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地区退化林分现状及修复措施浅析
2016-12-16连永刚
连永刚
(岫岩满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鞍山 114300)
岫岩地区退化林分现状及修复措施浅析
连永刚
(岫岩满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鞍山 114300)
文章详尽介绍了岫岩地区的自然概况及林业资源现状,阐述了岫岩地区退化林分现状,具体分析了蚕场退化林分、人工林退化林分及天然林退化林分的成因,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补植补造这一修复措施。提出:加强退化林分改造与修复,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是岫岩地区林业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退化林分;现状;修复措施
1 自然概况与林业资源现状
1.1自然概况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的东北部,隶属辽宁省鞍山市,地理坐标40°—40°39′ N,122°52′—123°41′ E。地处长白山系千山山脉南端,平均海拔79.6 m,属北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60 h,年平均气温在6.3~6.8 ℃,活动积温3 600~3 800 ℃,全年无霜期为136~152 d,年降水量755.8~933.8 mm,年平均相对湿度60%,土壤pH值为7.5。
1.2林业资源现状
岫岩土地总面积45.1万hm2,林业用地面积32.7万hm2,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3.1%,是辽宁省九个有林重点县之一。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32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7.1%。其中:天然林分17.3万hm2,人工林分6.5万hm2,疏林地4万hm2,灌木林地0.7万hm2,未成林造林地2.4万hm2,苗圃地73.3 hm2,无林地和宜林荒山荒地1万hm2。全县森林(林木)蓄积量550万m3,森林覆盖率71.75%。
2 退化林分现状及成因分析
据林业调查数据显示,岫岩县退化林分面积达4.9万hm2,约占有林地面积的15.3%。其中:沙化残次蚕场退化林分面积4.7万hm2、人工林退化林分面积0.02万hm2、天然林退化林分面积0.2万hm2,其退化林分的成因各自不同。
2.1蚕场退化林分成因分析
放养柞蚕在岫岩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柞蚕场面积就占到14.5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3.9%。柞蚕放养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放养柞蚕需要割场、倒茬、移场、食叶,这些生产活动会逐步使林地退化、沙化,导致林木稀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多年来,蚕民广放薄收,掠夺式的经营,加剧了柞蚕场的退化、稀疏。根据2005年卫星遥感数据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约20.0万hm2,其中柞蚕场水土流失面积7.3万hm2,每年土壤流失量在720万t以上。因此,沙化残次蚕场已成为岫岩地区最主要的退化林分类型。
2.2人工林退化林分成因分析
全县人工林面积6.5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9.8%。树种主要以日本落叶松、红松、杨树等为主,存在着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树势渐弱、病虫害严重、林分生产不良等现象,导致林木损失较大、林分退化严重。还有造林立地条件、造林树种选择不当,造林违背适地适树原则,也是导致人工林退化的重要原因。例如,部分造林地块为阳坡、土壤贫瘠,而选择红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导致林木幼林阶段生长不良,进入中龄林后,随着对水分和养分需求的不断增加,由于缺水、缺肥而表现出林木生长衰弱,年生长量低下,形成小老树。还有部分退耕还林地块的树种选用杨树品种,由于受冻害及病虫危害,加之经营管理不当,造成林木死亡、缺失,形成退化林分。
2.3天然林退化林分成因分析
全县天然林17.3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2.6%。天然林分退化主要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其中人为破坏是造成当前林业资源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毁林开荒、滥砍盗伐,及人类的过度开发引起植被的直接破坏或因过度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天然林破坏。也有部分林分是受飓风、暴雨、火灾、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造成林木受损,林分退化。
3 退化林分修复措施
3.1退化林分修复原则
主要应坚持注重保护,科学修复的原则;坚持自然恢复,人工促进的原则;坚持因林而宜,合理施策的原则;坚持先重后轻,先易后难的原则;坚持补植优先,慎重皆改的原则。
3.2退化林分修复方式
根据岫岩地区林分不同的退化类型及退化程度,可采取补植补造、抚育复壮、封禁保护、病虫害防治、更新改造等五大类修复方式。近年来,我们重点采取了补植补造这一修复方式。
3.2.1均匀补植适用于现有林分分布比较稀疏,且分布比较均匀的林分。岫岩地区地沙化残次蚕场比较适合采用这种修复方式,通常采用补栽红松、落叶松、油松及樟子松等树种,培养针阔混交林,修复效果较好。
3.2.2林冠下补植适用于树种单一、主林层非健康林木较多,亟待通过冠下补植耐阴或较耐阴树种,改善树种结构的林分。岫岩地区通常选取具有防护功能的天然林,因遭到人为及自然灾害破坏,林分郁闭度较小,通过补栽红松、云杉、油松、樟子松及冷杉等树种,更新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达到人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群落。
3.2.3带状补植适用于退化程度较轻、现有密度小于合理密度20%以上、担蚕量低而无培育价值的二、三类柞蚕场,通常采取顺山、带状清场的办法,即清3 m留2 m,栽植红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培育带状针阔混交林,以全面提升林木综合防护能力。
3.2.4块状补植适用于现有林木呈群团状分布,林中空地及林窗较多的林分。岫岩地区主要以人工林因遭受病虫危害、林木生长不良或天然林遭到滥砍盗伐,而造成林木成片缺失。通常先清除杂草灌木,然后补栽红松、落叶松、刺槐、油松等目的树种,以提高林分质量。
[1] 秦秀忱,赵实,尤英豪,等.退化人工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S].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21/T2580-2016
[2] 柴兵,范国儒,赵实,等.辽宁省三北地区退化林分现状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2015(5):65-66
1005-5215(2016)09-0080-01
2016-06-20
连永刚(1979-),男(满族),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育苗与森林经营研究.
S718.5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