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精品制造的影响因素与培育策略
——基于德、日精品制造的案例建构和制度主义理论的思考

2016-12-15王宇露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精品德国日本

王宇露

(上海电机学院 商学院, 上海 201306)



中国精品制造的影响因素与培育策略
——基于德、日精品制造的案例建构和制度主义理论的思考

王宇露

(上海电机学院 商学院, 上海 201306)

精品制造是中国制造从粗制滥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经之路。通过揭示精品制造的3大内涵要素,分析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兴起的原因,运用案例建构方法和制度主义理论,揭示了制度的 3个 维度(即规制制度、规范制度、认知制度)对一国能否产生精品制造的影响机理,最后提出推动中国精品制造形成的对策建议。

精品制造; 制度主义理论; 德国制造; 日本制造; 案例建构

2010年,在时隔150年后,中国重返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1]。应该说,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在全球声名鹊起的30多年[2]。我们在为中国制造取得的成绩欢呼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制造(尤其是大众品的制造[注1])[3]已经成为制造不够精良,技术不够先进的代名词。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游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购买的商品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了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如日本的马桶盖、电饭煲;美国的箱包)。这种景象给“中国制造”的发展前景蒙上了浓浓的阴影!

为了让“中国制造”摆脱粗制滥造的困境,我国政府提出,计划通过三步走的战略,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就是第一步,我国政府试图通过10年的努力,让中国制造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会议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赢得大市场。

[注1]: 制造可分为大众品制造和装备的制造。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图从精品制造的内涵出发,借鉴德国、日本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建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影响一国产生精品制造的因素,并提出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对策建议。

1 对精品制造内涵的再认识

尽管我国政府在各类文件中提出要打造中国的精品制造,但对于什么是精品制造,精品制造的内涵是什么?大家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晰。精品,英文翻译为Competitive products。按照字面理解,精品即精心制作、精益求精、精确、精细的产品。因此,精品制造的内涵至少包括3个方面(见图1): ① 制造前的精心;② 制造过程中的精心;③ 在制造过程中的精确、精细。可以认为,第1个方面体现了产品制造者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和深度切合,即对需求的用心把握。第2个方面反映了制造者在制造过程中的用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不唯利是图,即制造过程的精心。第3个方面则体现了制造中制造方法和制造工具的精良,即制造手段的精良。可以用函数

CM=f(D,P,M)

(1)

表示在特定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情况下,在精品制造的3大内涵条件下,精品制造能够实现的程度。

式中,CM表示精品制造;D表示对需求的用心把握情况;P表示制造过程的精心程度;M表示制造手段的精良情况。

图1 精品制造的3个内涵要素

在精品制造的3个内涵要素中,第1个和第2个要素是由产品制造者的主观战略选择来决定的。正如同仁堂对其中药制造过程的描述: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很多产品制造者明知粗制滥造会影响产品质量,会让消费者不满,但仍然为之。这就是其战略方向决策的错误。当然,也有可能是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使得这种战略决策在短期内有利可图,成为一种最佳决策,从而产生了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比如: 在一个假冒伪劣盛行,其行为得不到严惩、消费者分不清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的社会,采取精品制造的企业必将面临生产成本高、产品售价高、销售不畅的困境。相反,制假售假的企业反而会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产生制造精品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的情况。第3个要素则涉及到制造的能力。按照能力理论,精品制造的能力归根结底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要么作为默会知识储存在能工巧匠的脑海里,要么在机器设备上集成表现出来。

在揭示了精品制造的内涵后,需要进一步分析影响一个国家精品制造形成的主要因素。下面将深入分析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发展的经验,通过案例分析,构建一个影响一个国家精品制造形成因素的理论框架。

2 德国制造成为精品制造的原因分析

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曾经也是“偷窃、复制、伪造”的代名词。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然而,德国自1887年走上工业复兴道路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Made in Germany的形象。如今,Made in Germany已成为耐用、可靠、安全、精密的代名词。为什么德国制造能从粗制滥造走向精品制造呢?我们认为,德国制造的成功转型升级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

2.1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熟练劳动力。“双元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企业是主导方,学校是辅助方。企业与受训学生首先签订培训合同,接受其为企业的学徒工,然后安排到职业学校学习,最后还要接受行业协会的考核。德国的职业教育考试十分严格,既有中间考试又有结业考试,既有书面考试,也有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此外,德国政府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特点。

