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关古城四合院

2016-12-15冯颖

文物春秋 2016年2期
关键词:正房山海关四合院

冯颖

山海关古城四合院

冯颖

(山海关区文物保管所,河北秦皇岛066200)

秦皇岛山海关区;四合院;民居

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秦皇岛山海关区多处保留较完整的四合院被列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文章选取东四条11号、穆家胡同2号以及东三条12号等三座典型四合院,通过介绍其建筑格局及保存现状,彰显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山海关自明洪武十四年(1381)建关设卫,历经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600多年来,受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影响,尤其清代以来,冀辽地区往返关内外与京师之间的民间商贸互动频繁,不断刺激和推动地方民风民俗向文化政治中心北京靠拢,以传统民居为例,山海关城内的民宅建筑多为四合院式,其层次布局、建筑风格等,与典型北京四合院基本相同,但亦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细微变化。截至目前,山海关区保存较完整的四合院尚有多处,仅东三条至东四条间即有连片式四合院7处,其中硬山式瓦房122间,平顶房17间。这些民居建筑于上世纪80年代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被列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本文选取东四条11号、穆家胡同2号以及东三条12号三座典型四合院建筑,通过介绍其建筑格局及保存现状,挖掘其重要的历史价值,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工作方针,为进一步扎实做好这些四合院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奠定基础。

山海关地处临海要塞,自然环境属东部季风暖温带湿润气候,夏季炎热时短,冬季寒冷时长,春秋多风沙,因此四合院建筑布局紧凑,墙体厚重,设通风口,其客厅、卧室均向南朝阳,采光充分,起居方便,具有较强的保暖性。四合院大多为一进或二进式,个别为三进院、四进院。院落虽有大小之分,但多系硬山式青砖瓦房,且普遍采用单层抬梁式结构,大多无廊,木构件均小于官式模数。下面对其中三处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合院进行简要介绍。

一、东四条11号(机关招待所)

图一 东四条11号(机关招待所)平面示意图

位于山海关区城内南大街东四条11号,建于清末,解放后收归国有,上世纪80年代改建为山海关区人民政府机关招待所。四合院坐南朝北,北高南低,纵深四进,建筑面积约3172.31平方米,平面为庭院式布局。建筑入口居中布置,中轴线上建筑由北向南依次为门房、一进院正房、二进院正房、三进院正房、四进院正房,两侧分别有门房西耳房、二进院东西厢房及西耳房、三进院东西厢房、四进院东配房及东西厢房和东耳房等(图一)。整个建筑群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庄重雅致、古朴大方,保留了清末以来山海关当地的民间建筑风格。

大门位于北侧,为门屋式,门前分别配有上马石和下马石。所有正房均系单檐硬山式合瓦顶建筑,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木结构。门房西耳房、二进院西耳房以及四进院东耳房均采用直梁加短柱构成带弧形的梁架。各缝构架均为五檩用二柱,檐架上承托五架梁或三架梁,排山梁架山柱到顶,屋面无望板,为苇箔灰泥背瓦瓦。各院台明及踏跺均用条石砌筑,两山墙前后墀头及下槛为砖墙。除一进院正房次间、梢间后檐下设槛窗,其他三座院落正房的次间、梢间前后檐均下为槛墙,上施槛窗。各院间隔墙均设月亮门。

门房为倒座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为单檐硬山合瓦顶建筑,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木结构形式。明间为穿堂门,前檐施有横陂窗,后檐为实踏大门,向后延伸出门楼一间(图二)。门房西耳房为倒座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单檐硬山囤顶建筑。

一进院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明间为穿堂门,前后檐仅上施横陂窗。

图二 东四条11号北侧门楼全景

图三 东四条11号四进院正房

二进院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明间前后檐施两扇四抹隔扇门,上有横陂窗。西耳房为倒座,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为单檐硬山囤顶建筑,两山墙前后墀头及下槛墙、后檐墙均为砖墙。前檐施一扇四抹隔扇门,上有横陂窗,两侧为槛墙,上施槛窗。东、西厢房均为面阔三间,单檐卷棚式硬山合瓦顶建筑,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木结构形式,前檐各间均施一扇四抹隔扇,上施横陂窗,两侧为槛墙,上施槛窗。

