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
2016-12-15
大庆油田是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为中国石油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孕育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中国工人阶级宝贵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了大庆油田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贡献的巨大物质财富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高度评价了石油人在困难形势下攻坚克难、在压力和挑战中不断前进的责任担当。现将编入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红色基因》一书的“大庆精神”部分摘编如下以供参考交流。
大庆精神是石油战线老一辈领导人和广大石油职工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实践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是战争年代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共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都是激励人们不断奋进的重要精神力量。
历史回放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国内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国家迫切需要石油。1960年初数万名石油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挺进东北的松嫩平原,头顶青天,脚踏荒原,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大庆石油会战。会战一开始,天寒地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人们连吃饭、住房等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成了问题。特别是在缺乏勘探开发大型油田经验又毫无国际援助的情况下,能不能独立自主地探明大油田,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财力、物力的严重匮乏,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广大石油职工没有被吓倒,通过认真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坚定了攻克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形成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精神。钻井队搬迁,没有汽车、吊车,就人拉肩扛,把60多吨重的钻机从车站运到几公里外的井场;打井没有水,就破冰取水;施工缺器具,就土法上马,修旧利废;没有房子,就挖“地窝子”,建“干打垒”;粮食短缺,就挖野菜充饥,开荒种地。
面对缺乏开发和管理大油田的经验,广大职工把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勘探开发中,每口井都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地质人员对地下的48个油层、698油砂体进行100万次的分析对比。为了弄清原油在铁路运输中的温度变化,确定冬季油库合理的加热温度,技术人员手持温度计,顶着寒风,跟随油罐车行程上万公里。一丝不苟的严格管理,使大庆石油职工形成了“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优良作风。
大庆石油职工胸怀全局,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当时开发大庆油田,国家资金有限。大庆石油职工首先面临的是先建石油城还是先把会战搞上去的问题,在处理国家与个人、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上,大庆石油职工提出:“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并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主义气概,苦战3年就拿下了大庆油田,一举摘掉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贫油帽子”。
大庆石油会战,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培育锻炼了一支铁人式的石油职工队伍,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的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是我国石油职工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上世纪60年代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并在火热生动的油田生产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1981年,中央47号文件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充分肯定了大庆职工面对霸权主义的封锁,那种发愤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严重困难面前,那种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在生产建设中,那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在处理国家和个人关系上,那种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同时指出,大庆油田还在其他许多方面,为我国工业生产建设提供了丰富经验。1990年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大庆精神的内涵时指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可以说,正是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石油产量仅仅12万吨,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因为缺油,首都北京的汽车背上了煤气包,有的地方汽车甚至烧起了酒精、木炭,一顶“贫油”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对我国实施石油禁运,妄图扼杀红色政权,并断言,红色中国没有足够的燃料,支撑一场哪怕是防御性的现代战争。朱德总司令忧心忡忡地说:“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不如一根打狗棍啊!”
面对如此严峻的石油供需矛盾,石油工业该怎么发展?道路在哪里?1958年,主管石油工业的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石油勘探重点要从西部向东部转移。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大同镇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发现了大油田。由于恰逢建国十周年大庆,就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横空出世,是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结出的硕果,印证了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伟大胜利,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论断,掀开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崭新的一页!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大油田,怎么把它拿下来呢?当时我们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设备落后,国家又十分困难。这让西方国家再次认为,离开他们,我们中国人根本就开发不了这样的大油田。
面对重重困难,难道就毫无办法吗?我们就不能自己开发吗?石油部决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打歼灭战的形式,组织石油大会战。会战队伍更是响亮地回答:我们能找到大油田,就一定能开发好大油田!这矛盾,那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的矛盾;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把几万会战大军集结松辽大地,打响了一场中国石油人必须打赢的战役!寂寞的荒原沸腾了,声势浩大的会战誓师大会,更是将人们的斗志激发到了极点。会战职工以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作指导,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工作时间长短、不讲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分分内分外、不分前线后方,一心要甩掉中国石油落后帽子;一心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一心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永不卷刃的尖刀”1202钻井队,一举超过苏联功勋钻井队,夺得当时的快速打井世界冠军!这个冠军,不仅仅是速度上的第一,更是信念上的超越;这个冠军,不仅仅属于大庆油田的一个钻井队,更属于我们有志气的全体中国人!
凭着这种报国情怀,会战队伍仅用三年时间,就成功开发建设了大庆这个世界级特大油田。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155万吨,我国石油因此实现基本自给,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真正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继大庆石油会战以来,一代又一代创业人胸怀报国情、追逐石油梦,一个个油田相继投产,一个个炼厂拔地而起,一条条管道延伸四方,绘就了一幅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斑斓画卷。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创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实现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意志体现。当年,大庆石油职工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顽强拼搏,干出了前人没有干出的业绩,创出了我国石油发展史上的高速度、高水平。大庆石油会战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也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
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地区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相当恶劣。石油会战又赶上了40年不遇的连绵降雨,许多工地和井场都被泡在水塘中,工人们经常站在没膝深的水中干活,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给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但是连绵不断的雨季,没有浇灭工人的会战热情,他们说:这次会战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就是天上下刀子,会战也不能停!油建有一个小分队,在荒原深处施工,被暴风雨隔绝,失去联系,困在野外。他们吃野菜充饥,喝雨水解渴,坚持施工,度过了艰难的7天7夜。
大庆冬天最冷时可达零下40摄氏度。石油工人在野外作业,泥浆水浇在身上,冻得就像穿了冰盔甲,走路前要先用木棍在身上敲一遍才行。天冷,冻不掉我们的决心;地硬,硬不过我们的干劲。会战队伍义无反顾地打响了一场全员过冬突击战。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全战区从机关到基层,每天出动上万人挖沟覆土,把新铺设的输油、供水管线深埋地下,以保持油水温度。地震工人破土勘探,钻井工人冒雪打井,采油工人坚守井场,确保油流欢畅奔涌。工人们说:任凭零下四十度,石油工人无冬天!
