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观下高校课程考试形式的改革探索
2016-12-14刘丽霞黎精明
刘丽霞++黎精明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和固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效率观下高校课程考试形式的改革,最重要的降低传统考核方式的成本,以期更多的资源能投入到引导学生素质提升和能力提高的综合性考核形式。而要降低传统考核方式的成本,对于更多教学资源受限的高等院校而言,可实现的路径在于利用目前第三方免费的网上作业考试系统,达到自动批阅、自动评分、自动卷面分析等目标。本文分析比较了两个适合高等院校课程考核的免费平台,总结我校部分课程的考试改革探索,以期对其他高等院校课程考试形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考试;改革;在线作业;在线考试
现代高等院校课程教育的教与学,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点的讲解,而越来越注重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而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向导”“评判”和“诊断”作用的考试,在我国高等学校中,仍然绝大多数均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课程总成绩”的传统模式。这一模式虽然被诸多诟病,亦有为数不少的教育界同仁对其进行改革研究,然而纵观各种考试形式的探索,虽然各有新意及其科学性,但究其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应用,都避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即教育资源的有限性。
如何更好的进行考试形式设计,使得有限的教学资源获得更高的利用效果,达到更优的教育效果?基于这个问题,我校于2013年开始,在课程考核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本文旨在总结这两年的探索,以期对未来高等院校课程考试形式改革提供借鉴。
一、教育资源有限性对考试形式的局限
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形式,历尽全世界各国多年的教育实践,至今已呈现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趋势。比如美国公立大学常青藤之一的密歇根州立大学,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为QAMF,即随机课堂测验(Quiz)、课后作业(Assignment)、期中考试(Mid-term exam)、期末考试(Final exam)相结合。其中课堂测验随机进行,课后作业的类型有文献综述、案例分析、设计计算等,提交方式上还有小组答辩、小组论文等。
相比之下,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考试形式,显得比较单一和固定。绝大部分高等院校所采用的“平时成绩”,仍然约等于“考勤+作业+其他”,专业课程的期中考试几乎没有,作业的布置局限于做题,其他形式如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往往只在任选课中作为“期末考核”出现,真正作为平时成绩统计的并不常见。
我国大学课程考试形式的单一性,最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有统计显示,我国高等院校2010专业课程的平均教学班规模,高达75.42人。此外,作业批改、数据统计、查阅教学资料等工作,在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较少像国外那样配备专门的助教进行辅课,导致这些工作量都落在任课教师身上。
而对于平均75人的教学班,平时作业即便是答案相对标准化的客观题和计算题,批阅与成绩统计的工作量都不在少数,而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小论文等作业的批阅时间更久。如果组织期中考试,除了试卷批阅及成绩统计,还涉及考试场所、监考、试卷整理归档等考务工作。此外,针对这些不同形式的公平性考察,也需要相当的教务资源作为支持。这种情形下,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倾向于较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回避“额外增加工作量”的其他形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效率观下税法课程考试形式改革的重点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改革,已有诸多业内学者进行探索和实践,然而这些探索和实践,大部分思路均集中于如何使用多样化考核形式,趋近日益发展变化的综合性考核目标。这一思路和方向固然不错,但大多需要相当大的教育资源投入来实现。因此在部分资源投入充足的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尚有实现的空间,而对于更多资源有限的院校,则很难有施展的余地。
如果把资源的投入看作成本,而达到考核目标为产出的话,效率观下高校课程考试形式的改革,最重要的莫过于开源和节流,其中,节流指降低传统考核方式的资源成本,这是改革的关键路径和首要目标,而开源则是在降低传统考核方式成本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考核形式,以达到更好的考核要求和教学目标。
传统考核的考核内容,一般以基础性和识记性知识点为主,考核形式一般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多数课程以平时作业批改为主,终结性考核则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在专业课程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下,作业批改及闭卷考试,要做到公平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需要消耗大量的教师及考务资源。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在于,利用目前越来越发达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网上作业考试系统实现无纸化考试,达到自动批阅、自动评分、自动卷面分析等目标,既能够避免手工批阅的不规范和误差,提高公平性,又能节约大量的教学资源。
网上作业考试系统,有两种构建模式,一种是自行开发系统、自行组织编写题库,综合构建。其优点是具有自主功能设计的适应性,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前期一次性系统开发成本比较高昂,而且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自行开发的系统与其他公共网络平台的兼容性,亦需要不断投入资金予以拓展,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另一种是利用已有的网络免费平台,自行组织编写题库来实现,其优点是前者一次性成本较低,只需要编写题库,不需要系统开发以及后续维护,但需要根据课程特征,仔细选择已有合适功能的平台。
三、我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成果与局限
经过综合研究比较,我校的课程考试改革,选择了考试酷免费作业考试平台,并对接微信公共号的移动应用,取得了相当好的实践效果。从教师的角度,虽然前期建立课程题库需要较大的工作量,但题库完成后,批量录入平台、组建班级的工作量并不大,而后续智能组卷、自动批阅、自动评分、成绩导出等,节约了大量的精力,教师得以从平时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引导组织学生对综合性问题进行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从反馈来看,互联网在线作业的形式,以及移动端的使用,普遍让学生们感觉耳目一新,其便利性也使得他们能够不拘泥于课堂和教室,随时随地利用空余时间自主学习和作业。同时,由于智能组卷系统的运用,每个学生每次作业或测试所抽取的题目均为随机,在这种相对公平的考核机制引导下,抄袭的情形大幅度降低,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有了显著的提升。
但这一平台也有其应用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我国高校教务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第三方网上平台导出的测试成绩,其可靠性一时难以被教务系统正式认可,因此其应用更多的局限于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试仍然需要采用传统的闭卷方式。
其次,因为前期题库的建设需要较大的工作量,因此一般需要组建课程教学并进行合理统筹,方能达到综合效率提高的目标。而这一工作量是否能得到校方的认可,也直接影响相关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最后,第三方平台的设计不同,对于部分非常不熟悉电脑基本操作的教师,会有一定的使用障碍,需要团队中掌握较好的教师予以帮助,若缺乏这一互助,会影响其应用的广度。
参考文献:
[1]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中国大学教育[J],2012(8):P16-19
[2]杨静,姚利民.高校班级规模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J],2012(7):P87-91
[3]苏德荣,尹淑霞.借鉴美国经验改革我国大学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中国林业教育[J],2014(1):P75-78
[4]徐虹,高伟.美国大学考试形式及其对我国考试评价改革的启示.教育探索[J],2013(7):P147-148
[5]李辉.探究高校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3(上):P136
[6]孙丽娜.基于电子学档的在线作业评价系统的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等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