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城乡社区治理新路
2016-12-14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治理现代化,不仅关乎整个国家层面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改革,更涉及省、市、县乃至乡镇、村居、社区等的深入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通过推进“村改居”工作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取得了卓然成效。具体做法是:以党建为抓手,让民主发动群众、组织扎根群众、产业致富群众、服务凝聚群众、文化引领群众,化政府、社会发展“外力”为社区自我成长“内力”,推进实现从“村湾”到“小区”,从“村民”到“股民”,从“农民”到“市民”,从 “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的中国特色社区治理之路,其先行先试的经验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为此,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第四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专题调研组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权威专家赴武汉市汉阳区进行实地采访调研,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村改居”:从渔业村到江欣苑的华丽转身
从一个贫苦落后的渔业村到现在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江欣苑的华丽转身,凝聚了社区党委、全体居民的创新、探索和努力。
2004年9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正式拉开全市“城中村”综合改造序幕。当时的渔业村党支部深入研究、统筹谋划,利用半年多时间,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宣讲政策,发放征求意见表,了解掌握思想动态,做好解疑释惑和思想疏导等工作,赢得了广大村民对改造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005年7月,原渔业村正式启动“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成立新的武汉龙洲置业有限公司,完成村集体经济改制。2006年3月,621户渔业村村民农业户口改登为城市居民户口。2007年7月26日,第一批失地农民入住江欣苑。2009年12月20日,原渔业村党支部、村委会撤销,挂牌成立江欣苑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2010年4月,启动村湾整体改造拆迁,历时48天,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创造了全市“城中村”拆迁“第一速度”。2012年6月,江欣苑社区党支部升格为社区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4个中心党小组、41个楼栋党联小组,218名党员。
短短几年时间,这个由特殊环境、特殊地理区位、特殊居住人群、特殊管理团队造就特殊管理模式的“五特”小区,成功实现了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文明形象、组织形态的巨变,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的城乡社区治理新路,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社区”,被中组部誉为全国“村改居”成功转型的样本,社区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江欣苑社区走出了一条以党的建设引领“村改居”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
直面“村改居”以后社区如何治理、如何发展的问题,江欣苑社区党委带领居民探索了“一核引领、四元共治”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构建了社区居委会、社区企业、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四方共治的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党的建设引领“村改居”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核引领”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实保障。和许多“村改居”新社区一样,江欣苑面临着原有管理辖区改变、管理对象改变、管理事务改变、管理模式改变、管理环境改变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面对实际工作中的困难,江欣苑始终把握依靠党组织、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一主线,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逐渐增强。在“村改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引领作用。在思想政治上,凝聚社区多元主体,形成共建城市社区的合力;在经济建设上,平衡社区企业等各类社区经济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助力社区公益服务;在社会服务上,党员干部深入网格,准确把握居民需求,助推多元主体服务社区居民;在文化建设上,充分挖掘社区民俗文化,引领居民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提高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江欣苑社区党委坚持把选准“头雁”、配强班子、带好队伍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委书记胡明荣及其带领的党委班子和骨干团队,既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能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又善于做社区“婆婆妈妈”的工作,热心为群众服务。在江欣苑,每天早上6点,就能看到社区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身影,为的是让居民能及时反映困难,及时发现每个家庭、每位居民出现的任何异常情况。在江欣苑,过去居民要跑很多部门才能办好的事,如今在“一站式”服务大厅全部都能办结;居民群众有了急事、难事、烦心事,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找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居民王凤云原来是个老上访户,社区对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帮她找到了生平第一份工作,使她思想上发生了根本转变,不仅不再上访,还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从事志愿服务活动。2016年“七一”前夕,她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四元共治”为社区治理提供多元资源。为更好地推进“村改居”治理工作,江欣苑在党委领导下,构建了社区居委会、社区企业、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四元社区治理主体。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社区各主体开展社区治理活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区企业主动承担起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能,提高了社区公益服务水平,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社区居民的参与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广泛的动力来源;社会力量的参与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多元的外部资源。
