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12-16林滉
林 滉
(福建省粮油质量监测所, 福建 福州 350001)
粮油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 滉
(福建省粮油质量监测所, 福建 福州 350001)
围绕粮油种植、贮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粮油质量安全的因素,并从粮油质量安全监管角度进行分析,分别阐释了粮油法律法规体系、粮油标准体系、监管制度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4个方面的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加快新法出台,完善标准体系;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落实严格监管制度;加大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粮油质量安全;对策;监管制度;风险评估;
粮油质量安全是指一个单位范畴(国家、地区或家庭)从生产或提供的食品中获得营养充足、卫生安全的食品消费以满足其正常生理和心理需要。粮油质量安全由感官指标、卫生指标、食用指标、营养指标、储藏指标、经济指标等几个方面组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油作物生产国和消费国,粮油质量安全关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稳定,因此,必须将粮油质量安全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把好国民餐桌安全关。
1 影响粮油质量安全的因素
1.1 种植环节污染
1.1.1 农药污染
伴随着现代农业中粮油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和种植方式调整,产量得到提高的同时,植物病虫害也随之加重,造成农药的施用面积和使用量逐年增加。农药在过量使用中,不仅杀灭害虫,也杀伤了有益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还会通过直接和间接污染粮油作物[1]。目前研究发现[2],在水稻和小麦中,检出和超标的农药品种以敌敌畏、甲基1605、甲胺磷、毒死蜱、三唑磷和氧化乐果等为主。
1.1.2 化肥污染
在粮油作物增产中,化肥的作用占50%左右。全国化肥试验网的5000多个肥效试验结果证明[3],施用化肥比不施肥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青稞、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但是,过量施用化肥,不但不利于粮油的产量,而且会造成污染。例如,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原本疏松的结构,使其相互板结而失去为作物输送水分和肥料的功能,并且使土壤和作物体中大量累积硝酸盐,被人体摄入后,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利用合成亚硝酸,亚硝酸被肠道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与血色素结合,使其失去和氧气结合的能力,导致血液无法运输氧气,严重时机体会窒息死亡。亚硝酸在机体中还能形成一种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亚硝胺物质。另外,大量长期使用磷肥,使土壤和作物体中大量累积重金属元素,同样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1.1.3 环境污染
1.1.3.1 水污染
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废水,可以将其中污染水体的污染物分为有毒有机化合物、有毒无机物和病原微生物[4]。如果不经过合理的处理直接流入江、河、湖、海或者渗透进入地下水源,就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若使用被污染的水体进行粮油作物的灌溉,有害物质则在粮油作物中积累,在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粮油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影响其安全性。统计发现[5],2014年,全国废水排放量716.2亿t,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10.3亿t;工业废水排放量205.3亿t。
1.1.3.2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统计发现[5],2014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5793.2万t,其中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煤炭、石油的开采和燃烧,组成种类多种多样,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盐酸、氧化剂、氟化物、汽车尾气等对粮油作物的危害比较大。如果粮油作物长时间被含有污染物的空气包围,污染物就会蓄积在粮油作物机体内,在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粮油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影响其安全性。另外,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在降水过程中形成酸雨,酸雨使不但能影响土壤的酸碱性,使土壤酸化,而且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累积[6],通过粮油作物的吸收作用进入食物链,影响粮油的质量安全。
1.1.3.3 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和泥状物质。按其来源不同,主要分为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农业废物、城市垃圾、放射性废物和传染性的废物等几大类。固体废弃物一方面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对粮油作物产生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人们利用固体废弃物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其中含有的重金属物质蓄积在土壤中,污染土壤影响粮油的质量安全[7]。2014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到32.6亿t[5]。
1.1.4 毒素污染
1.1.4.1 天然毒素污染
有些粮油作物中因自身的天然结构而存在对人体有害,无法消化或者影响机体健康的物质[8]。如小麦中木聚糖,大麦中的β-葡聚糖,油料中的棉酚、芥子甙、大麻酚等。这些物质跟随粮油作物或者加工产品进入人体内后,降低机体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导致肠道有害微生物增殖,产生腹泻,甚至导致机体过敏等反应。
1.1.4.2 真菌毒素污染
黄曲霉毒素(稻谷、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玉米、小麦中)、呕吐毒素(玉米、小麦中)、赭曲霉毒素(玉米、小麦中)等真菌毒素易在粮油作物生长期间和收割前高湿度的阴雨天气或收割前后管理不当的情况下产生,也可能由于贮藏不当产生和蓄积。近年来,我国粮食收获季节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而导致区域性粮食生霉情况的发生,这类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加倍的重视[9]。
1.2 贮藏运输环节污染
粮油作物收割后由于管理的疏忽,没有重视作物的安全水分含量(一般要小等于14%),将水分含量高于安全水分的粮油作物贮藏起来。高水分的粮油作物中若含有镰刀菌霉、曲霉等真菌,一旦环境温度合适就会大量增殖产毒,为粮油质量安全埋下隐患。在贮藏过程中,仓库因不具有坚固、通风、密闭、防热、防潮等性能,出现储藏密封性不佳,库顶漏雨等原因,仓管人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也是造成真菌毒素污染粮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粮食在贮藏中过多使用熏蒸剂、杀虫剂和灭鼠药,这些物质无法充分降级而残留在粮食中,引起污染。
