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市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6-12-16陈泽忠
兰 伟,陈泽忠,张 涛
(辽宁省凌海市果蚕管理局 ,辽宁 凌海 121200)
凌海市位于辽西走廊东端,北纬 40°48′~41°26′,东经 120°42′~121°46′,南临渤海,北靠医巫闾山和松岭余脉,年平均气温 8.0~8.7℃,降水量 550~620mm,日照时数2804h,无霜期160~180d。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国道102线、京沈高速公路、京哈高铁、沈秦专线贯穿东西,交通四通八达。优越的区域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凌海市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果业已成为我市农业支柱性产业之一,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着重要作用。但果业生产的问题不少,笔者谈点个人看法。
1 发展现状
我市果树以苹果为主,兼顾发展梨、葡萄、大枣、桃、李、杏等。凌海市2015年果树面积2.3万hm2,产量13万t(受上一年夏季干旱影响有所减产)。其中,苹果、梨、葡萄面积分别为 1.2万、0.4万、0.35万 hm2,桃、李、杏及其他果树面积0.35万hm2;苹果、梨、葡萄产量分别为5.2万、2.0万、4.3万t,桃、李、杏及其他果树产量为1.5万t;水果总产值4.1亿元左右。主要分布在三台子、白台子、石山、大凌河、双羊、大业、余积、翠岩、沈家台、班吉塔、板石沟等13个乡镇。设施果树面积900hm2,产量1.33万t,产值1.33亿元。果品贮藏能力5万t左右,以简易库(土窖)为主。全市现有果业专业组织20个,其中果业专业合作社15个、果树协会5个,为果农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等服务。我市已成功注册“凌绿莱”“红夏”“新站”等水果品牌,实行品牌销售。
2 存在的问题
2.1 平均单产低,质量差
各乡镇的果业发展不均衡、规模小,且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果园仍采用过去传统方法管理,现代技术应用不到位,导致产量低、效益差。按现有面积算,每666.7m2果树产量仅400kg,且优质果率普遍不足70%。
2.2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品种的价格优势得不到发挥
以苹果为例,晚熟品种‘寒富’占80%以上,造成上市集中,销售难,价格低。上市价格仅为3.00元/kg,甚至更低。而中早熟品种‘嘎拉’上市价格为6.00~8.00元/kg,但数量较少,不起主导作用。
2.3 果园投入不足
一是地方政府对果业重视程度不够,每年投入果业的专项资金少。二是果农受传统思想影响及管理水平所限,对果园投入低,造成低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
2.4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现在乡镇级果树技术干部队伍不稳定,有的乡镇没有果树技术干部,即使有果树技术干部,真正懂技术的少之又少。村级很少配备果树技术员,果树技术推广很难。另外,从事果业生产者大多为50~70岁老人,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
2.5 采后处理环节薄弱
由于标准化程度不高,果品的采收、预冷、分级、包装、贮藏、运输等采后处理技术相对落后,销售上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真正有知名度的品牌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建议
3.1 稳定面积,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保持现有果树面积基础上,实施“三品”工程,即品种、品质、品牌。按照适地适栽的原则,引进、推广名优新品种,应用高光效修剪、疏花疏果、果实套袋、配方施肥等标准化技术管理,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增加经济效益。全市要统一采用“锦州苹果”地理标志商标,努力将其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全国名牌果品,扩大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果农收入,推动凌海果业大发展。
3.2 继续调整树种、品种结构,优化布局
我市位于农业部划分的环渤海苹果优势产业带内,要积极发挥区域优势,重点发展苹果,适当发展梨、葡萄、桃及其他树种生产。适当增加早、中熟品种比例,使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达到2∶2∶6,满足不同时期市场需要。逐步淘汰非适宜区果树和产能落后的老残果园,增加优良树种、品种,在凌海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三区两带”,即沈家台、翠岩、温滴楼等乡镇的西北部苹果、大枣优生区,三台子、白台子、石山等乡镇的东北部苹果、葡萄优生区,大凌河、余积、大业、双羊等乡镇的中部梨优生区,三台子、石山、大凌河、双羊等乡镇的沿国道102线及大锦线葡萄生产带,三台子、石山、双羊、大凌河等乡镇的沿京沈高速公路设施果树生产带。在今后的果业发展上,苹果主要发展‘嘎拉’‘金冠’‘寒富’, 适当发展‘斗南’‘岳阳红’‘岳冠’‘岳华’等新品种;梨主要发展‘早金酥’‘苹果梨’‘锦丰’,适当发展‘南红梨’‘满丰’等新品种;葡萄主要发展‘巨峰’‘康拜耳’,适当发展‘巨玫瑰’‘寒香蜜’‘着色香’等新品种。
3.3 加强标准示范园建设
结合辽宁省高效精品园建设项目,每年分别在果树重点乡镇建立一个果树标准示范园,制定果树生产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管理,采用大苗建园、高纺锤形修剪、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机械作业等先进管理方式,实现早产早丰,争创国家、省级标准园,搞好示范引领作用。
3.4 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观光果园渐渐兴起,它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适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围绕锦州、凌海市区,沿国道102线、京沈高速、大锦线选择基础设施较好的宜果地段,发展观光果业,建设观光采摘园,宏扬锦州市委建设“苹果廉政园”的廉政精神,展示现代农业特色。
3.5 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技术培训
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果树技术干部,达到乡有技术推广站,村有技术员,市、乡、村三级联动,及时深入果园,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果农科学管理水平。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省内外果树专家来我市授课,解决生产难题。适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果农到果树生产先进省、市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3.6 加强采后处理,拓宽销售渠道
果农要根据果实成熟期进行分期采收,及时预冷,严格分级包装。大力发展果品加工、贮藏业,完善采后处理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支持和鼓励组建果业专业合作社和果树协会,为果农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管理技术、包装销售等服务。开展新兴的网络销售,争取出口创汇,实现资源共享,拓宽销售渠道。
3.7 加大果业扶持力度,增加投入
当地政府要制定果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向果业倾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标准化管理。果农也要改变传统思维,树立只有投入才有产出意识,合理增加投入,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