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山流川:辽海古泉撷遗

2016-12-15穆重怀辽宁大学中俄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侨园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后金满文努尔哈赤

文 穆重怀(辽宁大学中俄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积山流川:辽海古泉撷遗

文穆重怀(辽宁大学中俄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泉者,钱也,古音泉钱相通,又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转不息,古人喜欢称钱为泉。辽海故地,雄踞一隅,自古就是多元文化共生之处,由此也形成了不同于祖国其他地区的独特的泉货文化。近代以来,外敌入寇,辽沈大地历经战火,人民的抗争也在货币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在这里我们要向大家介绍几种辽海独有的古钱币。

贝币是人类最早的货币,在中国贝形物多出土在夏商时代的墓葬中。在辽海域内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海贝、骨贝、蚌贝等遗物,这说明在上古时期的辽海先人就已经把海产的贝类作为财富的象征进行加工和保存,以至作为死后的陪葬品。特别是在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石贝和玉贝,表明了生活在辽海的先民有意识地模仿贝类制作相应的器物。虽然在史前时期可能不存在功能明确的货币,但从在辽海域内发现的使用了将近两千年(从红山文化到鲜卑初创)的不同材质的贝形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出贝类作为商品等价物的结论。它们在考古活动中的系列发现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辽海文明发育之早,它极可能是多元并生的中华文明的源流之一。

目前已知的明确产于辽海故地的货币是东周时期的燕国襄平布和阳安布,两者都是平首方足布。襄平布与阳安布是中国最早的记地钱之一。《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这里的襄平就是今天的辽宁辽阳地区,阳安相当于今天的辽宁建平县境。作为北方封国的燕国的势力在很早以前就扩张到了现在的辽宁地区,辽东、辽西五郡是在燕昭王时秦开破东胡后设立的,燕国从此开始了对辽海地域的开发,襄平布和阳安布应该就是在这时出现的。到了燕王喜的时代,由于战乱频仍,燕国的实力不断被削弱,它的统治中心也逐渐北移,辽东五郡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无论是襄平,还是阳安,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同赵国等相邻国家商业交往频繁的地区,因此通常使用刀币的燕国开始仿制赵国的流通货币,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周末年各诸侯国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趋势,它也是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出现的先声。从今天的襄平布与阳安布的存世量来看,它们的发行量要远超同时期燕国使用的其他品种的布币,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燕国和赵国等国家经济交往的频繁和规模。襄平布与阳安布的出现标志着在辽海地域出现了本土铸钱的能力,也标志着当时辽海地域政治、经济地位影响力的提升,对于辽海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从秦始皇一统六合开始,辽海大地又经历了不同形式的分分合合。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中国北方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喜交加的历史大戏。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走过了一千多年,在东北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史称后金的政权。它的创立者就是赫赫有名的努尔哈赤。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用了30多年的时间统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帝,国号金,建元天命。新政权建立后的一件大事就是要铸造和发行自己的钱币,于是天命通宝钱就应运而生了。《清史稿·食货志》中记载:“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别以满、汉文为两品,满文一品钱质较汉文一品为大,天聪因之。”

制造钱币,首先就要有文字。早在1599年,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尔哈赤曾经命令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二人根据努尔哈赤的命令,使用蒙古文字母拼写女真语音,创造了能够书写的满文,这就是今天所说的无圈点满文,也叫老满文。这种老满文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缺点。后来在达海的改进下形成了今天我们常见的新满文,但这已经是天聪年间的事儿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满文天命通宝钱的面文均是由老满文书写。它分为小平、折五两品。小平又有满文、汉文的区别。

满文天命通宝小平钱用红铜铸造,光背无文,钱面有四个满文,排列顺序由左及右,由上及下。左边的满文音译为阿普开,是汉语的天字;右边的满文音译为夫灵阿,是汉语的命字;上面的满文音译为汗,是汉语帝主子的意思;下面的满文音译为几哈,是汉语的钱字,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天命帝主子之钱”,也叫“天命汗”钱,民间多称之为“老罕王钱”,用汉语的习惯就称之为“天命通宝”。汉文的天命通宝小平钱,光背无文,面文用汉字书写,楷书对读。值得注意的是满文天命通宝钱的面文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历代钱币,当时努尔哈赤被尊称为“承奉天命养育列国英明汗”,“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直书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于其上,就是要表明汗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货币的王权属性,这和西方的美第奇家族的铸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也可见天命通宝钱的政治意味。

从天命通宝钱的流通上也体现了它这种意识形态特征。整个后金时代,甚至到清入关(1644 年)以前,在后金的统治范围内,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贸易主要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很少使用钱币去购买商品,对货币的需求量并不大。在对明战争中,“掠其钱无所用,高积如山”。而且即使使用货币,也是以白银为主。这一方面是受到明朝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后金国内的白银充足。后金白银的来源,一个是通过与明朝的马市交易,用人参、珍珠、貂皮等特产换取了大量的白银;一个是通过对明朝的战争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天命四年后金攻占开原,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所获金、银、绸、帛、蟒缎等物甚多”,战利品一连搬了三天“犹未尽”。此外,占抚顺,夺辽阳,陷沈阳,都使后金夺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富,“掠夺白银数百千万两”。而且由于战争的需要和俘获了大量的汉族工匠,后金也开始“开矿,采金银,置铁冶”,这样也导致白银数量的激增。

满汉文天命通宝

与白银相比,东北地区不是铜产地,铸币所需要的铜材多靠战争掠夺和边境贸易而来,这无形中增加了铸钱的成本,也不能保证铜材的质量,这从天命通宝钱的前后版别和铜材的不同就可见一斑了。因此可以说,天命朝铸钱行为的本身就是努尔哈赤巩固自己权威,向往政权法统合法性的一种尝试。

