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于积累、逸于作文
2016-12-14肖楠
肖楠
摘要:在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存在很少主动有意识地从阅读中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读与写分离的状况,本文主要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读与写的沟通、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兴趣;积累;借鉴;写作
前言: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也是全面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窗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应该重视作文教学,而且更应该深入研究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优化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长久以来,学生在作文中容易出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语言贫乏,甚至矫揉造作等问题。应该说,这与长期以来“课堂作文”、“命题作文”、“应试作文”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息息相关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作文与作业等同,将作文当作一种任务,根本不顾及素材的选择、语言的运用。为了交差,有的学生甚至抄袭、编造文章内容,试想,如此写出的作文怎么能够切近生活,妙笔生花、情真意切呢?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必须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不能让作文以一种“艰难的语文活动”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能让学生“为作文而作文。”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形体上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在情感上体会生活、感受生活,在语言上贴近生动、反映生活。这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不断地积累。正所谓“劳于积累、逸于作文”,有了平日的积累,学生才会在作文时水到渠成。那么,应如何积累,我个人有如下看法:
一、热爱生活
一切文学活动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小学生写作也是同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孩子,能够对作文产生兴趣,能够想要去写,而且有的可写。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要想让学生愿写、想写,做到“有所为而作”,就必须要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热爱生活。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够成为学生作文中的素材。许多学生不善于或不能够发现这些素材,并不是这些学生“没有生活”,而是他们对生活参与的不够——没有真正地成为生活的主人——没有真正地去热爱生活。其实,小学生年龄较小,具有较强的“向师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种“向师性”,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将作文的“触角”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枯燥、乏味地编造文章。我在教学五年级作文时,曾经布置学生写过一篇名为《难忘的……》的命题作文。当时,由于学生不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所以交上来的作文中很少有能够切近主题,生动感人的文章。鉴于此,我为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每天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随时写下来,而就在学生的日记中我发现,学生生活中其实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事和刻骨铭心的情。一个月后,我再让学生重写这篇文章,并嘱咐学生留意平时观察日记中所积累的素材,这一次,学生果然写出了一篇篇题材各异、贴近生活的好文章。
实践证明,“课堂作文”、“命题作文”等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往往由于题目过窄,要求过死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学生一旦对生活感兴趣,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认识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那么,写作就不再成为一种机械的任务,而成为一种需要。在这种“需要”的激发下,学生就能主动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转化成写作的素材,写出一篇篇“言之有物”的文章。
总之,写作与生活分不开。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参与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从生活中不断地提炼和积累素材。
二、真情实感
写作应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在这种“需要”的激发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完成一篇篇的作文。那么,这种“需要”是什么需要?无疑,是情感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被一些人或事所感动,也时常对一些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我们的学生也同样!虽然他们年纪很小,但同样,他们也有独立的思想、健全的情感,在他们的世界里,善、恶、美、丑甚至于比成年人的世界更为明晰。针对学生这种“善感”的心理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倡导学生在作文时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在自己真情实感的激发下写出自己最想写的人或事,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真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做到“言之有物”。
那么,做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和提炼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我想,这又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热爱生活、积极地参与生活、感知生活的人,才能够有所感受、有所体会,从而有感而发。记得,在我第一年当班主任时,我为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补课到很晚,在送他回家的路上,由于路窄灯暗,在颠簸中,我与学生一起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当时,我本能地伸出双臂护往了孩子。后来,在学生作文中,我惊异地发现,这位平时语不成句的孩子,竟在作文写到:“我爱老师,因为她像姐姐理解我、帮助我;我爱老师,是因为她像妈妈关心我、爱护我;我爱老师,因为她愿意为我付出一切。”原来生活中的真切情感在作文中是如此弥足珍贵。
三、丰富语汇
我们都知道,语汇是文章的载体。一篇文章没有恰当、精妙的词句,就像一个人没有庄重的仪表,即使灵魂再高尚,也无法让他人认可。在日常学生的作文中,我们也时常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选材十分典型、新颖,但叙述、表达得却不甚清晰、明白,使文章的水平大打折扣。语言贫乏,就是这一现象的根源。那么,如何丰富和积累学生的语汇呢?
(一)留心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毋庸置疑,一切语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应教会学生留心生活中人们的言谈话语,从中汲取养份、积累词汇。日常作文中,许多学生的语言呆板、单一。虽然在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作文用书面语,但却并不提倡学生的作文语言形式化。适当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将口语中的精华借鉴到作文中来。只有兼收并蓄,学生的作文语汇才能够真正做到生动、丰富。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听、善于记,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二)扩大阅读、积累词汇。
观摩他人笔下的语言是丰富和积累语汇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阅读中积累词汇,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更主要的是能够体会到使用这种语汇的具体语言环境。我们都知道,语境限制着词语的使用。有许多学生对某些词汇是知道而不会用。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就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这类现象,使学生既学到了词语,又学会了运用,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呢?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教育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外,还要上好阅读课,让阅读教材的“适用性”在学生作文语言的积累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