三进院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次间前后出廊,梢间前出廊。柱础为鼓镜式,前后檐明间施两扇三抹隔扇门,上有横陂窗,两侧为三抹固定隔扇。东、西厢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单檐硬山合瓦顶建筑,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木结构形式。两山墙前后墀头及下槛为砖墙,南侧山墙外侧施有门头影壁造型。前檐各间均施一扇四抹隔扇门,上施横陂窗,两侧为槛墙,上施槛窗。

四进院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出廊(图三)。前后檐明间施两扇三抹隔扇门,上有横陂窗,两侧为三抹固定隔扇。柱础用鼓镜式。东耳房、东西厢房以及东配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单檐硬山囤顶建筑。东厢房前出廊,廊间墙北侧做拱券门洞,墀头墙下碱有压面石及角柱石。东厢房前檐各间及西厢房南次间均施一扇四抹隔扇,上施横陂窗,两侧为槛墙,上施槛窗。西厢房北次间下设槛墙,上施槛窗。东配房后檐墙为砖墙,前檐明间设一隔扇。

2015年,该四合院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所有建筑装修采用椽望三道灰地仗,红帮绿底,飞头绿地,片金边框,内做片万字,圆形檐椽头,椽头做青、绿相间排列,退晕墨龙眼宝珠;上架为四道灰地仗,回纹、双连珠带箍头苏式彩画,柁头片金边框博古,侧面做竹叶梅花。整座庭院布局严谨,绿树长廊,青砖铺地,花格缀窗,典雅别致。

二、穆家胡同2号(北街招待所)

位于山海关区城内北大街穆家胡同2号,建于民国初年,解放后收归国有,后改建为北街招待所,成为山海关区人民政府接待外宾来访之地。四合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632平方米,原在南面开设大门,大门内为过道,将四合院分为东、西两院,每院均有北正房、南倒座房各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和倒座位于各院的南北中轴线上,东、西厢房沿中轴线对称布置。正房与厢房之间设围廊相连,厢房与倒座间有围墙,东西两院的围墙间设走廊互相连通(图四)。

图四 穆家胡同2号连接东西院的走廊

西院的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合瓦屋顶。前后檐柱上承五架梁,前檐明间为四扇隔扇门,次间和梢间为槛窗,其余三面均用墙体围护。槛窗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固定窗,施灯笼心屉,上部为支摘窗,施龟背锦心屉。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卷棚式合瓦屋顶。前后檐柱上承五架梁,前檐明间正中施单扇隔扇门,两侧为槛窗。次间和梢间为槛窗,其余三面均用墙体围护。槛窗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固定窗,施灯笼心屉,上部支摘窗,施盘长心屉。倒座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合瓦屋顶。前后檐柱上承五架梁,前檐明间正中施单扇隔扇门,两侧为槛窗,次间和梢间为槛窗,其余三面均用墙体围护。槛窗不施心屉,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为固定窗,上部为支摘窗。

东院倒座为门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合瓦屋顶,为六檩前出廊式结构。前檐明间为四扇隔扇门,次间和梢间为槛窗,后檐明间为金柱实踏大门,次间和梢间均设有后檐窗(图五),其余三面均用墙体围护。槛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支摘窗,下部为固定窗,施灯笼心屉。其他建筑形制与西院基本相同,只是北正房设前廊。

