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创业准备的重要性
2016-12-15沈东
沈东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近四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各种商机,为创业提供了沃土。此外,我国目前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探寻创业教育的起源,解读创业的内涵,分析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论述创业准备对于大学生将来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职场的重要性。
【关键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创业准备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创新成为拉动经济向前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致辞,指出“只要大力破除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种种束缚,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中国发展就能再上新水平。”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报告中再次提到要“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迎来万众创新的新浪潮。”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大学生群体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创新能力都是新时期经济发展主力军的最强代表。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创业教育、储备必要的就业常识对于他们今后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大意义。
一、创业的内涵
美国“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在他的创业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中将创业定义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笔者认为,创业是指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对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是一种将商机通过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行为并获得利益,实现价值的商业行为。
二、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意义
1.提升自我价值,培养自我认同感。
当前社会鼓励大学生创业,虽然从社会角度是化解就业难题,但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其创业的主要原动力则在于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创业项目进行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最能在大学生内心获得自我肯定、自我认同。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既能让大学生提早做好进入职场的心理准备,又让他们开始对个人兴趣、专业知识和社会资源等做综合思考,进行职业角色自我定位。职业角色自我定位是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职业设计,这种对未来的主动设计体现了他们的自我追求,是他们将来自我价值实现的源头。
2.挖掘就业潜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压力逐年增强。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如何挖掘他们的就业潜能,让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我国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大学生还能通过自主创业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3.启迪创新精神,完善个人素质。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焕发了无限的生机。但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的创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微软的比尔·盖茨,阿里巴巴的马云都是创新的领袖级人物。他们不仅通过创新完善了个人,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惠及大众。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约翰·D·洛克菲勒曾说“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通过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就业心态,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完善自我。
三、创业储备的内容及重要性分析
大学生创业需要在校期间有意识做好创业的相关准备。做好创业准备能够让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阻碍,增加创业的成功率。首先,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把创业理想和实际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创业知识准备。其次,大学生要想创业还需要在校期间参加各种活动,不断完善提高个人能力。再次,大学生要通过一定的实习实践活动来锻炼、培养和增长自己的创业才能,通过真实的职场工作历练和职场竞争获得一定的创业储备和初步的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创业准备包含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
(一)知识储备
创业可以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但是,具体的创业过程却是艰难曲折的,要想取得创业成功,除了要有合理的创业规划外还要创业者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商税务知识。
工商税务知识是大学生创业者必须首先认真学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了解工商登记,这是创业的第一步。创业者要从事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经核准后取得经营执照,获得法律保护。其次,创业者要认真学习税务登记知识,了解税务登记的范畴和内容、税务登记的程序和纳税申报等经营常识。
2.金融保险知识。
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要掌握基本的金融保险知识,了解如何合理使用资金,利用信用制度开展经营活动。银行开户预结算与贷款、保险相关知识是初涉职场的青年大学生顺利展开业务、减少意外损失和事业成功的保障。
3.经济法律知识。
要想创业,必须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规,知法、懂法、守法,保障自己合法的收入。与创业有关的法律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法与合伙企业法。大学生创业无论是一个人独自创业还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业都要懂得相关的企业法以便给自己的企业定性,并且在相关企业法规定的权责范畴内从事企业经营活动。
4.经营管理知识。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争取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要想创业,要提前掌握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保障他们能够顺利创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人员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对于在校大学生都是陌生的,高校要利用模拟职场等创业教育手段来帮助大学生树立身份转化意识,让他们学会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身份转换。
(二)能力储备
准备创业的大学生除了进行必要的创业知识储备之外还应该培养自己的知识更新能力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
1.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人们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自我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在创业准备阶段的大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能力,规范自我言行十分必要。高校可以通过学生会等组织为大学生创设自我管理的环境,通过对自我管理指导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规划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2.新知识更新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应接不暇,青年大学生面临的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更新能力能够让大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对自己创业有用的知识,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新知识更新能力就是大学生掌握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学习,培养高效而有甄别性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信息捕捉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能力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3.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要求人们能够妥善处理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包括较强的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大学生大都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创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要求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多参加各种团体活动,接触不同类型的人,在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理解和处理能力;掌握与不同类型人的融洽相处技巧;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或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以独创的视角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案解决问题从而产生独到的社会成果。创新思维能力要求人们具有推陈出新的能力,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与以往不同的独树一帜的具有新意的思想、方法、措施。创新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动力,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职场中有所作为,创业能够成功就必须有独特的创新思维,要在管理方法、经营模式、产品定位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5.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当大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创业时,必须要组织一个好的创业团队来完成整个企业的运营经营活动。微软、新东方和阿里巴巴等成功企业都是建立在优秀的企业团队基础之上的。除了团队内部成员之间要能协调工作,企业之间也要协作完成合作,因此,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团队协作这项基本能力。在校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等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与他人的协作能力,让协作意识深入头脑,养成合作精神。
结语
在创业的问题上,在政府的引导、社会宽松环境的扶持和学校的教育基础之上,当代大学生要利用优越的经济环境大胆创业。然而,创业准备是进入创业前所经历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聚集过程,它为日后的创业实践奠定物质和思想基础。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是创业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做好创业资金的筹集,创业企划的研究和不怕挫折、承受孤独的心理准备。创业准备充分与否对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创业之前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许敏.试析高职生创业准备的指导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程新平.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3]刘培.大学生创业准备工作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
[4]王晓红.大学生创业准备的指导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