据《中国北方民族货币史》载:“1617 年努尔哈赤开始于赫图阿拉铸钱,其币值仿造明朝,为银、钱平行本位制。钱币分满、汉文两种……时努尔哈赤初创汗业,未设钱局,试用小炉铸钱,故形制粗劣,内外郭多不齐整,轻重厚薄不一。及天命六年迁都辽阳,始正式铸造汗钱,并广为流通。”天命通宝钱铸于辽阳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只有在辽阳才有铸钱的技术条件和技术人员。但广为流通却是未必。首先受到原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天命通宝钱的发行量始终偏低;其次民间贸易还是多用白银,这也对铜钱的流通产生冲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以“全有辽镇,所获金银财货何止数千万”,“银子充足,不必使铜铸钱”而停止铸币。这样一来,后金制钱的活动就逐渐地减少,乃至停止了。直到今天,天命通宝钱仍多发现和出土于辽东及东北地区,中原地区则鲜有批量出土和发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天命通宝钱的境遇。

前期的天命通宝钱与同时代的明钱相比,明显厚重粗糙,形制不甚规整,钱体的厚度、重量和大小都类似于折二钱。后期则品质下降,不足一观了。但就天命通宝钱的满文书法艺术来讲,却是拙朴苍劲,飘逸灵动,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齐维志评价天命通宝钱的钱文说:“左圆如盘龙,右方似卧凤,上方主子位,大地生宝钱。有开国之意,具建国之风。”确是不易之论!

天命通宝钱作为清朝铸币的始祖,它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意义。在后金政权的意识中,流通自己的货币是与明朝分庭抗礼的标志,意味着一个偏居一隅的地方部落从此也走上了文明礼仪之路。用现在的眼光看,天命通宝钱就恰似后来的开国纪念币,用来庆祝一个新政权的诞生。在当时很多女真人都把天命钱挂在衣帽和袍襟上,作为装饰品和吉祥物来避邪祈福,这不也是这种情绪的表达吗?

清代,龙兴于白山黑水,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但是却经不起西洋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走过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程,其中带来伤害最大的就是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就在今天的辽海域内。正是在这里,发生了甲午一战中颇可称道的辽阳保卫战。

平壤战后日军渡过鸭绿江,把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清军各部屡战屡败,日军在占领凤城和岫岩之后,兵锋直抵辽阳城下。一系列出乎意料的胜利冲昏了侵略者的头脑,做起了攻下辽阳,“取奉天度岁”的迷梦,辽阳保卫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在这里我们要提到的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地方货币——卫襄官帖。

卫襄官帖是在甲午战争期间发行的以制钱为本位的一种纸币,由官商合办的卫襄官帖局印制发行。辽阳卫襄官帖局(又称公议帖局和票会)成立于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之后。为了抗击日军的进攻,各地纷纷成立民团,辽阳也不例外。由国库调拨白银50万两充当军饷,供应在前线作战的清军和民团。由于辽阳钱庄兑换现银的能力不足,经常在银钱兑换时发生纠纷,严重影响了军民关系和社会治安。大敌当前,维持社会稳定是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时任辽阳知州徐庆璋与清军前敌总指挥依克唐阿和长顺协商,函请盛京将军裕禄准许在辽阳设立官帖局,以便银钱的兑换,于是辽阳卫襄官帖局就应运而生了。

辽阳卫襄官帖局名为官办,实际上是由地方13家钱庄联合组成的官督商办的金融机构。官帖局设立在著名的观音堂内,由军队负责保护安全。官帖起名卫襄就是取保卫襄平之意(襄平为辽阳的古称)。甲午战争期间卫襄官帖共发行了747.5万吊,面额分为1—10吊、15吊、20吊、25吊等13种,有效地缓解了辽阳的钱荒,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可靠的财政保障。

甲午战后卫襄官帖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依旧发挥着它的作用。但是随着徐庆璋的调离,官帖局逐渐变成了地方金融垄断机构,开始控制市场牌价,滥发官帖扰乱金融市场,后来发展到拒绝回收凭帖的地步,几乎引发民变。在辽阳士绅的一再干预下,辽阳州府才下令“示仰东城在会各家,限五日内各归东号,即将官帖局撤销”。这已经是光绪二十七年了。从此卫襄官帖停止印制,但已经发行的还在继续流通,直到辛亥革命爆发。

虽然卫襄官帖的发行时间较长,发行量也算巨大,但由于只在辽阳地方通行,且在战争期间,其后又经历了沙俄入侵和日俄战争,民国改元等动荡,保存到今天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不可多见了。但无论如何,作为甲午战争中唯一一次战役胜利的见证,它是应该载入史册的。

卫襄官帖

辽海地域作为北方通向中原的交通要道,自古就具有战略意义,各个王朝都在此建官立制,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人建立的金……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它们也曾经留下了自己的货泉文化,而且有的还相当精美,但我们在选取辽海藏泉的时候,注重的是辽海域内制作和发行的有着历史意义的泉货,这就难免挂一漏万,有所取舍了,至于意之所到,也要敬请方家指教了!

(感谢沈阳王国强先生)

猜你喜欢

后金满文努尔哈赤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崇谟阁本《满文老档》来历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略论明末辽东地区战争中后金军进攻时间
赏赐仇人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清代审理哈密和吐鲁番回人案件的两份满文题本译释
北京地区满文古籍纵横谈
李成梁收养努尔哈赤说的起源与演变
沙场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