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科研工作应力求“短平快”
2016-12-15石素敏
石素敏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应立足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坚持不懈地走教科研兴校之路。可是,一些国家级、省级等立项课题研究,相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往往呈现出宏观性强、研究周期长、见效较慢等特点。为此,我们不断创新教科研发展研究策略,力求实现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短平快”效应。
一、草根式研究遍地开花,凸显一个“平”字
组建“学校教科研发展智囊团”,广开言路,积极采纳教师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由教研处牵头,创办泊四中教师QQ群和教研专用邮箱,借助网络教学研究平台,加强教师信息交流,实现教科研工作的开放性。积极推行动态教研,凸显亮点。在科研实践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尽量让教师多渠道汲取营养,提高水平,并要求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及时将新精神和新理念传达给其他教师,这样,扩大了培训面,努力使每个教师都有收获。
针对近期发生的“群殴教师”事件,学校开展了“怎样去关爱学生”这样的“小切口”课题研究。让教师在学习和研究中懂得,要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像张丽莉那样,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难留给自己;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崇尚爱的教育。提倡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开展“师爱”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90%以上的教师对学生付出了爱,但只有20%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这说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过激教育方式学生并不买账。在研究中教师树立教育忧患意识。有的教师指出,日本某学校实行“第二师”制度,专门有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及时给学生补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二、进行聚焦课堂的小课题研究,凸显一个“短”字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打造高效课堂,不能摆花瓶做样子,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效率。现在学校班容量过大,有一部分班级人数过百。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课上有着有梯度、分层次、高密度的知识点配置,力求科学而富有魅力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还是大打折扣。怎样让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得有收获呢?教师进行了具有我校特点的“分组教学”研究。每班设10个小组长,每个组长承包10个学生,负责各方面管理,同时及时和教师对话,汇报问题。采取盯人战术,对学科知识点一盯到底,力争人人过关。实现堂堂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班主任经常开展调研,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现在学校给各班配置了电子白板。于是,部分教师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电子白板应用与学生视力保护研究”。尤其是第二个研究课题,深受广大学生及家长欢迎。他们也纷纷献计献策,积极投入研究中。
这样的研究耗时短,见效快,适合推广,很受欢迎。
三、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小主题研究,凸显一个“快”字
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主题研究活动,着重抓好三个点,一是有主题。这个主题是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课题。二是有一堂实践课。一节能反映课题研究思想、解决课题中的一个问题的教学探索课。三是有一次研讨活动。一次由学科教研组围绕课题,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进行的研讨,让课题研究内容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教研活动之中。研究主题从学生的学习中产生,从教师的教学中产生,让教师的思想认识在碰撞中激起争鸣。并把研究成果迅速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滑坡屡屡给人们敲响警钟。我们开展“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主题的行动研究,以期让社会上少一些“李天一现象”。设计一系列周期短、易推行、见效快的教育教研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开展“我为学校添光彩”活动,促使学生增强文明意识和爱校意识。参观“军屯惨案”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倡导节约教育,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一根粉笔、一张纸,保护好课桌、凳子、笤帚、簸箕。边研究,边推进,在较短时间内收到了良好成效。
追求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短平快”效应,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植根课堂,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受益最大的是学生,进步最快的是教师,发展最快的是学校,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泊头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