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12-15张远向
张远向
[摘 要] 习仲勋是我党、我军的优秀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习仲勋的人生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他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通过多种途径保护环境。他的生态思想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习仲勋 生态思想 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产业结构进入调整期,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期的关键时刻,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注意环境保护,呵护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良好生态支撑。习仲勋作为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他的生态建设思想及其实践,现在看来仍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一、习仲勋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降水较少,且多大风,沙漠带和黄土地提供了沙源,造成风沙肆虐,甚至还有不断向内地延展的趋势。草原和植被的破坏是风沙横行的一个重要人为原因,习仲勋认识到这一点,指出“必须坚决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滥砍乱伐,加速人工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1]p579。习仲勋主政西北时期,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大大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为我国在西北地区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屏障,并且还为西北地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是经济任务,另一方面还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森林多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林业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需要柴草做燃料,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基本依靠木材销售。保护森林、种植草木成为加强与少数民族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与森林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尊重少数民族在森林上的利益。习仲勋在1952年西北区首届林业工作会议上说:“通过林业工作以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而开展林业建设的政治意义就在这里。”[1]p299他在这次会议上还谈到,“林业工作,应该是我们即将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1]p294。植树造林对我国改善气候条件,提升居民居住环境,保护生态具有重要作用。而生态建设不仅对于西北地区,还对我国未来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多样,南北气候不一,使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每年经常性地发生自然灾害,譬如泥石流、干旱、洪涝、滑坡、沙尘暴等等。2010年,甘肃省舟曲县城东北部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不但造成大量经济损失,还让上千人失去了宝贵生命。现实经验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样也有令人担忧的事情,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大气质量越来越差,水污染面积持续扩大,雾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一度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p208我国在谋求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生态问题需要特别注意,如果一味只追求经济数量,而忽视发展质量,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生态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习仲勋在1952年西北区首届林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必须把群众路线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必须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依靠千百万群众的支持开展林业工作。”[1]p297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到生态发展为了人民,生态发展依靠人民,生态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坚持走生态建设的群众路线,充分调动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在生态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群众要清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形成“‘一人一把种’‘一户一畦苗’‘家家育苗’‘人人种树’”[1]p297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群众主动做好生态建设的管理工作,通过农民自主建立相关组织、订立村规民约等途径,形成人民群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同时发动群众进行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由群众出主意、做决定,制定生态建设的方法措施。再次,从群众当中选拔优秀生态建设人才,将群众的劳动经验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总结生态建设好做法、好思路,形成典型经验,然后在全国范围逐步加以推广。
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时间长,涉及面广,全社会各方面要齐心协力、协同推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建设,使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在我国生态保护过程中展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发挥,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政府进行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推动。习仲勋说过,“我们要发动群众大搞土杂肥,把土肥和搞环境卫生结合起来”[1]p479。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比如对主动栽植树木、自觉美化环境和积极举报破坏生态现象的群众,给予财政上的补贴和政策上的扶持,给以适当的奖励。同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破坏惩罚制度,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实行零容忍。还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形成人民群众自发参与、积极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只要充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国生态建设就有了根本保证。
三、加强生态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生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习仲勋还在1952年西北区首届林业工作会议上说:“绿化西北,就是西北林业工作者的理想、愿望和方向。”[1]p294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生态工作者是职业化、专门化的人才队伍。他们经过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具有深刻的认识。生态工作者应努力增强自身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求真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为生态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高生态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激励他们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担负着培养生态建设人才,开展生态保护学术研究的重任。在其学科设置上,要合理规划环境保护的相关学科,科学设计环境保护课程内容,培养优秀的生态工作者队伍,为生态文明提供人才保障。
生态工作者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要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意识,深刻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端正自身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正如习仲勋所说,林业工作者“要在思想上端正起来,要建立为新中国的人民林业服务的观点”[1]p300。另一方面,生态工作者应继承我国生态保护的优秀传统,借鉴先人经验,知道哪些地方需要重点保护,哪些地方该怎样保护,尽量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环境保护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比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农业生产中的桑基鱼塘模式等等。生态工作者要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指导今天的生态建设。
四、坚持实事求是是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贵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坚持实事求是是必然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979年,习仲勋在广东省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谈到,“农田基本建设应当从实际出发,妥善安排”[1]p547。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改革时期,习仲勋的领导活动中始终伴随着调查研究工作。”[3]p53习仲勋分别在主政西北地区和广东省期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使得当地自然条件显著改观。生态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好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否则因规划不合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1979年,中共广东省委召开的农业专家座谈会上,习仲勋还提到要“搞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域规划”[1]p577,设立资源调查和区域规划研究所。这是生态建设的研究机构。在资源调查和区域规划研究所中,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摸清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区域用途,该发展林业的地方发展林业,该发展畜牧业的地方发展畜牧业,为今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区域规划的思想与今天提倡建设的生态主体功能区有相似之处。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一刀切的生态政策是不合适的,很容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在各个地区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一线,了解本地区的自然概况,为制定科学的生态政策提供依据。其次,不同的自然概况,需要不同的发展策略。根据各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做好区域规划,发展适宜的产业。再次,社会发展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区域规划并不是一个政府部门的事情,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相互配合。只有国土、环保、气象、水利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区域规划才能更加合理。最后,在区域规划过程中,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论证,以保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助力我国生态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经济发展的要素逐渐增多,能源供应不足,环境矛盾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动力缺乏。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要继续深化改革,将生态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
相比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来讲,沼气、水电等新型清洁能源具有环保无污染、可再生等优点。习仲勋看到了这一点,提倡大力发展沼气、水电等清洁能源,这充分显示了习仲勋的远见卓识和前瞻的战略思维。1979年,习仲勋在中共广东省委四届三次常委扩大会议和省地县三级干部会议上总结发言指出:“办沼气是科学地有效地利用生物能源,是能源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1]p522为了保护环境,在发展沼气、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生态平衡。这在习仲勋的多次讲话中都能见到。
面对传统能源资源日益枯竭及污染严重的现实,我国发展清洁能源将缓解严峻的能源形势,极大改善大气质量,助力生态建设。在农业发展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更多施用农家肥,增强土壤肥力,生产更多的无公害产品;在工业发展中,缩减传统能源的使用量,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外,积极推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1年,习仲勋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时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为了增产。”[1]p259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物质财富大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做到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当然,节约的主体不仅仅是个人,各类企业更需要节约。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企业要进一步做好财务工作,一方面要节约各项开支,用最少的资金办最大限度的事;另一方面,合理使用经费,将经费用在最适合的地方。“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2]p209为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各大中小型企业要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原料浪费。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借助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第三,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实践活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途径,大力宣传节约的好经验、好做法,报道先进企业或个人的典型事迹,并号召社会公民、企业单位学习典型,积极践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生态建设作出贡献。
在习仲勋的领导生涯中,形成的生态建设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价值。这一切充分彰显了习仲勋心系国家、关心民族未来的人生抱负,表现了他的高瞻远瞩和政治远见。
参考文献:
[1]习仲勋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王晓荣,岳国芳.习仲勋调查研究思想与实践[J].理论探索,2014(2).
责任编辑/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