1.3 加工环节污染
1.3.1 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剂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物色、香、味等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粮油加工企业为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在粮油中添加添加剂。但是部分加工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以次充好,在粮油加工过程中添加过量的如香精、色素、抗氧化剂等食品添加剂,或者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如矿物油、吊白块、工业用盐、工业酒精、硫磺等非法添加剂。导致在大米中添加工业色素、工业漂白剂(如吊白块,其在加工过程中分解产生致癌物质甲醛),将劣质、陈化的大米加工成发白的米粉;在小麦加工中加入过氧化苯甲酰将小麦粉漂白等现象。
1.3.2 加工环境污染
在粮油加工过程中,企业由于考虑成本,可能减少或者简化筛选、磁选、分化、去石等清理工序,或因设备陈旧,无法达到彻底清除粮油作物中沙石、泥土、金属屑等物质的效果。 另外,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使用到含有有毒物质的容器和包装,如含有铅、砷、锌等金属元素污染物的玻璃容器;含有荧光增白剂、多环烃、油墨等的包装纸;含有有毒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塑料制品,造成粮油的加工污染。
2 粮油质量安全监管的情况
2.1 粮油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情况
2.1.1 粮油法律法规体系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现在粮油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据,同时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粮食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程序(试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作为补充,组建成我国粮油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10]。从2001年至今,我国有关粮油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共13项,其中国家粮食局颁布9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局和财政部共同颁布1项,国家质检总局1项,地方2项。虽然有关粮油质量安全的的法律法规已颁布很多,但是仍然存在问题:(1)这些法律法规不完善,无法涵盖粮油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2)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经常出现同一个案例两部法律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罚结果,导致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知所措;(3)现行有关粮油的法律法规对导致质量安全问题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如《食品卫生法》中最高处罚额度仅为五万元[11],无法达到处罚和警示的作用。
2.1.2 粮油标准体系情况
粮油标准是针对粮食和油料作物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中所涉及的技术和检测进行规范的一种手段,是粮油工作的重要组成。虽然我国在粮油标准体系建设中已经获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存在某些标准难以执行的问题。比如稻谷国家标准中“整精米率”,虽可真实的反映稻谷的质量,但因耗时较长在粮食收购现场难以进行该项检测。又如粮油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项目检测的国家标准使用的检测仪器价格昂贵,一般基层粮油检验机构难以负担,较难实现项目的普及。因此,寻求简便、快速、低成本的检测方法是将来粮油标准的发展方向。
2.2 监管制度体系情况
2.2.1 多头管理
放眼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以卫生部和农业部作为粮油质量安全的管理部门。而在我国的政府管理部门中,农业、质检、卫生、工商等不同部门均对粮油质量安全有管理权。这些部门各自为政,农业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粮油作物的生产环境、农业材料使用情况;质检部门负责制定粮油质量安全相关标准,监督检查粮油生产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卫生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所有涉及粮油有关场所及审查粮油生产经营的资格;工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粮油质量安全标准在监督销售方面的执行情况。在这种多部门管理制度下,虽然分工比较详细,但也出现了各个部门监督管理的职责不明确,责任不清,无法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管理。
2.2.2 监管基础薄弱
现阶段,我国粮油监管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用于投入粮油质量安全监管的人力和财力严重不足,无法配备满足需要数量的监管检查车辆、快速检测设备,对社会粮油质量安全监管存在不足[12]。
2.3 检验检测体系情况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筹备组建粮油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并于1988年8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原国内贸易部审核批准成立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目前,已挂牌的国家级粮油质量监测机构有144家,这为建立完善的粮油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发达国家粮油检测体系比较仍然存在问题。(1)硬件方面,很多机构的检测仪器设备多数是在21世纪初或者更早前购买的,这些仪器存在老化、检测速度慢、频繁故障等问题,无法满足现在检测任务的实际需要[13]。同时,由于无力购买价格昂贵的大型专用仪器,导致无法开展如粮油营养成分分析、微生物菌群指标等国际已经普及检测指标的检测任务。(2)软件方面,检测能力不平衡。县乡级与省市级粮油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差距较大,对社会上关注的粮油重金属、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等卫生指标无法检验、检验数据不准确等情况[12]。
3 对策
3.1 加快新法出台,完善标准体系
国家政府应重视粮油立法工作,应加快粮油立法的速度和进程,尽快出台《粮食法》及相关法规,用于规范粮食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管理者的从业行为,为依法生产经营粮食、依法行政监管粮食质量安全提供依据。出台《粮食法》可明确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地位,细分质量管理和检验机构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让法律法规来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管理[14]。目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已经发布关于《粮食法(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相信这部法律很快就能为我国粮油质量安全服务。