2.2 德国的科技创新体系

德国十分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德国建立了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所组成的开放式创新网络。开放式创新网络中的各个成员依据彼此的优势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分工,同时,各个成员间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进行协作制造与创新。德国的企业将研发创新视为重要的战略性投入。数据显示,德国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3%,位居世界前列。德国有1/3的企业从事研发工作,除了大型企业,许多中小企业也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在德国的7000多个研究机构中,企业自办的研究机构占比高达80%以上。全德47万科技人员中,在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开发的有30余万人。此外,德国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了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传播和人力培训为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形成了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金、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对企业和科技界进行沟通和协调的良好格局。

2.3 德国的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

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为德国制造业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① 德国建立了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德国建立了一整套的独特的“法律—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德国标准化学会(DIN, Deutsches Institutfuer Normung)制定了总计有超过3万项行业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机械、化工、汽车、服务业等所有产业门类,其中约90%的行业标准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这些行业标准为“德国制造”的高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② 德国建立了客观、公正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德国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标准后,质量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生产流程、产品规格、成品质量等进行逐一审核,企业最终需要通过审核,才能拿到认证机构的认证结果。

2.4 德国制造的精神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德国制造所创造的商品不过是德国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我们认为,至少有3种精神文化是“德国制造”背后的文化根源。

(1) 专注精神。“专注”是德国“理性严谨”民族性格的行为方式。德国制造企业的专注精神表现在它们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被大公司或行业巨头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选择一个或一类很小的产品或服务,并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这一领域,将产品做到最好,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先者。德国制造企业的专注使得它们能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对技术进行深度耕耘,在某一细分领域建立壁垒,形成小而美的公司。正是因为如此,大到汽车生产线,小到牙刷植毛机,在德国都能找到相应的业内顶尖的制造商。

(2) 精确主义精神。精密是德国制造的重要特征之一。德国人做事讲究精确,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很突出。精确主义直接给德国制造带来了精密的特性。

(3) 厚实精神。“责任感、可靠和诚实”(我们称之为厚实精神)是德国制造坚固耐用的精神源泉。德国人对工作负责、对客户负责、对产品负责,并以人的可靠和诚实,保证了产品的可靠和真实。德国的厚实精神使得“德国制造”在设计和材料使用上,实实在在地考虑用户利益,注重内在质量,胜过外观和华而不实的功能[8-9]。

3 日本制造成为精品制造的原因分析

二战结束后,日本制造(Made in Japan)一度也是劣质品的代名词,但如今,日本制造在全球已经成为“精益求精”的代表,“完美工艺”的化身。对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日本精品制造产生的源泉。

3.1 日本政府对工匠重视

日本有“匠人国家”之称。大量掌握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工匠是日本制造工艺精巧的重要原因。在江户时期,江户城有超过100万的匠人,他们通常毕生只钻研一项技艺。二战时,日本经济遭到破坏。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经过严格筛选后将这些匠人保护起来,并给予资金支持,以防手艺失传。每年,政府为“人间国宝”提供200万日元的补助金。补助金用来支持他们开门收徒,把手艺传承下去。另外,政府为“人间国宝”提供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这些老手艺人,通过讲座,文化交流,每年的收入能达到3000万日元。在政府的推动下,匠人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和地位。

3.2 日本的细节文化和精益求精的意识

日本民族性格中富于幽雅精致,日本国民对细节非常注重。很多时候,日本对细节的精致巧妙的处理恰到好处,不仅想顾客所想,也想顾客所未想。比如: 搭配不同衣服的雨伞、阳伞,手提包袋上的每一粒扣子的设计,都很好的体贴了顾客的需要、契合了顾客的心思[10]。有时候,由于对细节的过分关注,而导致了对中心物品的忽视。比如: 日本给人送礼物时,会精心地用卡纸板、木头、纸张和丝带一丝不苟地包裹礼物。相对于豪华的外包装,物品本身的意义反而被淡化了。由于对细节的关注和精益求精的意识,日本制造企业在生产产品之前,会始终坚持消费者立场,进行脚踏实地的调查,善于从细处发现消费者需求,并在一些小细节上让顾客感到非常舒心。比如: 一个小小的马桶盖,能加温、能冲洗,能热风吹干;饮料瓶的标签留下虚线或在接缝处留下一个张开的小角,方便垃圾分类时撕下来……类似这些小细节可谓举不胜举。

