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北朝官府图书收集与散佚探析

2016-12-15俞小芸何舒嬿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年6期
关键词:官府中华书局藏书

俞小芸 何舒嬿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浙江杭州311112)

南北朝官府图书收集与散佚探析

俞小芸 何舒嬿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浙江杭州311112)

文章对南北朝时期的官府图书收集与散佚事件进行了探索汇总,具体分析了南北朝官府藏书数量与时间对照,并将图书散佚事件进行了分类说明,剖析了原因。这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官府藏书变化情况有着很好的参考作用。

南北朝;官府图书;散佚;收集

南北朝(420—589年)是继东晋与十六国之后的南北对峙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阶段。政局动荡,朝代更替频繁,战乱四起,使藏书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官府图书处于散佚与收集的循环当中。

1 南北朝官府图书收集与散佚之探

1.1 南朝官府图书

南朝是指南北朝时期据有长江以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统称,这期间,自刘裕篡晋建宋后,又相继被齐、梁、陈所取代,四朝均为汉族政权,且均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由于西晋王朝的灭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各类藏书也被带到长江以南地区,这就为东晋官府藏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南朝统治者开展的图书收集工作,官府藏书得以较快增长。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在任东晋大将军时,就注意收集图书。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攻打姚秦,进入长安后,“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1],这些书籍“皆赤轴青纸,文字古拙”[1]。刘裕把这些图书全部运到了建康,扩大了东晋的官府藏书。刘裕取代东晋后,全部接管了东晋的官府藏书。刘宋元嘉八年(431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473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增至一万五千七百零四卷[1]。刘宋的图书中还有来自北方政权的贡献。元嘉十四年(437年),北凉王沮渠茂虔向宋奉献文物,其中包括一批图书,计十九种,一百五十四卷[2]。

继刘宋之后的南齐政权,立国仅23年,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其官府藏书在刘宋朝的基础之上稍有发展。南齐永明(483-493年)年间,“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零一十卷”[1]。但是,南齐末年时,内宫失火,殃及图书,有不同文献记载:“齐永元末,后官火,延烧秘书,图书散乱殆尽”[3],“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1],使南齐末年的官府藏书损失惨重。

南朝官府藏书最兴盛的是梁朝。梁武帝萧衍,酷爱书籍,勤于著述,他在位的四十七年时间里,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推进文化事业。在建立梁朝前,萧衍就非常注重图书的收集工作,如在平定东昏侯前,其手下将领柳恽上书道:“请城平之日,先收图籍,及遵汉祖宽大爱民之义”[4]。萧衍接受了他的建议,平东昏侯后,便“命吕僧珍勒兵封府库及图籍”[5]。

萧衍为帝后不久,便接受了秘书丞王泰的建议,下诏向民间收书。《梁武帝集坟籍令·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二载:“便宜选陈农之才,采河间之阙。怀铅握素,汗简杀青,依秘阁旧录,速加缮写”。由于梁武帝的大力征集,使天下藏书之家“悉上异本”,梁朝官府藏书迅速增加。“梁初,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藏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豫焉”[1]。史称“梁武敦悦诗书,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1]。梁武帝之子梁元帝萧绎也酷爱书籍,他不断广泛征集,多方采购,遂使秘府藏书迅速增加。南梁时政局较为稳定,加之君主甚爱图书,故其官藏质量与数量皆为南朝之首。然而,“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亦在这一时期末发生。南梁太清二年(548年),《太平御览》卷六百一十九引《三国典略》:“初侯景来,既送东宫妓女,尚有数百人,景乃分给军士。夜于宫中置酒奏乐,忽闻火起,众遂惊散,东宫图籍数百厨,焚之皆尽”,另有记载“侯景百道攻城,至夜,简文募人出烧东宫台殿遂尽,所聚图籍数百厨,一皆灰烬”[6]。南梁承圣四年(555年),西魏攻陷江陵前夕,梁元帝在绝望时下令焚书,《太平御览》卷六百一十九又引《三国典略》:“入东阁行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叹曰:文武之道,今夜穷矣”。

陈朝时,当时的官府藏书进入低谷,这是由于南梁的官藏毁之殆尽,加之陈朝国力日衰,统治者自顾不暇,无力顾及官府藏书的建设。虽然陈文帝于天嘉(560—566年)年间“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遗阙尚多”[1],书目缺漏甚多。至隋开皇九年(589年),隋以极少代价消灭陈,统帅杨广接收了陈之藏书,“及陈平,晋王广令矩与高颎收陈图籍,归之秘府”[7]。“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检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1]。从这段话中可知陈朝的书籍质量亦不佳,故陈朝的官府图书是南朝各朝中数量最少质量最差的。

