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抗战群体民生问题的思考
2016-12-15赵伟
赵伟
[摘 要] 抗战时期,毛泽东从争取抗战胜利的政治高度,对主要抗战群体即农民、军队、民族资产阶级等的民生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思考。此期间,毛泽东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等对于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毛泽东 抗战群体 民生问题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领导抗日民族战争走向最终胜利。其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通过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中国人民投身抗日的积极性,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兵民乃胜利之本”的道理。此期间,毛泽东从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主要抗战群体的民生问题予以极大关注,蕴涵其中的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的民生困境,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抗战中毛泽东对农民民生问题的思考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基本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大多建立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民民生问题的解决对抗日乃至对中国革命都至关重要。为此,毛泽东1943年1月致电彭德怀就指出了解决农民民生问题的基本方法:“一是减轻农民对地主的负担,即实行减租减息;二是减轻农民对政府的负担,即实现精兵简政与发展一部分公营经济;三是认真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及副业生产,增加农民的粮食收入及副业收入。”[1]p342三种方法实践结果,解决了当时农民最为紧迫的民生问题。
(一)减租减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对其的封建剥削。在实行减租减息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得以保证,维护了其基本的生产与生存权利。毛泽东指出:“减租是农民的群众斗争,党的指示和政府的法令是领导和帮助这个群众斗争,而不是给群众以恩赐。”[2]p910这样保证了减租减息运动的群众性。同时要使群众性有一种载体,为此毛泽东提出:“在减租斗争中应当成立农民团体,或改造农民团体。”[2]p910这样减租减息运动中就有了群众组织,能够进一步依靠群众来进行减租减息。各个抗日根据地以此为指导原则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农民组织,例如习仲勋在关中地区领导群众建立“农会、减租会、租户会、减租保地会、减租检查委员会等农民组织”[3]p267。这些都成为发动群众来开展减租工作的重要组织。各种措施的实施和组织的建立保证了减租减息的顺利进行。减租减息大大减轻了农民在封建剥削下的负担,以陕北贫农刘永山为例:“如果没有减租政策,四二年刘永山至少须出租粟4.75石(占租地收货量的一半以上),减租为他减轻了1.54石的封建剥削(占租地收入的18.%),约等于全部租粟的三分之一。”[4]p74因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据有关数据表明:减租减息工作开展后,“至1945年,耕地面积增长(较抗战前)79.4%,达到1520万亩,植棉面积较1932年增长了270.6%,畜牧业较抗战前增长200%-300%”[5]p368。这样一来农民的物质生活就有了保障,贫困饥饿的生活状况发生了改变。
(二)精兵简政的实施,减轻农民对军队和政府的负担。抗战时期,党政军脱产人员大大增加,中央曾规定根据地脱产人员不得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但当时实际已达到百分之五点四,势必增加人民的负担。以人民的公粮负担为例:“1938年一万五千石,1939年六万石,1940年为十万石,1941年激增至二十万石。”[6]p385在抗日根据地,粮食的负担主要加在农民的身上,这样就导致农民对政府和军队的负担日益加重。因此,解决农民民生问题,关键性的另一步就是要解决“鱼大水小”的问题。为此,民主人士李鼎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办法。毛泽东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这一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5]p366进而毛泽东诠释了“精兵简政”在解决当前问题上的重要性:“一是切中时弊,指出了我们的毛病。什么是我们的毛病?就是“鱼大水小”。“鱼大”就是脱产人员太多,“水小”就是人民负担过重。二是找到了对症药,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7]p66精兵简政在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认可后,各根据地开始大力推行精兵简政,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各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从1941年开始,到1943年基本结束。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减少了13000多人的经费、粮食预算”,“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精简人员48%”,“晋察冀边区政府精简人员50%”[5]p367。由于各个根据地脱产人员的精简,消费性支出减少,农民的公粮负担日益减轻。例如“陕甘宁精简的第一年群众缴纳的公粮就减轻了20%”[5]p367。农民负担的减轻,生产积极性就得以提高,经济得以发展,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三)毛泽东要求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这一根本方法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2]p931合作社在从改革生产关系层面帮助农民发展了经济,粮食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除此以外,边区政府还在资金上给予农民资助。194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春耕运动指示》中提出:“政府今年的建设经费,必须以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用作农贷(包括合作社贷款在内)。只有靠农民生产之扩大,才能改善农民生活,也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陕甘宁边区一千万元建设经费中,决心以七百万投入私人农业”[8]p48。同时,边区政府还帮助农民代购种子、劳动工具和扩大耕地面积等,这些都帮助农民发展了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毛泽东关于农民民生问题解决路径的思考,不仅关注农民基本的生存问题,更重视其发展问题,这样能够全面地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