3.3 日本企业界推崇的小而美理念

日本强大的制造业背后是一批在本行业领先却很少为公众所知的、小而美“隐形冠军”[11]。这些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常常具有寡头地位,成为寡头垄断市场上那少数几家决定市场价格和产量的企业。以iPhone 6为例,除镜头组件来自索尼外,超小型MLCC(积层陶瓷电容器)来自田村制作所,摄像头模块出自三美电机和阿尔卑斯电气,电池出自索尼和TDK,散热片出自KANEKA,水晶部件出自精工爱普生和日本电波工业……,iPhone 6和iPhone 6plus配备的1300个电子部件,其中约700个是日本制造,超过半数。波音787飞机,日本有60多家日本企业(包括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川崎重工等)参与制造[12]。整架波音787飞机有35%的部件由日本企业制造。

3.4 日本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重视

日本对工匠的重视贯穿于其教育体系中。日本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了工匠的气质。比如: 日本孩子每天上学光是鞋子就得准备三双,一双在马路上走的运动鞋,一双进教室更换的白色帆布鞋,一双在室内上体操课的鞋……这种从小对日常用品的细分与归类,培养出成人后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讲究。日本的一项调查也显示,13岁以下儿童的职业愿景最高的就是技术工人,其次才是医生、公务员。技术一流的蓝领工人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较高。在日本,蓝领工人甚至超过白领工人的收入,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远远超过大学生,这也使蓝领工人有着不断钻研的动力。技术工人在日本的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为日本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人才的支撑。

3.5 日本对质量控制的重视

日本对来源于美国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发展创新,提出了全公司质量管理(CWQC),首创了QC团队质量改进方法、五S现场管理和JIT丰田生产方式等,归纳了“老七种”、“新七种”工具并普遍用于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涵盖了大量新的内容。此外,日本对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的行为会进行严厉惩处。一个企业一旦被发现制造假货、劣货,马上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企业形象会大打折扣,严重的甚至会破产倒闭。

4 案例构建的中国精品制造影响因素分析

深入总结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都看到了成功背后的制度背景。运用案例构建的方法,本文试图从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来揭示影响一个国家产生精品制造的因素。按照Scott对制度的划分,制度可以分为规制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3种不同的制度要素[13]。这3种制度都会对一个国家精品制造的形成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见图2)。

图2 制度对精品制造的影响机理

(1) 规制制度。规制制度包括具有控制性和调节性的法律、规则、规定、政策等,是带有强制性的约束人和组织行为的制度[14-15]。日本和德国都制定了推动精品制造的法律法规等强制性制度,内容涵盖了教育体制、创新体制、质量认证体系、工匠培养与保护、质量控制等方面。政府在制定这些制度后,强力推行制度的实施。规制制度对精品制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制造者在制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遵循相关的标准、认证,保证产品质量。② 制造者的制造水平。比如: 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制造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保证了制造过程中的精良。

(2) 规范制度。规范制度是指社会道德规范、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等。规范制度对精品制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社会的道德会约束制造者的行为,鼓励制造过程中的精心。比如: 如果一个社会普遍对假冒伪劣产品持容忍,甚至支持的态度,那么,大部分制造企业就缺乏制造精品的动力。② 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也会约束制造者的行为,鼓励制造过程中的精心。比如: 德国各个制造业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为德国制造企业的制造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约束。

(3) 认知制度。认知制度是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等社会共同的认知态度。世界工业化300多年的历史证明,文化元素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影响,工业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也必将在未来现代化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文化发展的滞后将严重制约工业转型升级。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发展经验表明,文化和社会认知是影响一国制造业水平的关键因素。认知制度对精品制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社会对工匠或技术工人的尊重会影响制造者在制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制造的手段。只有这些制造者的工作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们才会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才会去不断琢磨制造中的技巧,不断进行创新,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② 社会的文化会影响制造者对需求的用心把握程度。一个浮躁的社会,只会鼓励怎么投机取巧,怎么通过欺骗来获得短期的利益。只有像日本和德国这样的注重细节、专注严谨的文化国度,制造者才会有用心把握用户需求的时间和空间,才会产生很多小而美的公司。