1.2 北朝官府图书

北朝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在北魏统一北方之前,自西晋惠帝建武元年(304年)开始,北方就处于割据状态,先后建立过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长达一百三十五年,众多民族入主中原,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取代了原有的西晋汉人统治政权,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1]。在此种社会条件下,原有的西晋官府图书散失殆尽,藏书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北魏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北魏历代皇帝较为注重收集图书,使北朝官府的藏书量逐步增加。北魏皇始二年(397年)十月,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慕容德部,“获其所传皇帝玺绶、图书、府库、珍宝,簿列数万”[8]。“后魏如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1]。皇始三年(398年),北魏迁都平城后,通过道武帝问博士李先:“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李先答:“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记,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迭,主之所好,集亦不难。”于是,道武帝下诏搜求图书,“班制天下,经籍稍集”[9]。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使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与南朝宋对峙。《隋书·经籍志》史部《霸史序》记载:“后魏克平诸国,据有嵩、华,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诸国记注,尽集秘阁。”此外,另有江强“献经史诸子千余卷,由是擢拜中书博士”[10]。太安(455—459年)年间,秘书郎高谧“以坟典残缺,奏请广访群书,大加缮写”[11],文成帝拓跋濬采纳。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六月颁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12]。同时,敕编《魏阙书目录》,遣薛昙宝为使臣,“采遗书于天下”[13]。此后,“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1],此时的洛邑(现洛阳)成为新的北魏官府藏书中心。其子宣武帝元恪扩建新都洛阳,并巩固了孝文帝的改革,通过南征,占领了扬州、荆州、益州等地,北魏的国势盛极一时,于永平三年(510年)“诏重求遗书于天下”[14]。在北魏王朝统一北方的一百多年内,历代君主不断收集图书,使官府藏书量持续增加,其藏书事业也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不幸的是,武泰元年(528年),北魏权

臣尔朱荣纵兵围杀王公百官数千人,并焚毁秘阁藏书,“暨于尔朱之乱,散落人间”[1],北魏官府的图书也都在战火中散佚了,北朝的官府藏书事业进入低谷,从此一蹶不振了。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两魏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东魏迁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境内),并从洛阳运走部分藏书。东魏孝静帝时,在天平初年(534年)曾下过有关于书籍的诏令:“天平初,迁都邺,庶事未周。乃令绍宗与高隆之共知府库、图籍诸事”[15]。大统五年(539年),西魏文帝收集过图书:“时军国草创,坟典散佚,俊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16]。

后北齐与北周分别代替了东魏与西魏,“后齐迁邺,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1]。北齐文宣帝登基后,就将汉石经移入国子学馆,并诏征史料。北齐天保元年(550年)诏:“往者文襄皇帝所运蔡邕石经五十二枚,即宜移置学馆,依次修立”[17]。武平(570—575年)年间,北齐后主“召文士,开文林馆,编类书,校图籍”[18]。北周明帝即位,即于“麟趾殿建学聚书”[19]。关右的北周实力稍逊,面临各方强敌,将军事建设置于首位,图书收集方面作为较少,故图书的官藏数量有限。“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1]。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其平定北齐时,“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1],这也就是说北周统一北方后,官府图书达到一万五千卷。

2 南北朝官府图书收集之析

依据前文所探,可推算出南北各朝官府的基本藏书数量。

刘宋朝继承了东晋后秦等国的官府藏书,接管了后秦等国的官府藏书,同时又有北凉国的图书进献,加之朝廷注意收集图书,其藏书数较多。而南齐立国最为短暂,仅23年,其官府图书较刘宋朝略为增加。南梁朝的官府图书数量达到南朝鼎峰,因为国家和平时期较长,加之主要的君主喜爱图书,重视收集图书,使图书事业得到大力发展。

