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民币“入篮”:期待国际化之路
2016-12-15徐伟
文/徐伟
关注人民币“入篮”:期待国际化之路
文/徐伟
2015年11月30日,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阴雨绵绵,空气清新,人们还沉浸在感恩节的温馨气氛之中,位于宾夕法尼亚大街上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厦却早就成了新闻记者围堵的目标,一场关于人民币评估的投票即将在里面举行。
人民币“入篮”的光荣之路
感恩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88个成员国的执行董事会将在华盛顿举行特别提款权(SDR)会议,这次会议最大的看点是人民币很可能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后进入特别提款权篮子的货币,而且是首个进入特别提款权篮子的新兴市场货币。
但是,人民币要跨越SDR货币篮子的门槛,至少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0%以上的成员国投赞成票支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民币走过了一条漫长艰难的改革道路。
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破冰,中国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制度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登陆香港;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发布“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大陆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扩大到20个省市,境外结算扩大到覆盖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同年9月,人民币由于不符合“可自由兑换”标准而未能被纳入SDR货币篮子;2012年4月,中国央行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0.5%提到1%;2014年3月,中国央行再次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1%提到2%;2015年5月,IMF表示人民币汇率不再被低估,欢迎人民币加入SDR;2015年8月,中国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制度,一次性调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1000个基点;同月,IMF报告称SDR评估团建议将SDR货币篮子有效期延至2016年9月30日;2015年11月30日,IMF执行董事会将开会进行表决。就在IMF表决之前,人民币已经得到大多数IMF成员国的支持,2015年9月,法国、英国表态支持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11月又有印度、德国声援,11月13日,IMF总裁拉加德明确表示人民币符合“自由兑换”标准,在拉加德开腔定调之后,美国和日本相继表态对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表示支持。至此,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进入倒计时阶段,漫长的“入篮”之路似可画上句号。
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有助于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人民币加速国际化,助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立的一项制度,根据成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额度,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成员国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成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成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以和黄金、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一起充当国际储备。SDR货币篮子每年评估一次、每五年调整一次,包括调整货币权重并考虑纳入其他货币。但自运行至今该篮子仅经历一次货币替换,即1999年欧元诞生后,取代了篮子中的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
能够成为货币篮子里的货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必须是IMF成员国货币或是成员国组成的货币联盟所发行的货币;其二,发行货币的经济体在IMF历时5年的考察期内是全球最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地之一,并且该货币“可自由兑换”。2009年,人民币在上一轮的评估中,被IMF以未达到“自由使用货币”标准拒之门外。若这次人民币被纳入SDR货币篮子,则意味着人民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也标志着IMF首次将一个新兴经济体货币作为180个成员国的官方使用货币,将会大大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同时提振新兴市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对于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金融危机以后,现行以美元为主导、少数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暴露无遗,国际社会敦促IMF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在当前的体系下,一旦美元贬值将会造成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非常不利于全球金融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同时,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也不能反映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中作用增强的现实。如果人民币被纳入货币篮子,将有助于推动IMF在普通提款权、份额权重、治理结构、监督职能、贷款机制和附加条件等一系列方面的改革。
可以预料,人民币一旦加入SDR,将会吸引更多国家央行以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加之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人民币的分量也将不断加重,海外对人民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认同也会越来越强烈,人民币国际化必将冲击和改变现有世界金融格局。
摘编自2015年12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