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演化
——远古时期至现代

2016-12-15洪名勇张绍阳何金福

中国市场 2016年47期
关键词:石漠化贵州省时期

洪名勇,张绍阳,何金福

(1.贵州大学 人文社科处,贵州 贵阳 550025; 2.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演化
——远古时期至现代

洪名勇1,张绍阳2,何金福2

(1.贵州大学 人文社科处,贵州 贵阳 550025; 2.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文章根据前人研究,通过对贵州省从石器时代起到民国结束的整个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演化做出梳理,综合阐述了石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析了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远古时期由于没有石漠化概念,通过人类活动区域来判断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明清时期根据已有的古代诗歌和历史记载来判断石漠化分布,民国时期是根据当时的全国土地调查的资料来判断,现代是根据有记载的大规模生产生活活动来判断,将历史各个时间的石漠化进行对比,得出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演化进程。

石漠化;喀斯特地貌;人地矛盾;贵州省;明清;民国

1 旧石器时代(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与今天相去甚远,研究远古时期的贵州省石漠化问题,以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为基础,大致描述一下贵州省石器时代的石漠化分布状况,是为了使得本文对于贵州省石漠化的时间分布和变迁有时间上的逻辑性。

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生产力低下是整个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障碍,生活来源是能是单纯的靠采集和渔猎,从自然界收采成熟的植物和动物来满足日常生活的对于食物的需要,贵州境内的雨水充沛,地理上贵州处于北回归线的附近,当时的气候变化并未影响旧石器时代贵州省的气候条件,同时,贵州广泛的喀斯特地貌分布特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灰岩洞穴,为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提供了丰富的“住所”,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空间上呈现贵州中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高海拔区域的集聚性*李开封,朱诚,王鑫浩,等.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贵州遗址空间分布及其自然环境背景[J].地理学报,2013(1):58-68.,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该种特点,与喀斯特在贵州地区的分布是有关联的,贵州的西北和西南地区以及中部区域都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贵阳、安顺、大方、安龙等地的喀斯特地貌面积的比例都在80%或者更高,喀斯特的天然地貌,形成了众多天然的溶洞。从整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可以推算出当时的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多在1000米海拔高度以上,这些遗址大约占据了整个贵州遗址总数的93%,这些地区都是喀斯特地貌丰富的地带。

2 清朝时期

明朝时期著名的探险家徐霞客在其进入贵州境内时就写到“自如贵省,山皆童然无木,而贵阳尤甚”当时的贵阳不只是单一指现在的贵阳市地区,包括了安顺至晴隆贞丰一带,徐霞客此处所描述的景象也是主要指安顺地区,这与现在的石漠化分布是一致的。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位诗人从镇远入黔,过安顺、镇宁、普安而入云南,对贵阳以西地区的地貌特点有这样的描述“远山则连亘插天,童然不毛。田皆石底,上惟尺土,五日不雨则苗枯槁”。是对贵州地区土壤稀少、石多、不储水,同时水土流失严重的形象的描写。英国探险家侯赛,从四川境内进入贵州,发现贵州种植的鸦片和四川种植的鸦片相比,成熟晚,且质量不如四川,发育迟缓,四川境内的已经结果而贵州地区的还没有开花*Alexander Hosier,Three years in western China,second edition 25-28 “Seas of bare rocky mountains met my eyes as I sat on the borders of Si Chuan and Kuei-chow,and gazed south wards”.,在前人描述中,大胆推测,在贵州地区的东西方向线和南北方向线都已经出现了石山的描述,田地少、山石多。

在贵州有记载的关于石漠化的文献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时期,基本在县为单位的记载中都有“石山”的存在,由此可见,当时的石漠化在贵州的分布很广阔,但是其各个单位的程度不一,由于清朝时期以及其前的朝代对于石漠化理解与统计口径与现代有相当大的区别,单纯地靠地理地貌的统计数据会产生偏差,因为石漠化所带来的干旱缺水是石漠化地区面临的第一大耕种难题,所以,在石漠化分布地区,农业耕种多会采取少水耐旱的作物,再加上古代农业种植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不存在什么经济作物的说法,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清朝的石漠化分布时,会采用玉米种植的数据来侧面分析贵州省清朝时期的石漠化的分布特点。

