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格欺诈等于国货自杀

2016-12-15

中国服饰 2016年3期
关键词:国货欺诈商家

经济下行之下,中国的电商火爆堪称世界奇观。

去年,“双十一”全天的总成交额达到1229.37亿元,产生6.78亿个包裹。这一天,打破了八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销售额可以建设一座三峡、一架港珠澳大桥、半条京沪高铁。超过莫桑比克全年GDP。

但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5年“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后简称《报告》)却显示,750万件促销商品中,有52.99%出现了事先提价、当天降价的情况,一部分商品甚至提价高达200%以上。与两个月内的历史低价相比,“双十一”当天的促销价格中有53.6%的商品价格实际是上涨的,实质性下调的只有34.6%。这一问题在畅销商品中尤为突出,先涨后降的情况惊人,占到了75.52%。

这是对抢购了N年都用不完“廉价”商品的忠实剁手党们的当头棒喝。不少网友哀怨地怒斥:这些无耻的骗子,坑爹啊。

如此赤裸裸的价格欺诈,是困扰中国电商健康长远发展的核心因素——诚信仍脆弱如纸。只是抢购者多被声势浩大的宣传势能唬住,且贪图小利是人性难以克服的弱点,成就了这些不厚道的商家。

但长期饱受各类商业欺诈洗礼的中国消费者总会成长.而且相关的法治在日益完善,政府监管能力水平在逐步提升。

如果就此苛责马云和天猫似乎也有失公允,构建诚信除了平台方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完善相关机制,还有赖于商家从良知出发,放眼未来,改变急功近利、挣快钱的生存惯性。相关行业协会也当依法加强自律,共同珍惜市场经济赋予的广阔舞台。

其实,地球人都明白。电商创造的短时消费奇迹不能持续。这种寅吃卯粮、低价倾销的造节运动并不能挽救疲弱的内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PPI和CPI数据就是最鲜明的例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造假商家进行严厉斥责,呼吁有关部门严厉惩处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惩罚是市场。

一个可悲的现实是:靠价廉物美外加过度营销支撑起来的国货产品力,在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后,普遍深陷危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已时不我待,但伴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许多已经没有太大生存空间的产品似乎又找到了续命的稻草。

无非舞台从现实世界搬到了虚拟的互联网,加上中国诚信制度的缺失,监管制度的滞后,价格欺骗沉渣泛起,完成了更多消费者对国货信心的致命一击。

伴随着出境游突破一亿人次,那些去境外扫货的狂热游客和“高烧不退”的代购都在为国货敲响警钟。

与之呼应的是,《报告》指出,电子产品、服装鞋袜和家电产品等领域网上购物人群规模大、消费金额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电子商务失信案例滋生的重灾区,失信案例数量最高,占比分别达35.28%、23.97%和12.31%。具体来看,电子产品中,手机(58.7%)、平板电脑(19.48%)、笔记本电脑(12.08%)相关失信案例较多,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虚假促销和价格欺诈等方面。此外,化妆品、食品饮料、母婴用品和家居用品等被曝光的失信行为也较多,占比均超过5%。

这些产品的恶劣示范效应,在将三亿中产阶层逐渐逼迫成同类洋品牌的忠实拥趸。但对亟待获得新利润增长点的中国实体来说,这些伴随着国民收入增长快速崛起的新兴消费群体,是万万不能失去的衣食父母。

价格欺诈,说明无论面临多么严峻的生存危机,还是有很多商家在饮鸩止渴,自毁长城,令人扼腕叹息。惟愿发改委这份曝光《报告》,能激发中国实体经济反躬自省、知耻后勇,成为其努力生产制造技术领先、质量精美、服务到位、品牌强大的动力。

猜你喜欢

国货欺诈商家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国货新生
消费者心目中的“国货”
国货之光
欧洲网络犯罪:犯罪类型及比例
商家告示不能打人脸
意外、健康保险欺诈概率识别
防范信用卡申请业务欺诈风险的中美对比
怀旧时尚国货经典推荐!
诚信乃是商家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