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及传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的研究
2016-12-15梅钧
□梅钧
PBL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及传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的研究
□梅钧
为探讨PBL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及传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的效果,本文通过选取江西省九江学院201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班共24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3班为观察组(n=132),2、4班为对照组(n=114),分别采用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基础知识成绩和临床综合知识运用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考试成绩优良率(82.6%)显著高于对照组(57.9%)(P<0.05)。因此,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病原生物免疫学及传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不但可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病原生物学;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和 “传染病学”三门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三门课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共性,其中均涉及相关病原体致病的相关机制及临床表现,但每门课程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中 “病原生物学”中重点内容为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机理,“免疫学”中重点内容为免疫发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相关知识,“传染病学”中重点为感染病的病原学及病理生理学等相关内容。教学上,老师常常采用 “传授式”或者 “灌输式”等传统教学方法把重要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由于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复杂,学生初次学习时难以理解消化吸收,很难把知识掌握理解透彻,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较差。因此,如何提高上述三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是广大相关专业教师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大专院校教学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知。其中,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由于与传统教学方法明显不同,并且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应用上越来越广泛。PBL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并且有效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近年来,笔者及其团队采用PBL应用于 “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和 “传染病学”三门课程整合改革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将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班共24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3班为观察组 (n=132),2、4班为对照组 (n=114),其中观察组男84例,女48例,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为 (18.7±5.6)岁,入学基础考试平均成绩 (77.9±9.1)分。对照组男72例,女42例,年龄16~19岁,平均年龄为 (18.3±5.4)岁,入学基础考试平均成绩 (78.3±9.4)分。两组学生性别组成、年龄及入学基础考试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2.研究方法
两组均对 “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和 “传染病学”三门学科进行整合,理论教学均采用整合模式进行,两组所用教材和老师均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教师以目前主流 “传授—接受”的单向教学模式为主,同时配合电教、教学演示等教学手段。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教学前准备:①组建由3名高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和5名教师骨干组成的课程整合小组,对三门学科进行整合,将课程分为基础理论概述、系统相互关联问题的讨论和与临床病理联系的案例分析。②课程设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授予式讲课:主要包括病原生物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免疫的概念、分类,基本原理;感染发生的原因,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和由感染导致临床疾病概述等。第二,形成式教学:将三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学习和讨论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转化式教学:将基本理论与临床实际进行联系,组织案例进行分析,对疑难点进行再次讲授和讨论。③授课教师培训:在病原生物教研室、免疫教研室及其他相关教研室内选拔5名年轻且有责任心的教师作为 PBL分组讨论的负责教师,由曾在国内外观摩过PBL教学的资深教授带领进行集体备课。
(2)PBL教学过程:①代课老师将授课时所需讲授的知识整理成一个个问题点,并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设置问题情景,做成幻灯片。②查找资料,寻找问题答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10人一组,并设组长,然后在小组内部分工,查找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查找答案的过程中,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组内讨论和询问。③讨论问题:课堂中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讨论,对疑难点进行重点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在此过程中注意控制节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加深理解。④老师归纳总结:讨论结束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提问时间,老师对疑难问题进行重点剖析,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尽快理解;并且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将所学知识点的内部联系和脉络进行梳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点。
3.效果评价
(1)本学期教学结束后,由学校教研组统一命题,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病例分析题,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 (75%)、临床结合的综合知识运用 (25%),理论成绩总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小于69分为差。
(2)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于培养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主观评价,满分为10分。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理论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评分以 (x±s)表示,优良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基础知识成绩和临床综合知识运用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x±s)
2.两组学生考试成绩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优46人,良63人,中15人,差8人,优良率为82.6%;对照组优25人,良41人,中27人,差21人,优良率为57.9%,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优良率比较 [n,%]
3.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组在培养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结果 (x±s)
三、讨论
通常情况下,老师对生理学的教学多采用课堂讲授,课后完成相关作业,学习结束后进行考试的传统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很难将知识点掌握透彻,似懂非懂,学习兴趣较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进步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掌握,其中,PBL教学模式就是目前国际较为流行的教学方式。
1.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完全依靠自学来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内容以病例分析讨论的形式转变成具体、有趣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学效果显著。本研究中,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对于培养自学能力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果提示,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医学研究中,无论是从事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研究,仅以个人之力无法完成目标,都必须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PBL教学中,划分学习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其中,可充分训练学生团队协作、合作学习能力,以团队之力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本研究中,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对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果提示,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方面有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老师负责讲授,学生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可。而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必须从病案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才算结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此外,通过分析讨论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中,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对于培养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果提示,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
2.“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和 “传染病学”整合教学的优势
三门课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共性,其中均涉及相关病原体致病的相关机制及临床表现,但每门课程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病原生物学”中重点内容为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机理,“免疫学”中重点内容为免疫发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相关知识,“传染病学”中重点为感染病的病原学及病理生理学等相关内容。通过对上述三门学科进行整合,可使学生对病原体致病的机制及临床表现更好地理解,做到融会贯通,缩短理论教学课时,延长实际应用课时,使教学样式发生显著改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PBL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目前,在我国PBL教学模式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国内 PBL教学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统一的有效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其次,PBL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室、教师,需要教学时间更长、网络及图书等教学资源更多,这无疑需要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撑;最后,PBL教学模式尚缺乏实用的完美的评价体系。
总之,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及传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提高,不但可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推广应用。
[1]黄素霞,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2,(9):69-70.
[2]樊慧珍,唐银丽,于化鹏.PBL在呼吸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6(2):15l-152.
[3]王美莲,王斯,王继春等.病原生物学PBL模式教学的问题分析[J].微生物学杂志,2008,28(4):110-112.
[4]饶圣宏,常春.PBL教学模式在高专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4):668-669.
[5]庞维,曹妍,罗恩杰等.PBL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感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4):106-109.
(编辑:王春兰)
G712
A
1671-0568(2016)32-0079-03
梅钧,硕士,江西省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