贵州玉米的种植的记载最早是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章凯,李根.玉米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地位的变化——兼论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J].农业考古,1983.其种植地点是位于贵州省东部区位的思州和余庆,清末时期,玉米的种植已经占据了整个贵州省,以乾隆时期为初始点,有玉米种植记载的地方县志越老越多,其分布主要体现在由东部地区向黔西、黔西南地区递进,并且其玉米种植趋势在西南和西北地区有超越东部县市的特点,乾隆二十八年左右,记载有一农耕政策的“包谷一种,俗名玉米,不畏旱涝,人工少而所获多,凡山头地角种之,可为粮食之助。劝课开垦亦关要政”。*韩肇庆.清初贵州地区的改制及影响(1644—1753)[M]//历史地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同时贵州地区在清朝年间有过几次人口的增加,主要是乾隆时期和雍正时期,这也是玉米种植在贵州地区盛行的时期,人口增加,加之土地多山头地角,人地矛盾的增加,玉米的种植是解决当时粮食问题的关键作物,也只有这种作物才可以在贵州的石漠化背景所带来的缺水少土的条件下种植,并取得收功,养活一方人民。

清朝时期的玉米种植既反映了当时贵州地区的石漠化问题,也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地矛盾,现如今,贵州的玉米种植依旧是贫困地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无论作物是作为人类食用,还是养殖业的需要,都可以看出,贵州现在的玉米种植的分布和清朝时期的玉米种植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当然这也不能一定表明,石漠化分布格局在这相当长的时间段中没有发生变化,只能大体推算出清朝时期的石漠化分布是集中在黔西南和黔西北地区,并且石漠化问题在清朝时期已经是贵州经济落后的一大原因。

3 民国时期

与清朝时期相比较,在民国时期已经有了更为具体的记载和描述,在地里测量和地貌分析上也更为科学。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较为准确地分析当时贵州地区石漠化的整体分布状况。1943年,当时民国恳务总局发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荒地以及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当时并没有准确的石漠化或者是喀斯特地貌的地理描述,统一以“不能生产之石山”来衡量当时贵州地区的特有的山石荒地*虞和平.民国时期的资源勘查和开发[J].近代史研究,1998(3).,当时调查的范围包含了:贵阳市(息烽、清镇)、毕节地区(金沙、毕节、大方、黔西、织金、纳雍)、六盘水(盘县、六枝特区)、安顺市(镇宁、关岭、普定)、遵义市(道真、正安、桐梓、绥阳、湄潭、余庆)、黔东南(施秉、镇远、天柱、锦屏、剑河、凯里、麻江、三穗)、铜仁(思南、松桃、印江、江口、玉屏)、黔南(龙里、长顺、都匀、三都、罗甸、贵定、平塘)、黔西南(晴隆、兴义、安龙、望谟)。具体统计指标包含:不能生产之土地面积——河流湖泊面积、沙漠戈壁面积、不能生产之石山面积、排水恶劣不能生草木之地面积、盐淡过重绝难生产之面积、气候严寒不宜林木之面积;已经利用生产之土地面积——种植农作物面积、经营蔬菜果园之面积、供作牧场之面积、生产树木森林之面积、农舍池塘道路墓地面积;可利用而尚未利用之土地——土地平坦气候良好易于农作物面积、坡度在20度以上山坡易于造林面积、地势高寒水草繁茂之面积。从调查范围来看,虽然未能覆盖全省地区,但是所选取地区基本均匀分布于省内,同时与现有石漠化地区区位具有一定的吻合。指标上,由于民国时期还没有对石漠化有精确定义,但是石山面积也就是现在石漠化指标中的基岩裸露率是石漠化衡量的公认的准确指标,同时,由于时代差异,统计口径略有不同,因采用了相同的民国时期的档案,以韩昭庆、杨士超在《贵州民国档案中所见“疑似石漠化”与今日石漠化分布状况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对于档案的不足之处的处理作为本文对于民国时期石漠化分析的基础。统计如下(表格来源于韩昭庆、杨士超在《贵州民国档案中所见“疑似石漠化”与今日石漠化分布状况的比较研究》,复旦大学)。见下表。

贵州省疑似石漠化统计表

在石漠化分级中,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聂洪峰,舒友发.贵州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M].北京: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中,按照基岩裸露率将石漠化进行分级处理,标准如下:无石漠化区域(<5%)、潜在石漠化(<5%)、轻度石漠化(5%~20%)、中度石漠化(20%~50%)、中度石漠化(>50%)五级分类,由于在处理民国时期数据时,本文只是采用了“不能生产之石山面积”,因此对于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的区分就没有其他指标进行补充,因此本文采用都以潜在石漠化将二者合并为一个分类。