陈朝立国有23年,首位君主陈霸先于太平二年(557年)代梁称帝,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陈朝前期的政局虽然稳定,但因遭到梁末时社会经济大破坏,江南的经济与文化恢复缓慢,所统治的区域面积也是南朝时最小的,官府藏书基础也非常薄弱。据前文所述,陈朝灭亡时,官藏多为太建(569—582年)年间时的书籍,而陈朝是祯明三年(589年)被隋灭亡的,在暗藏危机的十几年间,更介于以手写(抄)书为主要方法的年代,是不可能编写(抄)出多少书的;而且,陈朝之前的图书数量很少,书本身的价值不高,这也说明了当政者没有重视收集图书。隋朝从陈朝官府得到的图书数量,从现有的史书中找不到记载,且图书质量颇为低劣,可判定善本鲜寡,数量也不会太多[20]。北周平定北齐时,《隋书·经籍志一》卷三十二尚记载了收齐之五千图书,而对陈朝官府之藏书却惜字如金,只说到图书质量不佳,并没有说明藏书数量,这一点在其它历史文献中也没有交代,应该是较齐之五千图书尚不及。

北魏时期的官府图书数量没有明确史载。从图书来源看,一方面是在统一北方诸国期间接管的官府图书,这类书在史料记载(见前文)中主要有:后燕慕容德处(皇帝玺绶、图书、府库、珍宝,簿列数万);燕、代处及中原作战(粗收经史,未能全具);缀述国史(尽集秘阁);江强“献经史诸子千余卷”、崔子元“上其父崔光《十六国春秋》一百零二卷”[21]等;孝文帝借书于齐;历代皇帝多次诏重求遗书于天下。从这些史料来看,北魏统治者还是很重视收集图书的。北魏立国之初,即将儒学定为国学,推崇汉化,学习各类汉学;孝文帝迁都洛阳,要求鲜卑族人改姓氏,并禁止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话,重文教,寻遗书;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官府图书的收集,反映了其藏书具有一定的规模;此外,北魏统治北方时间占北朝的三分之二左右,相对长久的统一与安定,这对其在官府图书收藏方面有着良好的条件。但是,魏道武帝时,向天下颁布制度后,“经籍稍集”;孝文帝时,通过向南齐借书抄录,才“稍以充实”官府藏书;这说明官府藏书的不足,且佳品不多。因此,可推断出北魏的官府图书数量大概应略少于南齐,而且藏书的质量应该不会太好。

东西魏建立时,北魏的官府藏书的大部分都在尔朱之乱中损毁了。东西魏的藏书基础很差:东魏从洛阳运走部分藏书,“共知府库、图籍诸事”;西魏“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且东西魏的军政大权分别掌握在高氏与宇文氏手中。两魏的君主自身都是朝不保夕,且立国时间不长,其官府藏书规模都很

少,故其藏书量则分别统计在北齐与北周两朝内。北齐时期的官府图书数量没有明确史载,北齐诸帝大多昏庸,统治阶级内部也很混乱,上文仅提及天保元年(550年)与武平(570—575年)年间官府图书收集方面的内容;北周朝的官府藏书记载主要提到了北周明帝即位时的“聚书”,两朝的官府藏书数量主要在《隋书·经籍志一》卷三十二提到,前文已有说明。

总体而言,南朝在大部分时期内,其官府藏书数优于北朝,尤其是南梁朝更为突出,成为南北朝时期的官府藏书数量与质量的黄金期,到陈朝时则跌入最低谷。因此,在社会稳定、经济条件良好时期,最适合图书业的发展。南北朝官府藏书数与时间对照见表1。

表1 南北朝官府藏书数量与时间对照

3 南北朝官府图书散佚之析

3.1 战乱之祸

战乱对国家图书的破坏是最为致命的,它的基本特征是在很短暂的时间内,大量地销毁图书。在南北朝时期,发生在北魏末年的尔朱之乱,造成北魏官府多年的藏书散佚殆尽,导致了经籍遗散。在历代兵燹与战乱中,首当其冲的是对藏书的摧残和焚毁。王朝的更迭,很容易导致图书的散亡。如北魏官藏之数量的详细文献记载就找寻不到了,这类书籍可能在战乱中消亡了。

3.2 火灾

前文提到南齐永元末的后宫失火与南齐末兵火导致图书被焚两处事件,均未提及具体的发生时间,因此需参考其它文献来考证。“永元二年八月,宫内火,烧西斋芃仪殿及昭阳、显阳等殿,北至华林墙,西及秘阁北,屋三千余间”[22],另有“二年,…八月,…甲申夜,宫内火”[23],这说明永元二年(500年)八月,后宫大火并延烧秘阁(藏书处);《南齐书·五行志》卷十九又引《京房易传》:“厥妖火烧宫”,南齐在此时间段没有内部战争,宫火属于火灾,书籍应有所损失。此外,在永元三年(501年)十月,萧衍命众军围攻六门,“东昏悉烧门内,驱逼营署、官府并入城”[5],此次兵火在建康城门附近发生,亦不至秘阁,更不及藏书。前文提及平定东昏侯前,柳恽上书请求保护官府藏书,萧衍同意其意见,并在攻入建康城时命吕僧珍勒兵封书库。在此之后,萧衍控制了建康局势,并于次年建立了南梁朝,也就不再会有兵火发生了,故上述提到的齐末兵火焚书有误。总而言之,在南齐永元二年(500年)八月发生过一次后宫火灾,殃及秘阁,使官府藏书受损严重。此次火灾是由它处宫殿之火延烧过来的,如果管理得当,可以及时截断火势,避免延烧之祸。