可以用函数

CM=f(D,P,M)=

f[D(N,R),P(I,N,R),M(I,R)]

(2)

表示在特定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情况下,在精品制造的3大内涵条件下,制度如何影响了精品制造能够实现的程度。式中,I为规制制度;N为规范制度;R为认知制度。

5 启 示

通过深入分析精品制造的内涵,本文提出了精品制造的3个内涵要素: 需求的用心把握,制造过程的精心,制造手段的精良。然后,通过剖析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兴起的经验,本文构建了一个影响一个国家精品制造形成因素的理论框架,揭示了规制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对一国精品制造产生的影响机理。

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国要塑造精品制造的形象,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建立健全规制制度。① 要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以及巨额惩罚性赔偿制度,让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承担严厉的后果;②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打假冒伪劣,防止劣币驱逐良币。③ 加强基础教育,尤其是加强职业教育。要摒弃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使更多产业的一线工人能够得到更系统的教育。

(2) 完善规范制度。① 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并轨,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② 在全社会弘扬以质取胜的道德规范;③ 尊重技术工人。通过调整薪酬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等方式,提高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让社会尊重技术工作。

(3) 重塑认知制度。①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16];② 培养企业的专注精神。老子曰: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中国制造业要克服“超常规、跨越式放量发展”的浮躁心态。要耐得住寂寞和诱惑,培养专注精神,努力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导者。

[1] 朱高峰.制造强国战略.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3,16(4): 171-176.

[2] 沈瑾.服务型制造与产品服务化研究.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4,17(2): 98-105.

[3] 王宇露,刘芳.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基于上市公司2004—2014年数据的实证.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5,18(6): 357-367.

[4] 焦晶.“德国制造”,如何制造?.中外管理,2013(10): 38-45.

[5] KAGERMANN H,WASHLSTER W,HELBIG J.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 4.0.[EB/OL](2013-04)[2016-08-10].http://www.acatech.de/fileadmin/user_upload/Baumstruktur_nach_Website/Acatech/root/de/Material_fuer_Sonderseiten/Industrie_4.0/Final_report__Industrie_4.0_accessible.pdf.

[6] 李杰.从大数据到智能制造.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7] 陈俊森.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77.

[8] 韦康博.国家大战略: 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北京: 现代出版社,2016.

[9] 李元旭,王宇露.海外子公司网络学习的知识与效应研究——以东道国网络为例.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8,11(3): 215-218,242.

[10] 戴燕.往来以礼.上海: 中华书局,2013.

[11] SIMON H.隐形冠军: 未来全球化的先锋.张帆,吴军,刘惠宇,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12] 吕红星.精品制造应从四方面看[N/OL].中国经济时报,(2016-05-17)[2016-08-01].http://jjsb.cet.com.cn/show_474422.html.

[13] SCOTT W R.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3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8-76.

[14] PENG M W,WANG D Y L,JIANG Y.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a focus on emerging econom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39(5): 920-936.

[15] 郭毅,徐莹,陈欣.新制度主义: 理论评述及其对组织研究的贡献.社会,2007,27(1): 14-40.

[16] 陈宏军,崔保运,祝存波.工匠精品“智”造重器.中国工业报,2016-04-05(A4).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ultivating Tactics in Producing Competitive Products—Cases Based on Manufacturingof Germany and Japan and Thoughts of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WANG Yulu

(School of Business,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Producing competitive products is the only way for China to transfer from a crude manufacturer to an innovative manufacturer. By revealing the three dimensions in producing competitive products, we explain how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have been developing in Germany and Japan. Using a case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he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we show how regulative, normative and cognitive institutions make a country produce competitive products. We propos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China to become a country that produce competitive products.

production of competitive products;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made in Germany; made in Japan; case construction

2016 -09 -09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3YJC630174);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项目资助(13XKJ02)

王宇露(1978 -),男,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制造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E-mail: wy13277@126.com

2095 - 0020(2016)05 -0284 - 06

F 406.11

A

猜你喜欢

精品德国日本
德国豹2号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黄金时代》日本版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