建筑装饰为红柱绿窗,青砖灰瓦,檐饰古朴,色彩素雅,属古典式四合院建筑。其瓦顶做法、装修样式及两山墙上留有的烟筒都具有鲜明的当地民宅建筑特征。

图五 穆家胡同2号东院门屋式大门

三、东三条12号

位于山海关区城内南大街东三条胡同12号,建于1920年,原为田中玉(曾为山东督军,山海关高建庄村出生)族亲田国钊家宅,现为部队军属大院。为五正六厢四合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06.74平方米。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门楼二座。门前立砖砌“八”字形照壁,与大门槽口成125度夹角,广亮式大门,配有上马石和下马石。

正房系小式硬山布瓦两面坡顶,为合板瓦做法。砖木结构,青砖墙。台明用青白长条板石铺砌,围墙处有石制排水口,做工精致。门房梁架结构为五檩抬梁式,屋椽上铺设砖制望板,山花部位区别于普通砖砌或抹灰而改用木板制安。二进门设悬山式门楼(图六),木制搏风头,上刻有吉祥图案,屋面为过龙脊。东、西厢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仰瓦屋顶。前后檐柱上承五架梁,前檐明间正中施单扇隔扇门,两侧为槛窗,次间和梢间上施槛窗,其余三面均用墙体围护。槛窗分为上下两部分,因早期装修现状已改观,现上部为固定隔窗板,下部为窗扇。

图六 东三条12号二门楼顶部

建筑装饰上,房屋墀头上端戗檐板和山墙上端博风头处各有青砖雕刻,题材为石榴、海棠等花卉图案,合瓦屋面,正脊刻砖雕吉祥图案。门枕报鼓石上刻凸雕松鹤、牡丹等寓意吉祥、长寿的民间传统纹饰,由于年代较久,已模糊不清。

该四合院原主人田国钊,字景洲,曾任“奉天银行”总经理。他注重培养家乡子弟,为造就商业人才,主动从东北募集资金,在山海关开办商科职业学校。目前,该四合院归属北京军区房地产管理处。

四、保护与利用

据资料记载,解放后,山海关城内许多私人的四合院成为公产,分予当地群众居住。随着时代变迁,如今除少数四合院保存较完整外,多数大小不一的四合院几乎都盖满了低矮小屋,有的放置杂物,有的住人,原本干净齐整的院落环境,被这些“临建”设施破坏。

上世纪80年代,经山海关区人民政府批准,东四条11号、14号四合院,穆家胡同2号四合院以及东三条29号、30号、31号四合院被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这些历经百年的四合院显得弥足珍贵,她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古建

筑研究中,更做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古城颇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如位于穆家胡同2号的四合院原系梁、沈两家私宅,其东院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解放军“四野”指挥部,上世纪50年代末改建为北街招待所,成为山海关区政府对外接待点,因东邻“天下第一关”景区,本世纪初已辟为古城重要的历史展示区接待各方游客。东三条29号、30号、31号三座相邻的四合院,因保留了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于2004年被开辟为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向游客展示山海关古建筑与民俗文化的阵地,作为山海关地区除“天下第一关”景区之外文化旅游的一个景点,取得了不俗的效益。

事实上,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更为充分发挥其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阵地和窗口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山海关古城内除上述保存完整的四合院,现有保留建筑110处,部分为瓦房,少数为囤顶,结构保存较好,目前很多处于闲置状态,可尝试以保护为目的地加以利用。鉴于此,我们认为,一方面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以促进地区历史资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目的,顺应个性化、慢生活和深体验的宜游宜居旅游市场需求,将历史文化和旅游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和尝试建设具备现代化标准和规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民俗客栈;另一方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可尝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历史展览馆,以明清时期实物为重点,分设建筑类、民俗类、史料类等展区,收集并展示古代、近现代至建国前后等各个时期的文物藏品,这样既可以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又可借此良机丰富地区旅游资源,打造地区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山海关传统民居四合院已成为深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精神记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山海关民风朴素、安定祥和的人文环境,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传统民居是我们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成彩虹〕

猜你喜欢

正房山海关四合院
山海关水关
收复山海关(油画)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王家烈故居
记 述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凝固了历史的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