另外,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统一市场准入的粮油质量标准,保证市场准入标准的统一性、科学性。同时可以根据全国检测机构的实际情况,寻求新的检测方法,将简化实验步骤,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降低实验成本的方法引入粮油标准体系,并开展尚未制定标准项目的研究,完善粮油标准体系。
3.2 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国家及地方粮油监管部门应组织粮油、食品、营养和卫生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粮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粮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对有质疑将要或者可能发生粮油质量安全信息,做出专业的分析和全面的评估[15]。同时制定完备的粮油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总则、粮油中化学污染物含量评估指南等一系列配套的风险评估规范,有序推动粮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为政府的行政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16]。
3.3 落实严格监管制度
(1)在粮油监管上,实行兼并、简化、垂直领导的行政管理措施,由国家粮食局牵头,各级粮食局来统一组织、协调各级相关行政部门的粮油监管工作,来避免各个部门的重复监管和遗漏监管现象的发生,促进各个部门协作粮油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效率。(2)国家、地方财政应加大粮油检测设备和执法专项资金投入[17],对研发粮油新型检测仪器、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调查取证装置、移动执法终端投入和购置先进检测仪器、执法车辆资金予以支持。
3.4 加大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粮油质量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只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让人人认识到粮油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这项工作才能做好[18]。(1)政府方面: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将粮油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技术等进行宣传,提高农民种植粮油作物质量安全意识,解疑释惑,从源头把好质量关;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政府有效抑制违法粮油进入市场。(2)企业方面:企业通过企业间相互学习,企业内技术讲座的方式,学习别人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员工的粮油安全生产素质,提高粮油质量安全。(3)质检部门方面:积极组织粮油相关检测技术培训班、研讨会、汇检等活动,提高检验人员的检验水平,以满足当今粮油质量安全检测要求,保障餐桌安全。
4 结束语
做好粮油质量安全工作关系重大,任重而道远。要实现我国粮油质量安全的长治久安,必须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粮食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法律责任;全面开展粮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加强粮油质量安全执法队伍建设,增加粮油执法装备配备,落实建立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严格的科学监管制度;从政府、企业、质检部门着手,全方位、立体化、面向社会进行宣传教育,让人人认识到粮油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粮油产业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公平法治诚信的粮油市场才能得到建立,粮油质量安全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1]刘孝耕.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确保粮油生产安全[J].中国农资,2013(48).
[2]陈余平,马丽萍,汪少敏,等.农药残留超标稻谷在大米中残留状况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8(3):344-346.
[3]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化肥区划[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115-281.
[4]栗云端.我国农业生产中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2):75-81.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4年)[OL].(2015-10-29)[2015-12-23].http://zls.mep.gov.cn/hjtj/qghjtjgb/201510/t20151029_315798.htm
[6]田慧光.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冯志君.粮食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3,35(5):22-23.
[8]张令夫.粮油带毒来源及预防浅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2(1):79-81.
[9]唐瑞明,徐广超.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对策的探讨[J].粮食问题研究,2012(2):12-16.
[10]黑龙江省粮食局.完善和创新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和风险监测服务体系的研究(一)[J].黑龙江粮食,2013(3):24-27.
[11]王海京,黄蕙.餐桌:靠什么设防——透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J].瞭望新闻周刊,2001(39):8-14.
[12]朱新华,赵云芳,王吉富,等.加快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J].中国粮食经济,2014(2):48-50.
[13]杜向东,崔国友.浅析粮食质量卫生安全与监测[J].齐鲁粮食,2014(5):28-31.
[14]张庆娥,杨军.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现状与监管体系对策分析[J].粮食食品科技,2014,22(4):72-75.
[15]张会民.注重风险防控突出环节规范积极推进政策性粮食监管精细化[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4,30(1):1-3.
[16]黑龙江省粮食局.完善和创新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和风险监测服务体系的研究(二)[J].黑龙江粮食,2013(4):20-23.
[17]李小梅.新形势下粮食质量安全工作探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3(8):53-54.
[18]张新府,陈威.建设广东省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若干问题的研究[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3(3):2-5.
10.3969/j.issn.1007-550X.2016.03.002
TS210.7
A
1007-550X(2016)03-0039-05
2016-01-15
林滉(1985-),男,福建福州人,主要从事粮油食品安全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