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花岩溪
2016-12-14夏海珍
夏海珍
我的家乡常德花岩溪,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儿时的记忆中,家乡虽风景优美,却闭塞落后,开门就见山,出行靠坐船,不通公路不通电,与外界最好的联系就是一台摇把电话。在家谋生的父母是花岩溪林场的职工,像千千万万不知名的林业工人一样,他们把一生的汗水都洒遍了花岩溪的山山岭岭,他们对那一片山林爱得深沉。那时,父辈们最大的梦想,是希望有一条通往林区的水泥路;希望孩子们不要在煤油灯下读书写字;希望能住上一间不漏雨的房子……年少的我们,每天都要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去上学,蜿蜒崎岖的山道上,跌倒了又爬起来,那条坑坑洼洼的小道洒满了泪水与汗水。所以,在我的心里也有一个梦:好好念书,考上大学,用知识的力量离开这偏僻落后的花岩溪。
永远都忘不了1988年的7月1日!那天,在林场总部开完会的党员们,放学回家的孩子们,赶集归来的乡亲们,高兴地搭乘上一辆运送大米的顺风车回家。当时他们心里都美美地想着:可以不走那10多里的山路,可以早2个小时回到家。可是,大货车行驶到仙池山顶一个急弯处时,因坡陡路窄,司机不明路况,货车突发事故滚下山坡。哭声,撕裂了山谷;鲜血,染红了竹林……货车上的人伤残无数,七尸八命!一个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还来不及看一眼这个美好的世界,就匆匆地走了;最疼爱我的舅舅,仙池山村的支部书记,也来不及实现他的梦想,丢下4个未成年的子女,也匆匆地走了!
落后的花岩溪啊,渴望改变!贫穷的花岩溪人啊,渴望过上好日子!为了这些孜孜以求的期盼,老支书的两鬓挂满了银丝,林业人的双手磨出了老茧,爸妈们的脸上刻下了皱纹……欣慰的是,花岩溪的娃娃们长大了。当年,因为梦想,我们离开花岩溪;今天,因为梦想,我们又回来建设花岩溪。
2012年的春天,国有林场改革的东风吹进了常德,吹进了45平方公里的花岩溪林场。林场党委一班人,审时度势、巧借东风,硬是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国有林场建设得欣欣向荣,一步一步地圆着花岩溪人的梦!
短短几年间:
——拉通了30多公里的林区水泥路,修建了沥青示范路1.7公里,开启了林区公路白改黑提质降噪的序幕。
——居民用电并入国家电网,老百姓的家里,家用电器样样俱全。
——修建林区职工住房和公租房100余套。职工告别窝棚,搬进楼房,喜笑颜开;干部办公住宿条件改善,无人思调,安心工作。
——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覆盖,参保率达100%,彻底消除了林场职工的后顾之忧。
——大批林场职工走下山,实现了从依赖竹木过日子到发展森林旅游的根本性转变。
从1997年到现在,林区内相继开起了50多家“农家旅馆”。青瓦翘檐、纯木结构的农家旅馆掩映在绿色的森林中,窗明几净、环境优美。聪明的花岩溪人用手工打制的擂茶、生态种植的蔬菜、放养于山野间的鸡羊等绿色生态食品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每户农家旅馆一年的平均利润超过10万元。花岩溪林场职工试水森林旅游的成功经验,受到了林业部门的高度关注,湖南省林业厅的领导创新思路,科学引导,将花岩溪的农家旅馆命名为“森林人家”,并向全省推广。林场职工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人均纯收入从原来不到1000元增加到10000元以上!“中国白鹭之乡”、“中国擂茶之乡”、“水彩画的王国”、“武陵郊野公园”等美誉为花岩溪赋予了全新的形象。
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源自于大山里的花岩溪人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源自于花岩溪党政领导班子的开拓创新、同心协力;源自于一代代花岩溪林业工人的艰苦奋斗、永不言弃!
以“中德技术合作——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政策与模式研究项目”为标志,花岩溪开启了由生产经营型林场向生态公益型林场的重大改革。以杉木纯林为主的人工林逐步转变成以珍贵树种为主的复层异龄混交林;木材采伐模式由传统的皆伐改为择伐;荒坡空地、庭前院后栽花种树,花岩溪处处山花烂漫、绿意盎然。去年10月,湖南卫视台以“花岩溪的空气能卖钱”为题对花岩溪现代林业建设作了专题报道,充分肯定了花岩溪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成果。
如今的花岩溪,竹茂林丰、白鹭翔飞、游人如织;林区内道路通达,环境优美,百姓安居乐业。大山里的花岩溪每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勤劳勇敢的花岩溪人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小小梦想变成了现实。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今天,我们花岩溪人想说: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建立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秀美林场、建设绿色家园,是花岩溪人共同的新梦想!我们坚信: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有花岩溪人的不懈努力,花岩溪的山会更青,水会更绿,心中的梦想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