3.3 愚昧与自私

南梁太清二年(548年)九月,建康城陷,侯景叛军进攻台城(内城),形势紧急,太子萧纲(即简文帝)令人烧东宫图籍(见前文)。《太平御览》卷六百一十九再引《三国典略》:“太子梦作秦始皇云:此人复欲焚书”,这也解释了太子的焚书起因。东宫是太子的府第,萧纲令人烧其东宫藏书,太子为储君,其个人藏书也就可视为官府之藏,而太子焚书的真实动机是其愚昧与自私心理,怕藏书为他人所得。幸而“秘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犹存”[24],这次失火主要烧毁东宫藏书,文德殿的图书应该没有多少损失。此后,梁元帝萧绎击败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馀卷,悉送荆州”[24],由此看出此次失火事件对梁朝的藏书虽有破坏,但不是致命性的。

南梁承圣三年(554年),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城陷之际焚书14万卷(见前文),就是皇帝把国家藏书视为私有物品,一旦政权不保就命手下一把火把图书和文物焚之,造成了人为的图书大浩劫。当江陵城破之时,或问:“何意焚书?”帝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25]。这是在个人陷入绝境时做出的非理智之举,充分反映了他的自私与狭隘,更是一种愚昧和无知,导致了无数珍贵典籍的亡佚。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衍父子均喜好读书,共同将南朝的藏书业推向兴盛,同时又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梁朝官府藏书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萧衍老年昏庸,轻信侯景之辈,致建康(台城)陷落,

使国家陷入混乱,而后,简文帝与梁元帝兄弟俩在抵抗外侮面前显得无能,且又愚昧和无知,均焚烧藏书,且简文帝焚书时还未继承帝位,否则连文德殿的图书可能都不保了。隋秘书监牛弘将“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定义为图书重大损失的“五厄”之一[24]。南北朝官府图书散佚事件与分类见表2。

整个南北朝时期,官府图书的收集与散佚,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然而,无论有多少次图书亡佚散乱,总有官府组织在书厄之后重新收集图书,这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不息。

表2 南北朝官府图书散佚事件与分类

[1]经籍志一:卷32[M]//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615-616.

[2]氐胡传·沮渠蒙逊:卷98[M]//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1610.

[3]王泰传:卷21[M]//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221.

[4]柳恽传:卷21[M]//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221.

[5]武帝纪上:卷1[M]//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9.

[6]侯景传:卷80[M]//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1333.

[7]裴矩传:卷63[M]//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1624.

[8]太祖纪:卷2[M]//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21.

[9]李先传:卷33[M]//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532.

[10]江式传:卷91[M]//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1328.

[11]高湖传:卷32[M]//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507.

[12]高祖纪下:卷7下[M]//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120.

[13]薛野猪传:卷44[M]//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675.

[14]世宗纪:卷8[M]//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141.

[15]慕容绍宗传:卷20[M]//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186.

[16]寇隽传:卷37[M]//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444.

[17]文宣帝纪:卷4[M]//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36.

[18]文苑传序:卷45[M]//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416-417.

[19]于翼传:卷30[M]//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353.

[20]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上[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176.

[21]崔光传:卷67[M]//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1015.

[22]五行志:卷19[M]//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246.

[23]东昏侯纪:卷7[M]//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29.

[24]牛弘传:卷49[M]//魏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868.

[25]梁纪:卷165[M]//司马光.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143.

An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About Lost and Collection of Official Book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oss and collection of official book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n,the contrast between quantity of official collections and time is analyzed in detail.Finally,lost events of official books are classified,and their reasons are analyzed.The paper provides good reference for studying the change of official collection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official book;loss;collection

G257

A

俞小芸,女,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馆员;何舒嬿,女,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馆员。

2016-09-28

猜你喜欢

官府中华书局藏书
《周礼》职官与官府辨析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清代社会管理的流弊
天一阁藏徐时栋藏书题跋考释
心境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珍惜每一本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