重度石漠化地区如下:镇宁、麻江、织金、松桃、凯里,该五县的石漠化占总面积的68.3%,均超过50%的标准;重度石漠化地区如下:兴义、湄潭、镇远、龙里、安龙、玉屏、关岭、印江、息烽、思南、道真、长顺、盘县、大方、施秉、正安、毕节。整体分布呈现为毕节地区东部、铜仁地区中南部、遵义北部,其“不能生产之石山面积”占30.08%;轻度石漠化地区如下:三都、纳雍、余庆、清镇、绥阳、晴隆、锦屏、黔西、都匀、平塘、金沙,其“不能生产之石山面积”占10.5%;潜在石漠化地区如下:天柱、剑河、望谟、桐梓,其“不能生产之石山面积”占3.48%。综上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贵州省石漠化分布呈现如下趋势: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的分布重要集中在西南至东北向,石漠化现象严重的地区分别是安顺市、黔西南,毕节东部地区,铜仁附近。

贵州省石漠化的分布格局大体表现为:西部重、南部重、东部轻、北部轻*宋维峰.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防治综述[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在地区分布的层面上看,安顺和六盘水是代表性的重灾区,黔南以及黔西南其次*李阳兵,王世杰,容丽.关于喀斯特和石漠化概念的谈论[J].中国熔岩,2004.,在水城、安顺、惠水、平塘一点及其南部地区为重度石漠化分布区域,中度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分布于这一线的西南区域。不难看出,在喀斯特地貌丰富的区域也是石漠化集中的地区,同时,在地质构造活动强烈的区域,加上河流与河谷冲刷,也是石漠化的集中表现地带。结合民国时期和现代的石漠化分布格局分析,在民国时期的重度石漠化地区也是今天的重灾区域,如安顺市、毕节地区紧随其后,成为仅次于安顺地区的第二大重灾区,对于黔东南地区而言,在民国时期和今天石漠化程度都是属于较轻的。结合地区的河流分布情况,石漠化严重的区域都伴有复杂的河谷地带的分布,地表河流以及地下暗河纵横交叉。列如北盘江上游支流的打邦河河畔,就是镇宁所在地,清水江上游河谷的凯里,于沅江上游的支流恒河河谷的松桃,六冲河河畔的织金,都是石漠化严重的区域,结合石漠化成因,天然的喀斯特地貌与水流的冲刷,是这些地区出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民国时期的石漠化与今日的一些地区石漠化的分布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今天的铜仁地区的石漠化程度与民国时期相比,已经不是石漠化问题突出的区域,凯里在今天已经转变为了轻度石漠化预防保护亚区,同时还有松桃地区也成为了轻中度石漠化防治结合亚区*周国富.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的空间差异与防治区划探讨[J].中国熔岩,2006.。

结合民国时期的数据与2000年之后的数据发现,轻度石漠化地区由民国时期的10.5%增加到2000年之后的18.31%,中度石漠化地区由民国时期的30.08%下降到了2000年之后的25.43%,重度石漠化由民国时期的68.3%下

降到了2000年之后的20.33%,对于中度和重度地区而言,石漠化分治理是取得了不小进步的,但是轻度石漠化地区的面积发生增长,本文认为,由于在原有的轻度石漠化地区,耕种条件相对优越,此类地区在以前就是扩大了开垦耕种的区域,同时由于耕种面积的增加,势必会对原有的地貌产生不良影响。而当时的社会制度,依旧是早一套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套路,可能会优先重视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加上石漠化严重地区本身农业耕种的效益就低下,政府的重视加上农业的不发展,使得这些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的区域成为当时的防治重点地区,因此和今天的石漠化程度相比较,其治理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民国时期在贵州有多次的植树造林的政策,1940年,民国贵州省政府颁布了《贵州省十年树木计划草案》*贵州省档案馆.贵州省农业改进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942年,民国贵州省建设厅颁布了《过大造林五年实施办法》*何辑五.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M].南京:南京印书馆,1947.。这些文件措施的实行,对于贵州省石漠化的治理有一定程度的助力,也是民国时期石漠化程度与今天贵州省石漠化程度产生一定差异的部分原因。

在人地矛盾的问题上,本文用人口密度和石漠化程度的比较来反映民国时期的石漠化问题与人地矛盾之间的关系,民国时期的重度石漠化地区的人口密度为46.59人/平方公里,中度度石漠化地区的人口密度为45.46人/平方公里,轻度度石漠化地区的人口密度为34.08人/平方公里*张肖梅.贵州经济[M].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民国,1939.,从人口密度的角度可以发现,贵州省民国时期的石漠化程度和人口密度是具有正相关关系的,这与今天的石漠化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10.13939/j.cnki.zgsc.2016.47.177

本文系课题“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经济模型和边界研究”(课题任务书合同编号:黔科合JZ字〔2014〕200205 )相关成果。

猜你喜欢

石漠化贵州省时期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贵州省种公牛站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清代时期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