随着会战的逐步推进,工作量越来越大,粮食供应却越来越少,最严重的时候“五两保三餐”,就是一天只吃五两粮食。这一天五两粮食,就是身体再好,又能支撑多长时间呢!有的职工饿得难受,就跑到冰天雪地的野外,捡秋收后的白菜帮子、甜菜叶子、冻土豆来吃。有的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喝点盐水,喝口酱油汤。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到1961年初,得浮肿病的就有4000多人,占会战职工总数的十分之一!为解决吃饭问题,5名会战职工家属,自己动手,开荒种地,五把铁锹闹革命。在她们带动下,油田迅速掀起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热潮,形成了石油工业“六个传家宝”,有力地保障了石油会战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为什么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毫不气馁?为什么能在极限的条件下打赢会战?因为石油人身上流淌着激情的血液,心中激荡着创业的豪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现如今,在国内,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海拉尔,还是在炎热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无论是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还是在低洼泥泞的沿海滩涂,石油人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坚定信念,挺进荒原,奋战沙海,进军海洋,留下奋战的身影和坚实的足迹。在海外,地缘政治复杂,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局部地区矛盾突出、冲突严重、社会动荡、炮火纷飞。海外石油人远离祖国、家庭和亲人,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常年坚守在异国他乡,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石油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艰苦奋斗、海外创业的新篇章。
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
科学求实就是尊重实践,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石油,蕴藏在千米之下的岩石空隙中,看不见、摸不着。要把石油开采出来,需要的不仅仅是干劲,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尖端的科学技术。石油会战中,大庆人提出,拿下大油田在于狠,开发大油田在于细;讲干劲要猛如老虎,讲细劲要细如绣花。采油三矿四队,当时管理二十几口井,要用二十几盘钢丝绳,每盘钢丝绳2000多米。每次使用前,队长辛玉和都要用放大镜一寸一寸地仔细检查,看上面有没有砂眼,防止刮蜡时出事故。在交接班时,生产报表涂改一个字,灭火器上有一点灰尘,开关闸门差半圈或工具摆得稍微不整齐,都要交班人一一改正,才能接班。在这种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中,逐步培养出了“三老四严”的好作风。
“三老四严”得到大力倡导,在会战队伍中蔚然成风。领导干部自觉从严,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带头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领导干部坚决不做。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钻塔旁、井场上,做到广大职工的生活中、心坎里。机关部门坚持“三个面向、五到现场”,广大技术人员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狠抓第一手资料。设计院有个技术员叫蔡升,他为了解决向火车上装原油,到底需要多高温度的问题,就选择最冷的天气,坐上拉原油的油罐车,先后跑了五趟,每趟是五天六夜,在没有任何保温措施的情况下,每小时出来测一次温度和风的流速,带的窝窝头,都冻成了冰块。就这样,他行程1万多公里,取得了2800多个数据,最后做出了正确的设计。
正是靠这种科学求实的精神,大庆石油人不断解放思想,持续创新技术:勘探开发技术保持国内领先,岩性油气藏等地质理论和勘探配套技术,高含水、低渗透等复杂油气藏开发和三次采油等特色技术居国际前列;炼油化工技术稳步提升,催化裂化系列催化剂、高性能碳纤维成套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输管道在设计施工、大口径高钢级管材与制管、输送工艺等方面,实现了在国际上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无论是会战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人始终不渝地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识大体,顾大局,积极为国家做贡献。
这种奉献精神,镌刻在艰苦卓绝的会战岁月里。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既缺油,又缺钱。会战队伍提出,要先全局,后局部;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为节约资金,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盖起当地人称之为“干打垒”的土房子,来解决工人过冬的问题。经过120天的日夜奋战,完成了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只投资了900万元,如果建成砖瓦结构的房屋,大约需要6000万元,在1960年经济建设最困难的时期,为国家节省了半个多亿的资金。“干打垒精神”感动了国人,《人民日报》报道大庆油田时这样深情地写到:看到了“干打垒”,就像看到了当年的延安窑洞;来到大庆,就像回到了战争年代的延安。
这种奉献情怀,挥洒在保油保供的前进征程上。继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庆油田后,石油人在“文革”期间,顶住冲击,实现油田快速上产,原油产量以每年18.6%的速度递增,于1978年突破1亿吨,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解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大庆人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全力支援我国其他油田的开发建设,仅1963年到1985年的20多年间,就向各地石油企业输送各类人才534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17000多人,留下了“凡有石油处,就有大庆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