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陡坡板栗园营造红松改造模式探讨
2016-12-16宋玉波
宋玉波
(宽甸满族自治县红石镇林业工作站,辽宁 丹东 118205)
宽甸陡坡板栗园营造红松改造模式探讨
宋玉波
(宽甸满族自治县红石镇林业工作站,辽宁 丹东 118205)
摘要通过在板栗园冠下营造红松,最后改造为红松林的改造模式,解决了宽甸山区陡坡板栗园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问题,提高生态防护功能。
关键词宽甸地区;板栗;红松;改造
宽甸县是全国板栗基地县,辽宁省重点板栗产区,资源和产量居全省首位。板栗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板栗园立地条件差,坡度陡,水土流失状况日趋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板栗园冠下营造红松改造模式可有效解决这一生态问题。
1改造必要性
板栗(Chinesechestnut)是宽甸县主要经济林树种,有木本粮食美誉,在本县栽培历史悠久。根据最新森林资源变档数据,宽甸县板栗总面积3.6万hm2,其中陡坡(坡度20~25°)面积占30%,陡坡板栗园缺乏水土保持措施,草本植物盖度低,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水土流失严重。致力于生态保护需要,必须对现有陡坡板栗园实施改造。
1.1立地条件差
宽甸县属长白山余脉,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坡度较陡,大部分板栗园建园在山地中上部,阳坡,乱石窖遍布林分内,土壤瘠薄,地被物较少,土壤沙化严重。
1.2水土流失严重
从气象因素分析,宽甸县为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100~1 20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7—8月,雨量相对集中,容易形成暴雨,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特别是陡坡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表层有机质流失后,地力下降,土壤沙化。
1.3林分密度小
板栗是浅根性树种,主根较浅,侧根不发达,人工造林750株 hm-2,密度较小,水源涵养能力较弱。实生板栗产量低,通过嫁接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嫁接板栗树的寿命通常在20 a左右,随着林龄增大,树势逐渐衰弱,防护能力下降。
1.4地被植物破坏严重
陡坡板栗园地被物盖度较低,清理板栗园使用除草剂造成蒿类、苔草等草本植物大量死亡,春季火烧板栗园清除落叶和病虫同时,地被植物遭到破坏,雨季暴雨冲刷极易形成侵蚀沟,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1.5缺乏水土保持设施
棉槐是根系发达灌木,在陡坡板栗园营造可以有效保持水土,割除棉槐夏季容易腐烂,相当施加绿肥,修建窄幅梯田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由于陡坡板栗园普遍缺乏水土保持设施,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2改造模式
2.1造林依据
红松(Pinuuskoraiensis),别名果松、海松,四季常绿乔木,果材兼用,是珍贵用材树种,经济价值很高。红松幼龄阶段生长缓慢,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需要一定庇荫,在具有一定的郁闭度并适当调节其大小的情况下生长最好。造林初期形成混交林既能满足各自的生态习性,又不至于产生相互竞争。当红松生长速度加快,对光的需求加强时,通过抚育方式伐除板栗树,调整林分郁闭度,使红松得到解放。红松前10年生长特别缓慢,对养分的需要量较少,二者在营养需求上也不会产生竞争。
2.2整地
造林采取全面整地或穴状整地,整地在头一年秋季进行,利于保墒,割除灌丛杂草,根据宽甸山区立地条件实际情况,采用穴状整地,穴径20 cm×20 cm,穴深30 cm,挖穴时揭去草皮,捡净石块树根。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
2.3造林
对嫁接整齐板栗园,采取板栗套植红松,隔行栽植红松方式,对管理粗放的板栗园,从山坡上腹至下腹依次造林,造林采用拉绳定点,株距2 m,行距2 m,每公顷造林2 490株,造林一般在春季4月中下旬进行,选择苗龄3~4年生根系良好圃地大苗上山栽植。根系使用保湿剂处理,提高造林成活率。春季风力较大,气候干燥,苗木容易脱水枯梢死亡,上山苗木要暂时假植,随用随起,栽植时将表土回填至植树坑底部,苗木要扶正踩紧踩实,避免漏风,水分蒸发,降低成活率。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翌年春季进行补植。
2.4幼林管理
视灌丛杂草情况,每年7—8月,割灌除草各2~3次,连续抚育3年。采用人工或机械割灌除草,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避免红松沾染化学药剂死亡,抚育清理要及时,否则新植幼苗在与灌丛杂草生长竞争中,缺乏营养、缺少光照死亡。割除的灌丛杂草夏季容易腐烂,相当于施加绿肥,增加土壤肥力。发现红松病虫害要及时打药处理,避免病虫害蔓延。防治板栗病虫害,要用塑料袋将红松套严,待打药过后摘除套袋。加强资源管护,防止森林火灾发生以及牲畜进入造林地破坏幼林。
2.5抚育采伐
红松幼龄林阶段生长缓慢,营养需求较少,10年生苗高达3~4 m,造林10年内,红松处于板栗冠下,不影响板栗产量和经营管理,随着林龄增长,营养需求增加,养分竞争加剧,板栗是阳性树种,当红松树高超过板栗,光照不足严重影响授粉结果,导致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处于红松冠下板栗生长不良,树势衰弱,通过抚育方式伐出板栗,形成红松纯林,保持合理的林分密度,为红松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2.6嫁接改造
实生红松林龄在20年左右结果,结果时间晚,产量低。为提高效益,可在红松林龄7年生左右采用嫁接方式促进红松提前结果,提前产生效益,要选择优质采穗圃,保证接穗质量,通过嫁接改造提高红松果实产量和质量,形成优质高产果材兼用林,提高经济效益。
3效益分析
红松初植密度较大,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改善土壤,增加植被,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和林地生产力,改善林地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遏制土壤退化、沙化趋势,更好地发挥生态防护功能。红松果材兼用林经营管理简单,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特点,板栗经济效益得到有效延续,收入不受影响,实现板栗园冠下营造红松改造模式经济效益的稳定性、连续性。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7-0115-01
收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简介:宋玉波(1971-),男,辽宁宽甸人,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林业经营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中图分类号:S791.2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7.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