二、抗战中毛泽东对军队民生问题思考
抗战的相持阶段,在敌人军事包围和国民党经济封锁下,敌后根据地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而在军队中导致物质供给不足,士兵生活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负担也日益加重,军民关系较为紧张。为保障军队供给,缓和军民关系,改善士兵生活,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和拥军优抗运动,而毛泽东就是主要的倡导者之一。
(一)关于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在跟萧劲光的谈话中指出:“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怎么办?我看有三种方法:第一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是不愿解散,又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第三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萧劲光等人都对第三种方法表示赞同,毛泽东又指出了第三种方法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是打破封锁,克服困难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9]p32这些都表明了,毛泽东不仅把大生产运动视为解决当前困难的唯一途径,更是把其视为解决军队民生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号召下,各抗日根据地的军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如毛泽东亲自领导下留守兵团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43年这一年时间“留守兵团开荒地近20万亩,收细粮465万公斤,蔬菜1650公斤,织布13000匹,养猪1万余头,商业获利73000余万元。”[9]p73从上述可以看出,军队能够在大生产运动发展农业和商业,保障了士兵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除此之外,359旅的南泥湾开荒成为历史上自给运动的典范。据史料表明:“该旅从1941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开荒27万亩,使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1942年,359旅的经费物资已能自给90.3%。1943年自给93.3%,1944年,不仅能全部自给,而且可积余一年,实现了“耕一余一”。[10]p40-62359旅的自给生产保障了供给,解决了军队的物质困难,士兵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敌后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军队的民生问题,同时减轻了民负,休养了民力。这样就缓和了军民关系,军队便能够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
(二)为进一步缓和军民矛盾,使军队获得民众支持,党中央提出拥军优抗。毛泽东一直都是“拥军优抗”的支持者和倡导者,他在1943年10月题为《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的党内指示中就指出:“各根据地党委和军政领导机关,应准备于明年阴历正月普遍地、无例外地举行一次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军队方面,重新宣布拥政爱民公约,自己开会检讨……群众方面,由当地党政和群众团体领导,重新宣布拥军优抗公约,举行热烈运动。……以后应于每年正月普遍举行一次,再三再四地宣读拥政爱民公约和拥军优抗公约,再三再四地将各根据地曾经发生的军队欺压党政民和党政民关心军队不足的错误缺点,实行公开的群众性的自我批评,而彻底改正之。”[2]p913“拥军优抗”解决了士兵们的后顾之忧,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解决了当时军队的民生问题。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各抗日根据地大力推进“拥军优抗”运动,而边区根据地就是其中的先行者。1939年1月的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议所通过的十二件重要提案之八《优待抗日军属》制定了许多政策,例如:“加强义务耕田队的组织,保证缺乏劳动力的抗属都能享受代耕的优待”;“极贫而无法生活的抗属,应该明确调查,由政府给以救济”[4]p525;等等。还有边区民政厅颁布的《新订陕甘宁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其中提到了“除以工、物质优待外,同时注意提高抗属社会地位,并给予精神安慰”[4]p527。表明了不仅注重抗属的物质生活,还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除此以外,边区各级政府还发布大量有关优抗的指示与报道,例如,绥德专署的《认真执行优抗工作》指示,绥德分区地委的《优抗粮拟从全县统筹》,清涧的《今后优抗工作要研究如何组织抗属生产》[4]p532。上述是优抗方面的,而拥军方面也有很多,比如边区政府规定旧历十二月二十日至翌年正月二十(阳历2月2日至3月4日)为拥军月,在拥军月中明确提出:“利用秧歌、戏剧等各种形式,宣传留守部队保卫边区、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及帮助当地人民医药卫生等成绩,以增强群众拥军情绪。”[11]p18在拥军运动中,群众热情高涨,各行各业也都在积极拥军,帮助军队通过难关,主要通过捐助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物质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例如,西北局全体人员捐肉1500斤劳军,高等法院捐肉300斤,犯人捐款5万元劳军,等等经过各行业的捐款捐物,军队的基本供给得以保障,士兵们的生活得以改善,这样就鼓舞前方战士的士气。
毛泽东从争取抗战胜利的政治角度出发,切实抓住军队最为关注的利益来解决军队的民生问题。尤其在抗战困难时期,毛泽东从“发展生产力”与“改善军民关系”出发来解决军队的民生问题,改善了军队的生活,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抗战中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民生问题的思考
