2 服装设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探索

通过分析国内与吉林省不同高校类型服装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差异性,总结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势,最终确定了以学科创新、机制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为中心的“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国际化、实用型、综合型服装设计人才。同时,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采用“服装设计工作室”机制,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设计和研发能力,成为企业急需的实用型复合人才。

2.1 形成“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与查阅资料,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对服装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与整合,深入剖析课程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采用整合方法对课程框架进行创新性改革,形成“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国际化、实用型、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教学中根据反馈意见加以修改与完善。

2.1.1 培养基础设计能力

扎实的基础理论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功。学校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45学时的《服装款式设计学》基础理论课,注重发挥学生逻辑思维,以逻辑思维为主,理性思考指导形象思维,采用归纳、演绎、推理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打下扎实理论基础;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64学时的《服装设计学》,采用“一体化”教学形式设计与实验训练,将效果图、结构与工艺形成整体化,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2.1.2 注重综合文化素养

服装作为交叉学科,服装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才能顺应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保持人才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学校为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开设了系列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开设服装心理学、创意服装设计、服装管理学、服装营销学、中外服饰文化、民族服饰设计等课程。另一方面着重加强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例如服装造型与工艺、服装效果图技法、立体裁剪、电脑软件设计等课程。目前,大多数服装企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因此,传统的手工技能不再适应今后的发展趋势,学生需注重计算机软件绘图能力,做到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coreldraw、CAD等软件,并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2.1.3 提升专业外语能力

随着服装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要求也随之提升,不仅要求员工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更需要足够的外语水平来应对国际化发展,具备优秀外语能力的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对于工科类院校来说,适应时代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是必要且迫切的。外语是一项工具,在服装专业外语课程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利用外语学习的能力,注重指导学生使用英文浏览国外服装资讯,如发布会、设计比赛、品牌官方网站、时尚杂志等。服装行业是一个与潮流相关的行业,获得国外服装信息一手咨讯对于服装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2.2 采用“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机制

2.2.1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在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由于时代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滞后性,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及市场。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长达3年,而实习实训期仅有几个月,外加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学生极少实际直接接触企业运作,致使许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企业需求[1]。

这些问题反映出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高校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了解企业各部门运作模式。

学校在课程后续安排4周《综合创作设计》实践课,采用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块化”教学,教师与企业设计师组成以学生兴趣与就业方向分为“专题设计”、“服装品牌研发”设计团队。“专题设计”组织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服装品牌研发”与长春服装企业合作,导入VI视觉识别系统对企业文化与成衣进行设计策划,创建自主服装品牌,

2.2.2 发展创意思维能力

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新形势下的国际化竞争要求服装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企业在创新研发中的投入也在逐年增长,也需要服装人才具备创新研发能力。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程中带领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使学生建立自己的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2]。

2.2.3 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伴随国际间交流的不断加深,企业也获得了新的商机,如何把握机遇,开拓市场,要求设计人员加强对目标人群的全面了解,从而开发出新的产品。设计师需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沟通,与各类供货商来往,这需要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

交际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表达、协调公共关系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3]。学校需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提升其今后的工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综合创作设计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较为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中加入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互相答辩的环节,由学生自主主持课程,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校形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服装设计工作室”机制,以校企互相依托,资源共享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完善,使课程向深层次、全方位发展,形成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升学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国内外知名度,使课题研究顺应服装产业化需求。

3 结语

服装设计专业在工科院校设立时间较短,其课程体系的完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探讨服装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能够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素养,从而推动服装设计教育不断发展。

[1] 张立川.服装设计学科教学体系研究[J].艺术教育,2014,(8):278-279.

[2] 阎玉秀,李立新,周晶晶,等.加强服装学科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6):959-962.

[3] 许盛瑜.“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小企业发展的契机与挑战[J].山西青年,2015,(23):44-46.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攻克棉花“癌症”

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区一半左右面积都受黄萎病害影响,不仅显著降低棉花产量而且大大降低纤维质量。引发黄萎病的大丽轮枝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达10年以上,至今生产上没有任何有效杀菌剂,因此,培育抗病棉花品种被认为是防治黄萎病的重要手段,但因缺乏有效抗源,目前为止尚未成功培育高抗品种。因此,黄萎病一直被认为是棉花的“癌症”。

中科院研究人员发现天麻中存在着4个抗真菌蛋白基因gafp,gafp对包括黄萎病在内的多种真菌具有较好抗性,其中,gafp4具有最强的抑菌活性,且带有胞间质定位的信号肽可以明显增强抗性。研究人员将gafp4转入2个陆地棉栽培品种,并进行连续三年黄萎病鉴定试验表明,gafp4对不同生理型黄萎病菌株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抗性,是一个有效的高抗棉花黄萎病蛋白。尤为重要的是,gafp4转基因棉花在纤维产量上也有20.7%~51.7%的增加,因此,这项研究成果为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手段攻克棉花的“不治之症”提供了可能。

(摘自:河南日报)

Optimization of Fashion Design Course System for Engineering Colleges

GAO Xiao-ran, LUO Wei-ya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Fashion design course was the core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cloth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By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fashion design training system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the reform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make personnel training meet market demands.

engineering colleges; fashion design course system; global optimization

2016-05-17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教科研项目(JGJ2015)

高晓然(1992-),女,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E-mail:285675449@qq.com。

*通信作者:雒薇艳(1964-),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E-mail:806450368@qq.com。

G642

A

1673-0356(2016)08-0054-03

猜你喜欢

工科服装设计课程体系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国潮”思维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服装设计教学的困惑与变革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