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16-12-15何雪黎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9期

何雪黎

摘要:马铃薯作为我国传统的经济型和粮食型作物之一,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马铃薯高产栽培措施包括选用优良品种,催壮芽,切大母块,充分利用顶端优势,合理施肥,及时除草,防病防虫,利用打定、喷米醋、叶面肥等增产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只有给马铃薯一生的生长发育创造最适宜的各项条件,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实现增产增收。

关键词:脱毒马铃薯;阳生芽;顶端优势;增产措施

一、选地、整地

在种植马铃薯前,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十分的重要,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种植地块,在通常情况下,种植马铃薯的地块应该保证三年以内没有种植过其他茄科类作物。种植地选择完毕之后,应该做好整地工作,对土地进行深翻,并要做好地下害虫和病害的防治工作。整地时深耕,深度约20厘米,土壤无大块颗粒。垄作为宜,垄距65~75厘米。

二、选用种薯

选用优质种薯是马铃薯增产的重要基础。马铃薯产量与品质与种薯质量有很大关系,在同样条件下品种不同或同一种不同种薯质量和产量也不同。优良品种比普通品种增产10%-15%,健康种薯比退化种薯增产20%-80%,退化严重时几乎绝收,所以用优良品种和健康种薯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应选择无品种混杂,不带主要病毒和类病毒,无环腐病和晚疫病,薯块无畸形,没有腐烂,储藏较好的种薯。

三、种薯处理

1.催芽。种薯催芽能提早出苗10~15天,可提高产量25%左右,促使苗齐、苗全、苗壮,缩短生育期。催芽应在播种前20~30天,将挑选好的种薯装入平底的竹筐中,深度30厘米深。没有竹筐可放在室温15~20℃条件下,堆放10~15天。芽长到0.5厘米左右时,再堆放在散射光下,进行见光催芽。5天把种薯上下翻动一次,使催芽均匀,使白芽变粗壮浓绿色,芽长0.5~1.0厘米的阳生芽,即可切块。

2.切块。切块的主要目的是节约种薯、打破休眠,切块和削腚破皮可加速内部新陈代谢。但切块必须注意切刀消毒,防止传播毒素病。发现病薯切刀及刀板可用75%的酒精、0.2%和升汞水、5%石碳酸、0.1%高锰酸钾、0.1%度米芬等消毒,也可用几把刀具在食盐水中煮沸消毒,切到病薯时可更换刀具使用。马铃薯的芽眼有明显的顶端生长优势,生产时为了使薯块提早发芽、发芽一致,应提倡平分顶芽的切块方法。切后用草木灰拌种并摊放,即可播种。生产实践应注意事项:一是催芽应见散射光。二是切块不宜过小。三是切刀要消毒。四是选出病署。

四、播种

1.温度。马铃薯是典型的喜凉作物,在实际种植和生产过程,做好马铃薯生长环境温度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马铃薯栽培温度的控制需要结合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不同温度要求进行合理地控制,通常情况下,温度控制在20度左右比较合适。

2.密度。分枝多繁茂的植株品种稀播,分枝少植株矮小的品种密播;土壤肥力高的地块稀播,土壤肥力低的地块密播。一般株行距25厘米×75厘米。播种时芽眼朝上朝下均可。

3.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相应的施肥量与施肥方法,多用有机肥配合化肥施用。有机肥必须腐熟好,可进行撒施。有机肥每公顷施30立方米。化肥食用量一般为每公顷尿素150千克,磷酸二铵300千克,硫酸钾150千克,全作底肥施用。也可用马铃薯专用肥每公顷600~750千克。底肥整地前深施,深15~20厘米。开花前根据长势施用尿素追肥,每公顷追尿素50~75千克即可,增产效果明显。

五、田间管理

1.除草。除草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杂草处理的好将会对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就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杂草会跟马铃薯竞争水分、肥料和阳光,同时,还会传播一些像病毒病等病害,因此,除草工作应该做好。除草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药剂进行除草,这种除草方式一般是在马铃薯播种之前进行,其优点是省时省力。还有一种就是人工除草,这主要是在马铃薯出苗之后进行,这种除草方式虽然耗费人力较多,但是杂草清除的干净,同时还能够对土壤进行一定程度的疏松,对保持土壤水分和提升地表温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全面促进马铃薯生长和发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施肥和灌溉。施肥应该在马铃薯的团棵期进行,此时可以根据田间的立地情况,适当的施入氮肥,提升马铃薯叶子的生长情,氮肥的施入应该在阴雨天气下施入,控制好氮肥施入的量,避免引起马铃薯地上部分徒长,从而影响到产量。3.采取增产措施。现蕾至初花时及时掐顶,可提高产量15%;开花后,喷米醋每公顷10千克每隔7天1次,连喷2~3次可增产15%;喷施叶面肥2~3次可提高商品薯产量与质量。

六、病虫害防治

1.晚疫病。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初期在顺缘或叶尖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会迅速扩展成黄褐色至暗褐色的大病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叶柄和茎秆染病,通常会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条班,严重时会引起叶片萎缩卷曲,终致全株黑腐。薯块染病,初期呈浅褐色斑,之后变成褐色至紫褐色的不规则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终致薯块腐烂。防治措施:严格选用无病种薯,加强田间管理,避免雨后田间积水和偏施氮肥,发现病株及时喷药或连株清除。

2.环腐病。植株发育中后期,茎及叶片出现萎蔫。下部叶片褪绿、叶脉间有淡黄色区、边缘稍有向上卷曲。块茎染病后,茎部横切面维管束呈褐色环状腐烂,挤压常排出无味的乳白色菌浓。防治措施:确保种薯无毒,采用整薯播种。栽培中结合中耕培土,及时将病株拨出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3.早疫病。发病初期植株叶片上会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之后斑点会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块茎感病呈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褐黑色病斑,病斑下的薯肉呈褐色干腐。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前或发病初用药剂喷施。

4.病毒病。该病在田间主要表现为卷叶、花叶、坏死3中症状。防治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采用无毒种薯种植。栽培中施足有机肥,增施磷肥、钾肥,实施高梗或高垄栽培。出苗后喷药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