六级管理模式是江欣苑社区治理的一大亮点:把社区划分为4个片区、41个楼栋、128个单元、868个网络,形成了“党委书记——支部委员——党小组长——党员——楼栋联系员——单元观察员”的六级组织管理体系,挑选41名楼栋联系员、128名单元观察员和868名志愿网格员,分配到六级管理链条的各个节点,使社区党组织和党的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同时有效整合了社区治理资源,让居民能够共享善治红利。
现代化社区治理最突出的特色,是要充分发挥人的自治作用。江欣苑在社区居民转型、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城市化方面,取得了尤为宝贵的经验。积极推进社区民主,拆迁安置、资产处置、产业发展、选举换届、社会管理等所有重大事务全部向群众公开征求意见,实行村民表决,开通“民情直通车”、“书记直通车”,坚持让群众走上前台,健全共建自治体系,实现“群众的事群众办,群众说了算”;支持居民群众成立18个类型各异的社区民间协会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为了帮助居民更快地找到方向、适应新生活,成立了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高龙表演艺术团、农民秧歌舞协会、社区老年艺术团等18个群众性文娱活动团体,不间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每个居民都参与进来、融合进来,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为提升居民素质,真正实现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江欣苑开办了市民学校,开展社区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以及各类技能培训,转变居民生活观念,提高居民就业能力。现在,走进江欣苑社区,听不到过去的麻将声、吵架声,所见所闻到处是健身、唱戏、谈笑的幸福景象。走访的群众代表罗大清表示:“现在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江欣苑的老百姓有所居、有所业、有所乐,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开心,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产业转型为社区发展注入活力。2003年前,江欣苑社区前身渔业村村级集体经济负债200多万元。“村改居”后,成立了龙洲置业集团公司,公司下设7家子公司,涉及房地产、文化产业、物业管理、园林绿化、建筑装饰等多个行业,跻身汉阳区村级公司“第一方阵”。产业项目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群众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费及福利分红由2000年人均600元增加到6万余元,整整增长了100倍。
2004年,属于村集体的下马湖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被国家征用,获得补偿款1723万元,村集体顶住90%村民要将补偿款分光的压力,将发放村民生活费、购买村民社保后剩余的部分,全部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先后成立了武汉龙洲置业有限公司、武汉龙洲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多家公司,承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46万平方米综合物业服务,兴建武汉国际博览中心配送中心和千亩大型现代苗圃基地,实现了集体经济的滚动式发展。到2015年底,集团公司资产过20亿元,年收入达5000多万元。现如今,不仅村民变股民,能够享受福利分红,社区还为全体居民办理了社保和医保,每位居民能按月领到生活费、过节费,天热有降温费,天冷有采暖费,保证居民生有所养、老有所依。
伴随汉阳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社区借助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龙为契机,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提炼形成“高龙精神”,并依托“高龙”品牌引入50余项非遗项目进社区,建成了全国首个1.2万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园和高龙文化博物馆,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龙文化产业链。
江欣苑的产业转型,不仅为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最重要的是为社区的健康永续发展开辟了创新路径,使居民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从事汉秀的妇女这样形容自己的变化:“我们都是丢下锄头,拿起绣花针。”她们用双手经营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江欣苑城乡社区治理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城乡、社区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场域,是积累社会治理创新理论素材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江欣苑党建引领下的“村改居”实践,是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场景和城乡社区治理的鲜活样本。
第一,江欣苑“村改居”工作,为解答“城中村”的现代化难题与城市化挑战提供了答案,对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其探索的六级管理模式,是破解现实问题,实现社区治理上下联通、纵横联结的创新治理路径;其村民自治模式,一方面化解了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另一方面通过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了自治在现代社区治理中的促进作用。
第二,江欣苑在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凝聚党心民心,通过文化与社会组织的作用构建社区认同方面的经验值得关注,为有效破解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重构社区居民的价值认同这一难题提供了答案。正如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所说:“世界上最难写的字是什么?就是‘共产党员四个字,其他的字是用笔墨纸来写,而‘共产党员这四个字是用毕生的心血以及对党的信念、信仰和忠诚来书写。”江欣苑的党组织、每个党员都在“村改居”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且形成了群众认同的社区文化和党群一心的良好氛围,这对完善社会主义公共生活、形成良性共治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纵观其他国家的社区建设,江欣苑的社区建设在社区治理模式、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它所取得的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区治理现代化之路。它在资本重组、自治组织、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结构系统化方面的探索,均对全国各省市地方的城乡社区治理有借鉴意义,值得关注、提升、推广。
(执笔:陶建群 刘广为 张 虹)
责编/杨鹏峰 韩冰曦 美编/于珊