抗战中,无论从本阶级利益还是爱国角度来讲,民族资产阶级都具有较强的革命性,毛泽东正是从这一点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中的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在经济和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遭遇了许多问题。为此,毛泽东从其经济与政治诉求上来思考民族资产阶级民生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从经济层面上来说,民族资产阶级面临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在战争中,他们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抗战期间湖北省工业损失1667万元,损失程度为12%;至于湖北省境内已沦陷的其他16个县的工业损失值为94万余元,损失程度为22%[12]p470。其他省份,河北全省的工业损失总值估计为4310万元,损失程度在30%以上;山东全省的工业损失总值约3088万元,损失程度为36.5%;广东全省的工业损失总值约为3880万元,损失程度为31%[12]p470。工业损失度表明了战争中民族资产阶级的资产损失巨大,而经济上困难更使得一部分资本家在生活上面临困境。但是,这种情况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内迁工厂,支援抗日,体现其伟大的爱国情怀。因此,毛泽东特别重视其经济民生问题。在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毛泽东在会上发言说:“这一决定是第一次公开承认资本主义生产并给予奖励。”[1]p309高度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同时毛泽东要求,资金投入的重点要放在私业上:“今年投资八百万仅顾及公营事业,全没有顾及私人农业贷款和合作社贷款,仅是不得已过渡时期的办法,今后必须停止公业投资,发动私业投资。”[1]p295-296民族资产阶级能够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其经济得到了发展。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相关指示,各个抗日根据地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在发展私人工商业方面,提出“欢迎他地资本家到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并切实保护他们的营业”[13]p478。在赋税方面,规定所有人都要缴纳税款,不把赋税的负担仅仅放在地主和资本家身上。在劳资方面,“增加工资和减少工作时间,均有一定限度,不能过多”,同时还规定“必须从劳资双方均能获益为原则”[13]p478,从“照顾各阶层的利益的观点出发,坚持克服狭隘的行会利益的思想”[13]p381。这些政策保护了民族资本家的经济权益,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基本经济诉求得以满足。
(二)在政治民主上,毛泽东和党中央关注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1942年3月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员关系的决定》,其中要求中共党员只有与他们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绝无排斥他们的权利。因此必须实行以下条例:“(一)必须关心和倾听党外人员的意见和要求向党外人员学习,作为每个共产党员严重的重任。(二)在抗日根据地内,政府系统、参议会系统及民众团体的各级领导机关中均实行“三三制”……(五)党员及党组织不得任意无根据地怀疑党外人员。必须细心了解他们对人民、对我党及对工作的意见与要求。对于他们的宗教信仰、思想自由及生活习惯,必须加以尊重。”[1]p315-316这些都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基本尊重。除此之外,对于“三三制”的作用,毛泽东还作了具体的论述:“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我们这样做,对于争取小资产阶级将有很大的影响。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15]p742毛泽东认为要想在政治上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取得最后战争的胜利,必须要给予他们相应的政治参与权,而“三三制”就是保障其政治权利的重要原则。各抗日根据地根据“三三制”原则,对当地的政权进行改造。“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议员为133名,其中共产党员为46名,占到1/3。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出9名常驻议员,共产党员为3名;18名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为6人。”[15]p1839这些都是“三三制”的具体执行情况。在这一新的政权形式中,党外人能够真正地参与进来,保障了其充分的政治权利。共产党进一步实行三三制,党外人士反映强烈,例如李鼎铭在其就职演说中说:共产党很愿意“大公无私做到精诚团结”,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应“互相信任、互相亲爱、看成一家人,通力合作,干这抗战建国的事”[16]p1839。三三制在保障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的同时,更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大多数一致抗日。
从历史角度来讲,抗战时期毛泽东对主要抗战群体民生问题的思考,发展了进步势力,争取了中间势力,反对了顽固势力,这三个环节形成了一个整体,有利于抗日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抗日统一战线不断完善,达到了团结一切抗战力量的目的,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而从现实角度来讲,我们国家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就是保证改革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各个群体的利益得以保证,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抗战时期毛泽东对于主要抗战群体民生问题的思考,对于现实全面建成小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发挥各阶层的群众投入到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建设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证各个阶层群体的切身利益,保护他们在改革中经济地位与利益,促进其基本生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年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7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5]贾章旺.毛泽东的故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7]赵达军.中国政府效能建设史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黄文主,赵振军主编.抗日根据地军民大生产运动[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
[10]何维忠著.南泥湾屯垦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
[11]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第9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12]黄逸峰,姜铎等著.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卷)[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李庚辰主编.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资料(第3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