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形容词貌词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2016-12-14汪玲伊
汪玲伊
【摘 要】貌词是文言文、古诗中常见的一类词语类型,本文通过对《管子》 一书中貌词的分析,可以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关键词】《管子》形容词貌词;文言文教学
叶萌把古代汉语中常以“XX貌”训释的词称为古代汉语貌词(描绘性词),主要包括重言、连绵字、附加词缀的形容词。[1][P7]高庆赐在《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名词、形容词、动词》一书中认为古书中重言、连绵字、前附和后附、形容词词尾是四种常见的较强形容作用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手段,具有这四种结构形式的形容词常带有夸张的意味,可以更加突出所描述事物声音或性质、状态的特点。[2][P28-34]前附和后附主要出现在诗歌体裁的文献中,如《诗经》中“静女其姝”“彤管有炜”“思皇多士”“节彼南山”中的“其”“有”“思”“彼”,《管子》中常见的加强形容结构的貌词为重言、连绵字、有词尾的形容词。
重言包括叠音词和叠根词两种,《管子》中叠音形容词有:岪岪 荡荡 提提 穷穷 济济 嘊嘊 锵锵 将将;
叠根形容词有:病病 粗粗 墨墨 愕愕 坦坦 剌剌 危危
连绵字指两个音节相连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分为双声连绵字、叠韵连绵字、双声叠韵连绵字和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四种,双声、叠韵连绵字的特点是后面的音节重复前面音节声母部分或者韵母部分。《管子》形容词中连绵字有:优犹 驰骋 荒忽 零落 佚欲 便辟 琅汤 畏垒 闲见 遵遁 逡遁 闲燕 淳越 淑湫 夷姤 荧惑 敦卒 淖弱
形容词词尾是指附着在形容词词根后面的词缀,词尾的词汇意义已经虚化消失,主要起到加强形容、增强感情色彩的语法、语用意义。古代汉语常见的形容词词尾有然、如、尔、若、焉等。《管子》中这种语言形式的形容词有:漻然 摽然 蔼然 薄乎 窎然 芬焉 悍然 华然 理然 累然 栗焉 谋乎 淖乎 欣然 渊然 廪焉 沌乎 杳乎 杲乎 纷然 卒乎 喟然
综合使用以上几种语言手段的形容词有:眴眴乎 恶恶乎 纷纷乎 浩浩乎 忽忽乎 六惛惛 娄娄然 善善乎 绳绳乎 术术乎 五漫漫 遗遗乎 淫淫乎 由由乎 折折乎 庄庄乎 冥冥乎 沌沌乎 豚豚乎 韕韕乎 渺渺乎
下面结合文句作具体分析:
一、重言
(一)孰能法无法乎?始无始乎?终无终乎?为无为乎?故曰:美哉岪岪。(白心)
(二)心之所虑,非特知于粗粗也,察于微眇。(水地)
(三)管仲又言曰:“东郭有狗嘊嘊,旦暮欲啮,我猳而不使也。”(戒)
“岪岪”,兴起貌(尹知章注)。“岪岪”为叠音形容词,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语义中含有“十分”、“很”、“非常”等加强程度的意义,“岪岪”指非常兴盛、十分兴旺,从而强调了“法无法”、“始无始”、“终无终”、“为无为”的美好、有利效果。
“粗粗”指大的事物,粗本身有大的意思,单个的粗字重叠,起到了加强形容的左右作用,“粗粗”即指非常大、很大,这样重叠不仅可以和下文的“微眇”音节对称,并且可以在语义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嘊嘊”是描写狗叫声的形容词,用重言形式把狗叫的声音形容的真实、生动。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认为:“这种叠字,在意义上不能添加些什么,然而在修辞上却很重要。”1他将重言归入语言的着色方法之一绘景法,即使所陈述说明的情景历历如绘。对于重言形容词所独特具有的生动描绘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有论述:“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虫草之韵。…两字连形,情貌无遗矣。”2
二、连绵字
(一)宜获而不获,风雨将作,五谷以削,士民零落,不获之害也。(轻重已)
(二)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小匡)
“零落”是双声连绵字,“闲燕”是叠韵连绵字,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不可以拆开,作用也是加强形容,“零落”是很少的意思,“闲燕”是很清静的意思。
三、形容词词尾
(一)桓公惕然太息曰:“吾曷以识此?”(轻重乙)
(二)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内业)
以上例句中形容词词尾“然”、“乎”都是“……的样子”的意思,作用是加强形容描写作用,使描述对象更加形象生动。“惕然”指担心忧虑的样子,“杲乎”指明亮的样子。
四、综合
(一)五觳之状娄娄然,不忍水旱。(地员)
(二)折折乎如在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内业)
以上例句中的“娄娄然”“折折乎”“忽忽乎”“渺渺乎”则是综合运用重言和形容词词尾两种语言手段加强形容作用,《管子》中这种形式的形容词多用“乎”作为形容词词尾。
重言、连绵字、前附和后附、形容词词尾是文言文中四种常见的较强形容作用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手段,《诗经》《离骚》等名著中有大量这样的词语。[3]在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篇目中也多见同种类型的词语,对《管子》中这些词语分析可以在课内外文言文、诗歌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貌词的理解,从而促进文言文、古诗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叶萌.古代汉语貌词通释[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
[2]高庆赐.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名词、形容词、动词[M].武汉:华中师院出版社,1962.
[3]车艳妮.《诗经》中单音形容词的语用考察[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06(5).
注释:
1.王力,《汉语语法纲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79页
2.熊宪光,《〈文心雕龙〉今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8-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